English

在法国看病

2004-07-01 10:18:00 来源:书摘 车耳  我有话说

法国是医疗设备发达的国家。有公立医院,又有私立医院;有合作式诊所,又有私人诊室。大城市里这四种形式并存,小城市经常是后两种。法国是福利制的医疗保险,只要有份正

式工作,住院、看病、买药都可按比例报销。一人工作,全家受益。

法国人看病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他们习惯于有固定的医生。这种医生一般是内科医生,法国人称之为“综合医生”。不说我去看病,习惯说我去看我的医生,或说我和我的医生有个约会。这些综合医生都有一批固定的病人,为他们建病历。有了什么病先由综合医生诊断,解决不了时,再介绍你去看专科医生或专科医院。所以,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常换不同的医院,这里病人与医生交流融洽,沟通很好,还可以打电话说明病情,免得多跑一趟。

  医疗资源过剩

在法国,看病和买药不在一处。医院诊所专看病不卖药,药店管卖药。往往看病出来,持医生处方可到任何一家药店买药。药店遍布各地,而且每个居民聚集的地方总能找到一家夜间营业以应急需的药店。法国的药店设计标准化,装潢和内部陈列相差不多,药品齐全,处方上的药品一般都能买到。即使是小城镇或乡村的药店,也与大城市药店同样齐全,不会缺医少药。

法国医疗资源过剩,从供给方面,首先表现在医务人员过剩和医疗设备过剩。拍X线片、做B超,随时皆可。床位过剩,有时病没那么严重医生也建议住院,像小孩割扁桃体这样的小手术,就要求住两夜,手术前一天住进,手术后第二天出院。病房条件同国内的高干病房差不多,窗明几净,带卫生间,24小时供热水。标准病房两人一间,是医疗保险报销的标准,如想要单间的话,加付相当于住旅馆的钱即可。我有一回住院,并未要单间,实际也住了单间,因为病人实在不多。

其次是药品的过剩。吃药更容易了,医生处方信手开来,每次都从药店买回一堆药,往往没吃完病就好了,剩下的药浪费了。后来我们注意到这点,如有剩药,新处方开的同时药就不买或少买。法国在欧洲是人均消费药品最多的国家,荷兰则是这方面最节约的国家。荷兰节约的原因之一是医生不随便开药,法国医生则开药过于慷慨。又因为有些药必须有处方才买得到,处方上的药才能报销,即便你自觉小毛病吃点儿药就行,也非得花份时间花份钱找医生看病不可。

  技术有好有坏

虽然法国医疗资源丰富,医生素质却因人而异,有的技术很好,有的很差。毕竟一个发达的国家,平均健康水平高,病例不多,手术不多,医生临床经验少。多年前使馆有人做阑尾炎手术,居然没做干净,不久复发了。所以,驻外人员倾向大病回国看,除了国内费用便宜之外,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国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与西方人不一样,我们很普通的手术在这儿却病例不多,再加上语言的关系,怕叙述不清,听不明白,误了事。

还有一事我始终忘不了。我们邻居台湾朋友的朋友,1.8米的大汉,50多岁,第一次到法国旅游。我去机场接的,他手持摄影机摄了一路。停留10多天,从健康人到生病住院,最后竟死在法国。初起是感冒症状,看病时医生说没什么事,住下观察一天吧。结果一住就出不来了,我们不断地问病情如何,答正在查,不要紧。以后症状转为发烧,人逐渐处于昏迷,靠打点滴维持,医生始终查不出病因。同行的妻子着急了,想从台湾请医生来会诊,法国医生不答应,认为多此一举,只肯接受电话会诊,打几个长途了事。对病人家属和我们这些朋友看多了,护士很不耐烦,说病房不是散步的场所,其实我们的活动仅限于探视、来回进出病房而已。直到人死了,医院才给出一个结论:淋巴癌。但直到死,医生均没有对症下药,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也在一直等结果。我们不是医生,这方面没有经验,只感觉一周的住院过程中,一个活生生的人,走着进去,死着出来,至少医院应该给出信得过的解释吧,而且为什么住院的前几天居然查不出任何结果呢?更令人气愤的是,结账时因一笔小钱交不齐,院方拒绝办理出院手续,态度十分恶劣。悲伤的亲人在一旁听不懂法语,我不愿为此增加她们的痛苦,就向医院建议采取变通的办法。我说人都死了,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院方反而指责我不是病人家属,无权与他们讨论,气得我同他们大吵一架。

和在国内一样,如果遇到好医生,手术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我曾经做一次静脉曲张手术,比起十几年前在国内做的同样手术,法国女医生开的刀口很小,愈合也快。医生人也诚实,坦白地告诉我,通过手术只能缓解,不能根治,因为静脉曲张是血液循环中静脉瓣不好,血回流不畅形成血管曲张。手术摘除掉一些曲张的血管,但不断有新的曲张形成,像牙垢一样,因此这病将伴你终生。而有些国内的医生,随便一看就下结论,说这东西手术摘除后就根除了,不多加解释。作为患者,我们宁愿知道事实,也不愿接受“空头支票”式的保证。

