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面对中国老年休闲问题

2005-05-01 14:16:00 来源:书摘 马惠娣 邓蕊 成素梅  我有话说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突出的社会现象之一。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人口有12?9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占11%,而大都市老年人所占比

例就更高。同时,人口老龄化还伴随着人口高龄化,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以平均5%的速度增长。

无疑,老龄化、高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养老问题对社会介入需求的加大,特别是富有闲暇时间的老年人的休闲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突出且急待解决的问题。那么,他们的休闲生活状况究竟如何?

  1.看电视是老年休闲的主要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王琪延教授所做的“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调查统计,从表1、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比较注意身体健康,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精神健康问题;老年人的闲暇生活过度依赖于各种媒体,缺少多样性,其中,无指向性活动和被动休闲活动多,不能充分有效地运用闲暇时间,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中还有闲暇真空地带。另外,老年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较少。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中老年女性(40~59岁)的文化精神生活十分匮乏。她们作为潜在老年人群,大部分闲暇时间花在看电视上,而不是有意识地为退休后的闲暇生活做必要的精神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我们对在北京宣武区某公园活动的老年人的调查显示,多数老年人都有规律地进行一项或两项文体活动,如跳舞、慢跑等晨练活动,但花在旅游、看电影、志愿活动、朋友聚会、宗教以及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上的时间极少,平均每周少于60分钟,电视仍然是占主要地位的休闲方式。

老年女性花在做家务上的时间是老年男性的两倍还多,而听广播、看报、读书的时间都少于老年男性,此外,老年女性聊天、聚会、旅游和看电影的时间多于男性;低收入水平的老年人花在看电视、做家务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中等收入和高收入水平的老年人。中国老年人在青年时期缺乏休闲技能的积累;另一方面,知识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受传统的“文人清高”思想影响,而难与其他群体融合在一起进行休闲活动。

表1 男性离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分配

(周平均;单位:分钟)

年龄 学习 阅读 听广播 看电视

观看展
览演出

游园散
步旅游
体育
锻炼
其他
娱乐
闲坐 教育
孩子
亲友
交往
公益
活动
60~64 9 34 23 254 1 31 24 42 28 6 25 3
65~69 7 39 33 242 1 46 35 43 46 4 24 5
70以上 10 41 27 251 0 43 39 48 41 4 24 7


表2 女性离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分配

(周平均;单位:分钟)

年龄 学习 阅读 听广播 看电视

观看展
览演出

游园散
步旅游
体育
锻炼
其他
娱乐
闲坐 教育
孩子
亲友
交往
公益
活动
60~64 12 21 19 236 1 29 38 39 34 2 28 5
65~69 5 22 24 246 1 34 28 46 44 3 27 4
70以上 3 26 25 241 0 37 26 41 73 4 17 1

表3 北京市女性不同年龄段闲暇时间的分配

(休息日;单位:分钟)

年龄 看电视 学习 阅读报刊 游园散步 体育锻炼 探亲访友
15~19 251 265 53 0 9 0
20~24 124 101 33 32 3 30
25~29 111 88 34 36 6 33
30~39 95 38 28 52 15 50
40~49 176 3 26 92 24 56
50~59 146 4 35 61 22 10
60岁以上 107 20 40 20 35 30

  2.老年人休闲生活单调、乏味、无归属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据“北京市新型社区问题调查”的统计资料显示(见表4、表5)

调查表明,老年人与子女、邻居见面和聊天的情况尚可,但大部分休闲时间缺乏交流的机会,内心情感世界无法得到倾诉,亲情、友情得不到满足。

表4 老年与子女见面聊天的情况

见面次数? 比例%?

从来不见面? 0.2?

一个月不到一次? 5.4?

一个月一次?5.8?

两周一次? 6.4?

每周一次? 20.1?

每周2~3次? 14.5?

每周4次及以上?46.2?

没有子女? 0.4?

总 计?100?

表5 老人与邻居见面或聊天的情况

见面次数?比例%?

从来不见面?8.9?

一个月不到一次? 14.2?

一个月一次? 7.1?

两周一次? 5.3?

每周一次? 13.4?

每周2~3次?18.5?

每周4次及以上? 32.5?

总 计?100?

3.中国老年人休闲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老年人休闲生活状况让人担忧。

家庭规模持续缩小,使得老年人缺乏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沟通。第一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正在逐渐进入竞争激烈的成人世界,子女就业、成家后有的会远离父母,或不能住在一个地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日益增多,这将导致老人与儿女、亲属之间见面机会减少、交流减少,给老年人的休闲生活留出一大空缺。由于缺乏沟通和交流,老年人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相当普遍,又缺乏必要的健康科学知识,不能及时诊治、调理,加剧了个体与社会的疏离,给家庭和社会安定造成危害。事实已经表明,虽然老年人寿命延长,但生活质量并不高,孤独情绪导致许多老年人精神紊乱、丧失判断力、暴躁易怒。目前老年抑郁症、痴呆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影视、舞蹈、戏曲等文化艺术形式远离老年人,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食粮极度匮乏。反映老年人生活、符合老年人欣赏习惯的文学作品很少,即使偶然有合他们口味的演出,又因为价格太高、演出场次少、演出地域的限制而无法如愿。许多老年人戏称:“面包虽有,精神却时时感到饥饿。”因而,休闲生活的质量较低。由于中国电视的普及率只是近些年的事,对电视的理解还只限于感性阶段,对其负面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据零点公司的调查,6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看电视约为4小时16分。近些年来,老年人高发的心血管疾病、“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偏瘫、肥胖、癌症等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整日坐在电视机前,缺少体育运动和精神运动而导致的。

