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见证世间的复杂

2005-02-01 16:40:00 来源:书摘 张颐武  我有话说

再见《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我的心情异常的复杂。它们曾经是我少年时代单调而压抑的日常生活中难得的梦一样的奇书,是一个少年和一段历史的最初的接触,是

一种单纯的迷恋。我还记得那小三十二开的四册《战争风云》被我母亲借来时我一读再读的兴奋的心情,我父母的 朋友们在相互借阅这部书,在我家几天之后它们就流走了,然后又回来。我就在这流来流去的间歇中偷偷的阅读,因为担心我过度看"闲书"而耽误功课,父母将这部书藏起来,我却总能发现它们,它们已经卷了角,书皮已经旧了,但其实是出版不久的新作。今天想来,那时我的父母和同事朋友分享难得的象《战争风云》这样的书的热情和真诚是一个正开始开放的时代一种表征,这些书向我们打开了一个我们谁都无法预见的未来,今天的"新新中国"的到来里面有这样的书的力量。今天我面对着新版的豪华的装帧和精心选择的历史照片,感到四分之一世纪的流逝是如此的迅速,而我们的命运也有了如此不可思议的转变。于是,它们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国名著,却被当时的特殊的历史赋予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性"。今天重读这两部书,我居然没有失望,仍然感到初读时的力量,岁月并没有让书褪色,老去的只是时间和我们,似乎并不是这本书。许多场景、片断仍然可以回忆起来,却又是新的,和少年时代读来大不相同的东西。那位美国海军军官"帕格"和与他有关的各色人等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乎所有的重要的历史场景。这位军官见过罗斯福、斯大林和邱吉尔等等反法西斯领袖,他和他的家人或友人在历史的许多关键时刻见证了历史。尽管线索庞杂,全景性的表现让人目不暇接,但"帕格"和围绕他的家族的故事始终让我们感到亲切,让我们进入的并不费力。让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变化的复杂性。

陈染的写作生涯持续近二十年,她的写作一直是中国文学中最强烈地追寻个人世界的隐秘表达的一脉的代表。她总是活在一个高度自我的世界之中,从不屈服于外界的冲击和压力,也并不向自我的孤独和寂寞低头。她始终在内心的禁中守望,不断试探内心与外部的边界所在。她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从个人的内心出发的倾诉的欲望,也有不断清理个人的记忆加以表达的愿望。她一面向读者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外部的他者发出询唤,期望得到他者的理解和认同。一面不断拒绝外部世界的冲击和侵扰,强化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孤绝感和个人的世界的自主性。这部题为《离异的人》的作品集(三联书店2004年12月)集中了陈染二十年来创作的小说代表作,作为一个一直关切陈染写作的批评者,我在这里感到陈染的坚持的力量。二十年来她坚守内心世界的情绪和感情,不断地在表达私人生活的独特价值。这样的写作曾经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潮流,但潮流己逝,今天的文学己经是沧桑变幻,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时代将我们带到了不可知的方向,但陈染始终在感情的空间中将私人的内在世界呈露出来,这种在风云变幻中的不变的情怀正是陈染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早期的《纸片儿》到近期的一系列有关婚姻生活的小说。二十年留下的痕迹将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不可忽视的见证。陈染的存在正是中国文学的活力的表征。这里的感情的复杂性被凸现了出来。

我读到聂还贵的巨著《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中华书局2004年8月)的时候,突然发现云岗获得了某种活的生命,那些沉默的佛像讲述了一些让我们难以逃避的东西。聂还贵通过一种诗一般的文字将刻在石头上的历史记忆加以表述,将大量的历史资料通过散文的笔法加以"活化"。一面力图以自己的内心的思考与云岗的佛像进行不间断的对话,另一面却也和古往今来与云岗有关的种种人物和记忆对话。他的文思穿越时空的距离,往来于云岗石窟奇迹创造的北魏时代和今天之间的绵长的时空距离,一面是展现和陈述,一面却是追问、思索和探究。他要抓住的是他多次提及的"云岗魂"。这"云岗魂"其实就是云岗石窟的真的精神。聂还贵抓住"云岗魂"途径正是从不间断的历史的流动中寻找散文的灵感。用一种好像是即兴的、娓娓谈来的笔触不断地引证、回溯、追问、探究。作者本人既是一个熟悉云岗的文化和历史的饱学之士,却又是一个有全球性视野的思考者。他的探索不是仅仅止于对于云岗的历史文化的介绍,对于佛像艺术的鉴赏,而是对于文明本身发出了追问。这里的云岗石窟不再是凝固的石头,而是灵动的文化之流的不断的流动。在不同方式体验、观察、进入云岗的时刻,聂还贵给予了我们一个活的云岗,一个会说话的云岗,一个我们可以直接对话的云岗。这里的空间的复杂性也表露无疑。

复杂性的存在正是书的世界的诱人之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