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命:须走向出“温水”培育的“舌贝世界”

2004-08-01 13:37:00 来源:书摘 周殿富 我有话说

在人的一生中最可怕的是顺境而不是逆境;最可怕的是“平衡”,而非“不平衡”,最可怕的是“稳定”,而非“不稳定”。

在人的一生中最可怕的不是逆境,而是顺境,尽管没人愿意身处逆境之中。

是的,谁不企盼着人生的通达无阻?谁不希望着诸事的顺遂人意?谁不为在上班的路上是一路绿灯的

闪耀高兴?然而,规定着人生方向的“鼠标”,并不是由生命的主体意愿在拨动。赵本山曾有一句让人捧腹的戏言:“猫走不走直线取决于耗子。”笑过之后的沉思却觉出一种道理:有许多事情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人虽然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但在自然面前、在社会面前,又具有不可摆脱的受制约性。“人海波澜并不下于江河的风浪。”但丁不这样讲过吗?社会的旋涡会经常把人卷入某种意想不到的逆境。在逆境中有人从此颓废沉沦,有人则奋起抗争。于是便有不同的人生。英国有一则新闻轰动了英伦三岛:有三头小猪正在运往屠宰场,有两头被屠宰掉,而另一头则拼命地逃跑,冲破重重围追堵截,并得以成功。于是,一夜间,这头小猪得以“成名”,成为所有媒体的炒作新闻。我们无须评价西方媒体的有聊无聊,但这头小猪的确也值得尊敬,至少,总比那两头在被缚中只能哼哼唧唧等待着被宰掉的猪让人尊敬。中国两晋时代的左思不有过“铅刀贵一割”的名诗流传吗?这就是一种逆境中的奋力打拼精神。人类本不是在温室中长大的,也不是在顺境中发展的,如果没有逆境,就没有人类今天的所有文明。正因为有了狂风暴雨与烈日苦寒的临头,人类才有了从洞穴、土垒、木屋到今天的高楼大厦的创造;正因为有了野兽的威胁、敌人的侵袭,才有了从木棒石斧弓箭到现代武器的替代;正因为有了怒海狂涛,才有了从漂木孤舟到现在舰艇的演进;正因为有了夜的黑暗,才有了从燧石钻木到烛火灯盏的发明……。如果人类从诞生开始就生存于一切准备好了的温室天堂,那么,我们今天就仍旧是一无所有的人类童年。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逆境,逆境是一种动力,一种发展的动力,一种引发需要与打破、创造的动力。所以,我们不要去害怕逆境,既已身处逆境,害怕是没用的,既然你已一无所有,你就更不用害怕,因为你从此不会再有什么可以失去,你只要做出一点努力,便都是收获。最可怕的是逆来顺受,非但失去的不可复得,就连自己的存在也都将失去。人生并不怕失去以往,最可怕的是未来的毫无希望。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不平衡”,而是“平衡”。平衡了,便不在去寻求什么;而不平衡便会去寻找平衡,于是便有生命的创造力被引发。永远“平衡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永远“不平衡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生;一生处于二者交替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最可怕的也不是“不稳定”,而是“稳定”。不稳定的时候要努力去稳定,人便有活力;而稳定了,人就会心安理得,就会失去创造力,再也没有发展的可能,而且一旦进入“超稳定”状态,便再也经不起风浪。就如古墓中的衣物,在超稳定的状态下完好无损,可是一面世便在也经不起雨打风吹,而变成了一缕朽灰。

人的一生既不怕“热”得难受,也不怕“冷”得痛苦,最怕的是浸泡在“温”水中的舒服。可人类哪有不寻找舒服的呢?哪有不畏寒避热的呢?一个人生于热得难受的环境下,他便一定会有避热的种种创造;一个人处于寒冷之中,便一定会努力去寻找抵抗寒冷的途径,他们都会因此而度过有意义的人生。而那些一生泡在“温”水中的人生,则注定是悲哀的人生。因为这种人生就连生命的本身都成了负担,他需要靠寻找各种方式打发时间来度日,这还不可悲吗?如果成了前面讲过的“温水中的青蛙”那就更可悲了。

然而,“温水”的故事到此并不算完结。英国的人类史学家韦尔斯在他的《世界史纲》中告诉我们:“二叠纪岩石记下了世界历史上一个严酷和荒凉的时代”,“气候的重大变化一直在进行中,有时促进、有时妨害生命的发展。任何种类的生物总是越来越紧密地适应了它的环境,而环境却一直在变动。适应永无终结,变动就成了不断的急需”。所以,所有的古生物便面临了两歧性的生死选择:能改变自己的得以生存,不能改变自己的便被淘汰灭绝。但却有“一种小小的蛤蜊,称为舌贝的,适宜于温暖的海水里阴暗固定的生活。这一纲目在整个地质记录中没有发生过显著的变化”。在“整个地质记录中”都没有发生变化且生存着,这是一种幸福、幸运,还是一种悲哀呢?好在无论是大自然还是社会,并不给生物与人类多少“温暧而固定的海水”,否则,这个世界便成了“舌贝世界”了。

我们生为而人,可千万别去寻找那片舒服的“温水,尽管我们再也不能以清贫为美德的惟一标准,因为生命本是耐不得贫苦荒瘠的,但富足安逸绝非是培植生命美丽的土壤。

(摘自《生命美学的诉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定价:49.00元。社址:北京市朝内大街166号,邮编:10070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