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没文化

2005-01-01 17:03:00 来源:书摘 吴欢  我有话说

两桩闹剧,啼笑皆非

自从家母新凤霞中风以后,自动到我家为她治病的气功师就没断过。弄得我家长年啼笑皆非,不堪其扰。这里只说两件。

记得十几年前,突然敲门进来一位穿着劣质西装,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领带歪在一旁,衬衫领子全是油泥的人,手上提着一个大水桶,上面盖着木盖,自称是气功师,对家母非常崇拜,愿为她治病,并要求合影。家父一向不信神怪,家母因病人心态,同意治疗,家父只好依她。此人提出条件,治疗时不许亲人在场。于是,我们全部出去,并关上客厅门。十几分钟之后只听家母大喊:“祖光快来,我受不了啦!”于是我们急忙冲进客厅,顿时只觉一股怪味,臭不可当。我妈妈头发蓬乱,满面肮脏,气功师正在用桶里的东西给我妈洗头。家父近前一看,桶里竟然是牛粪驴屎泡的黑汤,不禁勃然大怒道:“你把马桶提来啦!”气功师理不直气反壮,说有妖怪进到家母头里,必须用臭味神汤把它洗出去,病就好了。

还有一次,发生在家母仙逝之后,家父八十高龄终日老泪纵横,几次休克。忽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进门便在家父面前磕头放声大哭,搞得满头青包,惨绝人寰。家父目瞪口呆,甚为感动,对我说:“此人是谁?怎么哭得比我还厉害。”该人答道:“吴老师,我是大气功师,凤霞师母过世,我是来为您治病的。能不能一起照相留影。”家父一听,厉声道:“我不是你老师,谁是你师母,又想拍了照片乱发表,快给我出去!”所幸者,家父的哭病竟被治好,从此不再哭了。这恐怕是个意外的收获。

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幼时读《西湖佳话》得一诗曰:“邪邪正正术无边,红日高头尚有天,宁在人前全不会,莫在人前会不全。”

据说李洪志在年轻当兵时吹过“小号”,中年以后改成“吹牛”,倒也顺理成章。问题在于如此多的人信他的“牛皮大谎”真可谓悲哀滑稽,荒唐透顶。足见目前国人的文化素质确实有待提高。

文化是什么?什么是文化?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文化概念”。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戏言,政治+经济=生意,而生意的背后,乃是文化。一个资本家钱挣得多,不能算有文化;一个科学家有惊世的发明,不能算有文化;一个歌星歌唱得好,不能算有文化;文化是个综合概念,也就是所谓“文明”,有了“文化”,才能“明白”。文化结构成分是否完整,关系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其重要性,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质量。“文化”是用来对付整个人生过程的,不仅仅局限在专业方面,因为人生本身就是最大的专业。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基础。中国文化是什么?我这里姑妄言之,包括世代演进的历史文化,孔孟老庄诸子百家历代学人的治国修身文化,对以上二者作出反应及解释,并供消遣的艺术休闲文化,以及外国流传进来的古典的、现代的混合文化,与生存本体有关的科技文化……等等。自文革时“没文化”打垮了“有文化”,这种综合的大文化概念严重沦丧,国人精神素质越发粗糙,失去信仰,“法轮功”自然应运而生。如此这般恶化下去,确实会给国家民族造成极大的祸害。

  中央开明,重视文化

从五四倡西化以来,到1957年反右以后,中国的损失,第一是“文化”,第二才是“经济”。前者直到今天也未能恢复。中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不可能一无是处。西方如今传来大量的流行文化,中国又能传给西方多少中国流行文化呢?一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大军事家的最后一击,竟然是摧毁了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基础。这说明他老人家的文化结构成分不平衡、有局限性,如今恢复起来难乎其难!

没文化也就罢了,偏偏要指责文化,越有文化越反动。

一场“文化大革命”至今令人匪夷所思,莫名其妙,这场运动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政治目的是什么,没人能说得清。革什么命不好,非要革文化的命,跟文化对着干。1966年我才十二岁,也跟着哄。老实说,我真不懂当时那种疯了一样的社会大混乱到底是怎么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而热闹得过分以后其定义,乃是――胡闹,而且是瞎胡闹。

家父不久前曾对我讲过:“一个国家无论是搞政治,还是搞经济,比到最后,比的是文化。中国过去的失误,说到底,就是对‘文化’想尽办法摧毁,我一生反对这样搞,这也成了我一生的荣辱所系。而文化启蒙是从文艺启蒙开始的,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把文化放在眼里。对‘大文化概念’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不大懂。所以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也乏味,不能松弛下来,使思维不够通达,这就会生出些其他事情。”他曾书赠我两句顾炎武的诗:“路远不须愁日暮,老来终日望河清。”

