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入门津梁

2005-05-01 16:55:00 来源:书摘 张颐武  我有话说

人要掌握新东西,入门书总是最重要的。好的入门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介绍,而且是厚积薄发,是学问高人的点睛之作。一般性的泛泛的介绍容易做,却也没有多少帮助。而真正写出好的入门书,必须是对

于问题有多方面的研究才能胜任。没有对于问题的深入而全面的把握,入门书是不容易写出的。但同时许多专家也并不能写好入门书,写入门书还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引人入胜的文笔。有时候我常常感慨,其实把一本好的入门书读通,是掌握学问的真正的捷径,由此出发,可以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作为非专业的外行,可以通过入门书迅速了解一门知识,作为初来的学生,入门书是新的开端,而对于本专业的同行,则可以作为必要的参考。

温儒敏等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就是这样一本好的入门书。"中国现当代文学"内容庞杂丰富,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性"展开的历史的过程。这一学科的关键意义,在于它几乎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学科,而是和中国的历史进程联系异常紧密的"活"的学科。它从来都是铸造现代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想象和对世界的想象的重要的部分。这部著作,梳理了这一学科的发展的各个关节点和学科的知识积累的状况,而这种状况,正投射了中国二十世纪大历史本身的流向。这本书条理清楚,概括全面,是在许多年的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不仅有这一学科建构的过程的表述,也有当下的最新的进展。这里的表述,特别注意知识谱系的转化和话语的流变的轨迹的展开。看起来是前人成果的总结,其实自有其学术的眼光和思考。这部书尤其重视学术前沿问题的转化的状况的观察和思考,对于我们进入文化的反思与追问大有帮助。这本书还有一个长处,是它不仅仅注重思潮的流变,而且注意个别作家的作品的研究的发展与转化的过程。许多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的研究史都有非常精到的论述。这本书不仅是我们思考和学习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的资源,也是探索二十世纪中国的发展和转变的必要的资源。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于这个学科的表述,也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的剧变的梳理。

龚鹏程的《向古人借智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就是一部直接向普通的读者介绍中国经典的著作。这部著作在内地出版,无疑为我们打开了在目前的文化分化和转变的过程中,明智地理解和深入经典的途径。这本书用非常便于今天的市场社会中的人们理解的方式,和与今天的社会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相适应的判断,去理解经典,打破对于经典的神秘化,使得经典得到活化,变成当代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向古人借智慧"一说,正是此书的特色。我们在经典里看到的不仅仅是是"知识"和"学问",而是古人的智慧和精神,我们的人生虽然和古人有极大的不同,但人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并无不同,于是古人的智慧必须通过"借"的过程,变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正如书中所点明的:"读经典可以借取古人的智慧、可以打破固定的思考格式、可以帮助了解理性,这就是经典和现代的重要关系。"而这部《向古人借智慧》正是向古人"借"的门径的最佳的指南,有了这本书我们就可以去"借"智慧了。这种"借"的心态,化解了对于经典的紧张的对立看法,将我们和经典之间的距离缩短。龚鹏程不是简单地谴责今人对于古典的隔膜,而是身体力行地打破这隔膜,让古人和今人,经典和日常生活,有贯通的机会。这种态度对于化解目前面对经典的对立态度大有好处,可以说是一种"中道"的明智选择。而且这本书的好处是后面附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的全文,正可以和龚鹏程的书相互参照,给我们的"借"的努力,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龚鹏程的这部书是对经典能出能入的范例。"能入"说明龚鹏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熟稔,只有能入,对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才可能为我们提供"借"的路径。他能够如数家珍地介绍和评说古藉,能够随心所欲地点出每本书的特色和妙谛。龚鹏程往往是寥寥几笔就能抓住-部书的关健,使这本书得以活化。比如像《易经》这样艰涩的典藉,通过他的翊翊如生的讲述,变成了饶有兴味的中国精神的源头,是中国的先民的思想和文化的积淀。这里的每一篇介绍都不是泛泛虚言,而是对于典籍的几乎一切方面都有了通透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深入方能浅出,可以说龚鹏程的深入古典的扎实功力才是这本书存在的基础。

这本书的能出体现在对于经典的宽泛的理解和从容的运用上,这里的经典不拘泥于传统的读经的标准,也不拘泥于现代对于古代"经典"的新规范。不仅仅有文史哲的名著,而是将古代有关人生各个方面的名著都作为经典加以介绍。如《茶经》和《觞政》这样有关茶和酒的著作,象《菜根谭》这样的出世之道的论说,还有佛经和包括园林、绘画、书法这样的 传统艺术的典籍。这种不拘一格,就是这本书的最独特之处。他其实是试图让古人的人生和我们有一个直接的对话,让经典和古人变成活的东西供我们来"借"。不光借高妙的思想和文字,也借日常生活的态度和风貌。

这两部入门书都给了我重要的启迪,通过他们我们可以切入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来源之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