其他使我们印象深刻的例子一是生孩子,一是治牙。

与国内比起来反差最大的是生孩子,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关于产妇饮食、坐月子等老祖母式的清规戒律根本不适用。怀孕期间朋友的妻子仍按传统胎教,但一进产房就开始由不得她了。产房很大,每位产妇一间,医生欢迎家属陪同。待产的几个小时内,仪器一直记录着产妇宫缩和胎儿心跳,对选择用麻药的产妇,麻醉师不时进来调整麻醉药的剂量以保证最佳药效,减轻痛苦。孩子出生后双腕立即挂上姓名牌,洗干净,穿好衣,盖上被,放入小车推到产床边,不久与产妇一道被送去住院病房了。产后住院一周的护理,首先是吃的不一样,鱼汤、鸡汤、猪脚汤等下奶的食品一概没有,护士放小桌上一大瓶自来水,她们说多喝水就能下奶。一日三餐没有特别之处,生菜、肉、面包,头两天吃的称作清淡餐,第三天开始上正常餐,主要是大块带血的牛排,见同病房的法国产妇吃得有滋有味,朋友的妻子也纯为营养吃下平生第一块完整的牛排。朋友不好意思送饭,只送去一只热水瓶喝开水用。

法国产妇头天生孩子,第二天一早就跑去冲淋浴了,四天后我亲眼见她在超市购物,还推着她那肉红色的婴儿。一位中国朋友生小孩,告诉我们她按国内的规矩,住院七天没洗澡,护士觉得奇怪,搞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不怕脏,还提醒她几次去淋浴,直让她难为情。后来总结出几条,法国人生孩子,怀孕不用胎教,产后不用喝汤,出院不坐月子。尽管如此,都很少听说她们落下月子病的,产后几个月经恢复运动又复原了身材。

孩子不是每年都生,牙却常常要看,从概率上说,36颗牙比起人体其他器官来损坏的机会要大得多。

治牙得有耐心

我们所住的高层公寓就有一位牙医,那时刚来,搞不清公立医院与私人诊室收费的差异。朋友的妻子的牙一劈两半疼痛难忍,就近看了,想同住一楼,怎么也有个照顾。牙医和蔼可亲,看病前闲话几句家常,然后不厌其烦地回答关于牙病的问题。告诉说牙劈了,牙根尚好,装上牙套就可以了,于是订下一次约会做牙模。后来金属牙套做好,给套上,付了昂贵的费用。回家用用感觉还好,可不出两星期,吃饭时掉了,去找牙医,他面带笑容给重新粘上。没用多久居然又掉了,再找他朋友都觉有点儿不好意思,可看不出他的任何窘态,仍面带笑容给粘上。后两次粘牙钱倒没收,但牙医终于也没说句道歉。以后和朋友谈起此事,都说这例子属少见,但朋友第一次看牙医就碰上了。因此长了经验,觉得这种私人牙医处理的病人不多,虽然设备好,待人亲切,但花了大钱还遇到不少麻烦,以后改去给学生看病的一家小医院了。

这个医院与私人诊室正相反,几位牙医全是女的,地处学生区,又与学生医疗保险有合约,看牙的青年学生特别多。看病人像工业化流水线一样,十几二十分钟打发一位,没时间询问病史,甚至没时间听病人解释。你指哪颗牙疼,她看一眼上去就开钻,直担心万一指错了,她会照错钻下去。有一回牙疼,我没搞清具体哪颗,不是牙表面出的问题,而在牙根,需做根管治疗。由于我指不出哪颗,当时疼得不重,也未肿,医生匆匆地敲了敲,我犹豫之间她结束了诊断,说没什么事。等我牙痛难忍再去看时,仍没看出名堂,我没搞清哪颗牙,她也懒得用其他手段找根源,不过建议我到另一家医院检查是否因牙龈出问题引起牙疼。遵嘱去查牙龈,那儿的医生告诉我不是牙龈问题,但持续牙疼应该拍片子查一下。再回到女牙医处转述此建议,她面子上似乎过不去,以毋庸置疑的口气说,别人建议归建议,找她看就不用拍,而且拍片子报销有新规定,得真有必要才行,而她认为无此必要。

不久我回国出差将近一个月,疼了一路。回法国前在国内医院拍了片子,医生说从片子看,我一颗大牙根部有阴影,可能是根尖炎。我知道法国医生不愿治别人治了一半的病,为此我带片子回来治。等约会的几天,疼得半边脸肿了起来。见了牙医,我婉转地说,因这里不能拍片,我就万里迢迢拍好给你带回来,关于此牙是否有病如还有疑问的话,我的歪嘴可以作证。事已至此,她终于承认自己搞错了,为些做根管治疗只收了很少的钱。法国医生很少向病人认错,我逼她说出这样的话,至少心理上有所满足。做完根管治疗后,她为看填充状况,当即给我拍了片,原来拍片机器就在她手边,拍片也没有请示保险公司,早先对我的说法只是一种托词。所以为这颗坏牙,我前后看了五次牙医,舍近求远地回国拿到了证据,白白忍受了两个月的痛苦,贻误了最佳治疗期,只得到一句“我搞错了”的认错态度和自我心理满足。

  (摘自《如此法国》,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定价:22.00元。社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邮编:10071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