所谓“文化”是一切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乃至宇宙的根本。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没文化”。

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

古时就有“拜相封侯”一说。也就是将军打了胜仗,劳苦功高,国家会关照好他们,给他们优厚俸禄,封侯赐爵地养起来。还有一大部分去负责巩固国防。而治理国家,是宰相文官专业人员的事。中国的一大失误是建国之后,大量的将军们都成了各部部长。这些高级将领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能够胜任。但也确有名不副实,力不能及的情况。此外师、团、营的干部,也成了局、处、科长。这些领导,工农出身的干部较多,文化水平有限,或根本就没文化。如此这般,“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当然就有误会产生。因为战无不胜的军人,不能和各种专业及文化知识划等号。事实上,当一个没文化的人做他不懂的事情时,越能干,越天才,问题越大,越糟糕。正如让一个说相声的去比赛拳击,肯定会被打死。让一个科学家去赛跑,肯定是最后一名。

有文化与无文化的区别

我以为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治国、修身概念。治国方面我学问不够,不能乱谈。这里,主要谈谈修身。

把一个有文化的人,放到深山里,他能够随遇而安,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杰作,谢灵运写下了不朽的山水诗。明朝倪允昌亦有妙语:“听瀑布,可涤蒙气。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檐雨,可止劳虑。听鸣禽,可息机营。听琴弦,可消躁念。听晨钟,可醒溃肠。听书声,可束游想。听梵音,可清尘根。”可谓其乐无穷。反之,若把一个没文化的人放到深山里,那可能是满目穷山恶水,苦不堪言。

断定一个歌唱家有没有文化,看他除了唱歌之外,还能干些什么?断定一个资本家有没有文化,看他不挣钱时,还能干些什么?断定一个当官的有没有文化,一方面看他的政绩和人际关系如何,另一方面看他退休以后干些什么。我曾说过,文化是用来对付人生整个过程的。如果此人退休之后,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简直不知道干什么好,只会去打麻将,争待遇,发脾气,怨天怨地,那么他的文化修养显然非常有限。如果除了政务之外,他的生活同样丰富,听音乐、作诗、看戏、运动、交友、旅游、通达充实,功德圆满地尽享天伦之乐。那么这样的文化修养还有必要评论吗?

重振高雅的流行文化时尚

最近我看到一篇北师大外语系教授郑敏女士的文章,谈到“科学教育不可取代人文教育,因为没有正确的人文教育,知识越多也许危害越大”。说白了,什么都学会了,就是没学会做人。然后就不说人话,继而就不干人事。于是糟糕透了。

“人文教育”又该如何进行呢,除了课堂之外,主要在“休闲”中。因为没有人一辈子在课堂当学生。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如今中国的“休闲”文化又是怎样一个水平呢。明摆着,台湾、香港、澳门、大陆,中国这四个地方从类型上讲差不多,都是夜总会卡拉OK文化,迪士高文化,流行歌曲文化,牛仔文化,球类文化……总之,基本上是西方传来的文化占了主流。

对于西方的这些文化,首先应该加以肯定,不能盲目拒绝。因为只要有市场,能流行,为大众接受的文化,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况且这也是西方人民的创造,是他们智慧的体现。但是,就这类文化的作用与层次而言,尚不能列为等而尚之的高尚“休闲”文化,只能列为不甚高尚的激素类文化。主要是作用于宣泄情绪、放松意识、消耗精力、公关社交。

就目前的“休闲”文化结构而言,实事求是地讲,大陆比较严肃规范。为了健全人文意识的需要,主旋律文化是有一定比例与市场的。这至少可以平衡西方文化,免得中国人以为自己成为外国人,也免得过度“放松”,反而“严肃”不起来。然而除了上述西方文化与主旋律文化这两个方面以外,还有个第三方面似尚待加强。

这第三方面,便是百年来被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到今天仍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尤其是既有教育意义,又有“休闲”形式的部分。例如琴、棋、书、画,可供调养心神、益寿延年,同时又是健身的体育运动。棋类自不必说,琴、书、画内确有气功的神秘存在,画家多长寿,便是明证。未见得必须当书家、画家,文房四宝家庭必备,是起码的“休闲”传统。

还有历代先贤诸多典籍、民族戏曲、文物收藏足供消遣,这里不需一一例举。此外还有国外的古典音乐与各种艺术门类与浩如烟海的书籍都可作为精神食粮。

总之,继承和恢复民族样式的“休闲”活动,重整高雅的流行文化时尚,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去认真考虑的事情。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里有我们需要的大营养。

(摘自《吴欢酷论》,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版,定价:24?00元。社址:太原市并州南路199号,邮编:03000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