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神的踪迹

2005-01-01 18:44:00 来源:书摘 张颐武  我有话说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批评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著有论著多种。现正从事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和中国现代性历史的研究。

精神的踪迹是生命的踪迹,人的生命总要留下一些片断的踪迹。即使生命本身逝去,

也会有踪迹留下。这是生命短暂存在的延续。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生命的逝去可能会有亲戚朋友的怀念,但一位思想的巨人的离去,却会引起再度的思考。法国哲人德里达的去世又一次激发了对于他的思想的探讨的热潮。前两天参加了一个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纪念德里达的会议,我感到了一位思想家对于我们生活的重大意义,感到他留下的精神的踪迹对于我们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这位思想家的存在从八十年代以来对于中国思想的影响被充分地呈现出来。会议室里有德里达大幅的投影头像,我们在思想家的凝视之下讲我们和他的精神联系,感到他的力量还在,精神的踪迹还在这个世界上漂流。他留下的思想不管有多少争议和分歧,无疑还会对于我们有深刻的影响。这里可以介绍一部有关德里达的著作《德里达・解构》(高桥哲哉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此书不仅仅介绍人们普遍了解的解构的基本思想阐述清晰,而且对德里达八十年代之后的思想历程介绍甚详,德里达以语言的解构开始对于世界的追问,在八十年代之后展开了对法律、责任、宽恕、友谊、死刑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探索。这本书对这些思想有很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德里达九十年代之后对于冷战后的世界的思考有较深入的展开论述。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丰富的、多面的德里达有很大的帮助。德里达虽然己经跃入了另一个世界,但他的精神的踪迹仍然会无穷地"延异"。这本书是一套三十部的丛书《现代思想的探索者》中的一部,这三十部著作介绍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写得都很扎实细致,一丝不苟,论述全面,很值得阅读。

文化研究当然是今天的显学,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切。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大众文化对于原有的社会和文化机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众文化成为了文化的关键性的力量。它提出的问题亟待提出阐释。没有阐释,现象就仍然让人迷惑。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批评理论的发展已经为文化研究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和条件。人们对于批评理论已经比较熟悉,已经能够接受文化研究的一套阐释框架和思路了。所以以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文化状态就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潮流。陶东风等翻译的《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是一部全面阐发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的教科书。这部书系统总结了文化研究的成果,详细论述文化研究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研究传统,条理清晰,思路明确,是非常合适的教科书。而且写法灵活生动,将理论批评的发展和具体的分析的案例结合得非常好,既容易理解,又方便查阅,具有好的教科书的品质。大量的大众文化的具体实例的解析非常生动好读,理论的解释也相当深入。在这里,好的教科书可以让人感受精神的踪迹的延伸。

作家董立勃去年的《白豆》受到了好评,今年刚刚出版的《米香》也饶有兴味。《米香》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那个改造世界的时代。两个女性的故事里更是充满了感性的具体性。两个人,宋兰和米香,一个似乎是时代的成功者,,一个是时代的失败者,但他们的共同点却是没有得到他们想象的幸福。宋兰的历史好像由于失去了爱情而获得了坚实的家,好像已经在羊倌老谢那里得到得到了充实的寄托。米香的历史是一个个人毁灭的历史。她的放纵和直接追求欲望的满足的过程就是她逐步被那个社会放逐的过程。这两个女性饱含希望,充满了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对于新的生活的渴望。在荒凉环境中开创新的命运。这种人性改造的渴望其实是计划经济的人生的最关健的希冀。那个时代对于体力劳动有强烈的肯定,认为体力劳动有最高度的价值,它既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力量,又是改造和创造新人的必要的选择。计划经济的文化将舒适的生活,消费的满足被视为一种现实的罪恶和未来的希望。于是,体力劳动是那个时代文化中想象的美和诗意的来源。但在董力勃这里,体力劳动一面有其美的方面,如诗一般的对于米香的游泳的能力的描述,它不仅拯救了小孩坡儿,而且 拯救了整个农场,但另一面,这里体力劳动所表征的是一种无法消除也无法摆脱的现实,是现实的坚硬的内核之所在。虚幻的理想不足以遮蔽现实的严酷性和单调性,现实在理想的侧畔张开自已的血盆大口,而理想本身的单调和片面也形成了困扰和危机。这种危机的关健是理想的高蹈和飘渺并不能够使得坚硬的日常生活失去其存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仅仅靠抽象的理想的支撑是薄弱的。一个抽象的未来的期许并不足够让平淡无奇、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富有生机。米香的失落和放纵地追求欲望的满足当然和那个时代不合拍,也无法得到真实的满足,但却是一种对于个人的“真实”的想象。《米香》的“大历史”的框架下书写的“小历史”,是以小历史对于大历史的补充,以小历史对于大历史的反思。他不像是对于“大历史”的前进有必然的确信的黑格尔式的哲学家,而是象写作 《历史哲学论》的本雅明,对于“大历史”前进的牺牲者,对于他们的“小历史”充满了感情上的联系。《米香》是一首生命的挽歌和悼诗,是以一种诗一般的语言写成的对于牺牲者的无尽的怀念。生命的踪迹在这里也被小说家变成了精神的踪迹,在这里漂流着。

生命的踪迹和精神的踪迹的漂流都会不停地进行下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