社区建设不能充分地适应老年人休闲生活,尤其是文化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整体水平上看,社区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差,尤其在组织老年人休闲生活方面,更缺少专业人员。尽管在几年前,沿袭了几十年的“小脚”居委主任已被年富力强的新一代所替代,但是整体文化水平仍不高,尤其缺乏社区管理专业的培训。

另外,以社区为主的文化设施数量十分有限。特别是文化广场、露天演出、科普画廊、街头报亭、社区图书馆、志愿者活动等既有意义又方便可行的休闲形式较少。

不仅如此,许多公共休闲娱乐设施还只是一个摆设,通常情况下禁止使用,除非有上级来此检查工作,才做作官样文章。有的场馆虽然开放,却因收费较高而使老年人望而怯步。因此,大多数老年人的闲暇时间,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老年人还仅仅囿于自己的家庭(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正在改善这方面的建设,经济便利的公共娱乐健身设施已经较多地出现在街头巷间。

表6 这里以北京的朝阳区和美国的蒙特立公园市的街区文化站做一比较(1999)

朝阳区街道? 蒙特立公园市?

社区人口? 5万左右? 5万左右?

室内面积? 平均50? 平均4000?

团 队? 2? 8?

活动人次?平均900? 平均300000?

经费来源? 政府拨款? 政府拨款、社会赞助?

政府拨款?平均2万人民币?平均60万美元?

室外活动场地? 几十――几平方米的健身园? 标准体育场、灯光篮球场、露天剧场?

老年休闲的观念比较落后、保守。中国当前的老年人群成长于旧中国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潜在的老年人群也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人。特定的历史条件使他们把工作看得高于一切,任何闲情逸致都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因而,到了晚年既没有休闲的观念,又缺乏休闲的技能,造成这一群体在对休闲时间的利用方面出现真空地带。

另外,政府、社会及非老年群体误以为人的晚年生活吃好、喝好、不生病足矣,而缺乏对老年休闲生活的考虑,使得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相当薄弱。尽管近些年来,政府对老年人的休闲生活条件进行了积极的改善,但是,还只限于局部,远远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休闲需要。

社会对与老年相关的各项服务意识比较欠缺。老年人一旦退出“单位”,就会感觉生命的一半已经没有了。脱离感是因为社会没有为老年人再提供新的角色和位置。除了老年大学外,(能到老年大学读书的人也是少数)社会对老年人的休闲问题很少关注。他们缺乏社群感,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种精神的贫穷。老年教育市场投入不够,据一项对北京市东城区老年大学的调查,该校成立于1985年,现在已有学员1000余名,班级多达20余个。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校址,学员们上课只好“打游击”,许多想上学的老人因为教室有限而上不了学。据悉,浙江老年大学的情况也有相似之处,一堂普通的政治课竟吸引了800人。大家为了争得一席之地,往往是下午两点钟的课,不得不在中午就坐进教室,因为座位有限,来迟了就要站在走廊听课。

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不够关注。随着人的寿命的不断延长,高龄人数也急剧增长。于是,老年人群意味着由60~90岁以上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组成,年龄跨度达30~40年。我们绝不会认为在人生的其他任何阶段中,将年龄相差30岁的人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却常常把60岁的老人和90岁的老人混为一谈。这样的认识势必影响政府决策、社会服务机构的安排、社区休闲设施的建设、休闲政策的制定以及休闲组织的形式,无法顾及各年龄段老年人的休闲需求,也无法发挥各年龄段老年人的积极作用。

“当人变老的时候,我们脱离社会,社会也脱离他们,为最后的脱离――死亡――做准备。这个基于生物变化的无可避免的过程是渐变的,就如一片叶子,远在寒霜杀死它们之前就已经枯萎了。”(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第225页)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社会与老人之间相互脱离的残忍过程。这无疑是每一位老年人所不愿面对的局面。

年老是一个多维的进程,它发生在生理、心理及精神等多个层面上,没有统一的时刻表。

年龄的增加会导致休闲兴趣的转变。步入老年阶段,年龄所导致的生命和心理的变化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平衡和调整,人们对自己休闲生活的调整有非常大的差异。有些人开始利用丰裕的闲暇时间专注于年轻时由于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的爱好;有些人则有能力追求新的兴趣,迎接新的挑战;而有些人却变得被动消极,被家庭束缚,成了电视的奴隶。因此,调整心态、适应退休,并保持对生活的高昂热情是平稳过渡的基本要求。而且老年人的休闲活动应是动态休闲和静态休闲相结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休闲作为一亚文化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休闲方式。诸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等。人们沉浸其中,不仅陶冶性情,还能颐养天年。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休闲十分推崇,重视休闲与健康的相互作用。中国人以为“闲能生慧”、“心闲体静”、“心宽体健”,心情悠闲以达到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之目的。古人以为,宁静能容纳百川,当内心宁静时,感知会特别敏锐和细腻,这时,你会听到大山的叹息、流水的欢笑、微风与小草的对话。而置身幽境,人很容易进入休闲状态,甚至心地明澈。“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不难看出,休闲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休闲,也十分耐人寻味,“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人依木而休。”“闲”通“娴”,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词意的组合,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它不同于“消闲”、“空闲”、“消遣”。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文化象喻,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的辩证关系,又喻示着物质生命活动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动。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地进行,使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具有了价值意义。可见休闲对人之美好。

(摘自《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定价:28.00元。社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北街3号,邮编:10003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