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塑造大国心态

2005-07-01 15:47:00 来源:书摘 杨琳  我有话说

中国的崛起,不仅在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成就,还在于国民心态的进步。越早建立起开放的、国际化的、健康的国民心态,就越有利于中国更好地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的加强与人民活力的释放,中国民众的心态也进入了一个转折期。这期间,基于国家实力的上升,民众趋于自信心增强,胸怀更宽广,思维更冷静,对民族强大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现实生活中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用更高、更规范和更加国际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大国国民的心态正在形成之中。

  变化中的五大心态

国家实力的稳步提高和急于赢得更多成就的心理,为左右中国民众心态的两大因素。近年来,中国国民积极向上的心态明显提升,客观、冷静、包容地看待世界占据了社会心态的主流,同时,也存在急躁、崇洋、狭隘民族主义等情绪,这些共同构成了正在成长中的国民心态。

在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望新闻周刊》对大学生、教师、公务员、商贩、退休职工以及专家的访谈证实了这一点

――长期持续发展带来自信、乐观。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稳健前行,绝大多数人预计这种势头在未来几年仍可保持,还有不少人觉得2008年北京奥运以后,增长速度应该比现在更快。

中国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使国人把对国家的信心转化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信心。有70%的被调查者对改革开放以来自己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津津乐道。城市里暂时无独自住房的人,相信通过努力几年以后就能拥有自己的房子,还会有自己的汽车;农民工相信以后城乡的差距会逐渐缩小,自己能更加从容地生活于城市之中;退休的人们相信以后的社会保障也会更好。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教授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速度更快,我们总是处在“跑”和“追”的向上状态,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乐观的心态也就自然产生了。

――掌握自身命运赢得积极、主动。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对于国际形势的关心程度已经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从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从多次促成朝核六方会谈,到推动与东盟的安全对话与自由贸易协定,彰显中国的国际责任感和主动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说,中国正在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人对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处理增添了建设性,减少了对抗性,在对外交往中表现得更加成熟自信。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权利与义务的大国,对世界发展承担自己的义务,同时也享受应有的权利。

而普通百姓也更多地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掌握自身命运。调查中也碰到一些收入增加暂时较慢的家庭,但他们并不怨天尤人,更多的是积极面对。下岗后再就业的王秀兰说:“虽然目前我们的收入增长速度还赶不上国家经济的增速,但是我们不会安于现状,只会更加努力。收入的多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机遇的因素,但只要个人努力仍然是可以掌控的。”

――实力提升换取宽容、坦然。中国人正在表现出其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宽广胸怀。在雅典奥运会上,赛场上运动员们灿烂的笑容与赛场外国人的平和交相辉映,展示出伟大民族所特有的宽容、坦然。

在赛场外,中国人表现出的是正常的喜悦。人们不再仅仅关心金牌的数量,而是更加关注劣势项目上的突破,运动员参赛的心路历程,以及银牌和铜牌的含金量。当运动员在传统优势项目上失手的时候,人们感到惋惜但却少有责怪;面对历史性列金牌榜第二的成绩,人们也能客观地对中国体育的总体水平作出理性的评价和冷静反思。60%的被调查者认为金牌榜位居第二与我国体育实力相称。很多人也主动看到差距,社区居民张之砾说:“这次我们金牌数处于第一军团,但实际上仍在第二军团。俄罗斯奖牌比我们多,说明他们的人民体育素质高,体育基层活动好。他们是全民体育,而我们只是抓精英体育。”

冷静、坦然面对胜负的心态遍及各个领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叶自成教授说,随着中国人对外交往机会和了解国际社会渠道的增多,人们接受的信息也逐渐丰富起来,不太容易被情绪化的东西所左右,大部分人都比较理智平和。在看到国家成就的同时,中国人也冷静地看到并承认了中国存在的问题。这种坦然面对缺点和问题的正常心态,使很多到访的外国人都感到惊讶。这种心态上微秒的转变是伴随着国力的强盛而发生的。

――与世界同步因而崇洋、急躁。急于与世界同步,在所有方面都要求最强、最好,也使盲目崇洋、崇尚西化的思维惯性在25年改革开放后依然存在。十几年前,肯德基和麦当劳等洋快餐进入中国引得人们趋之若鹜,虽然洋快餐早被营养学家定义为“垃圾食品”,但作为西方生活方式的象征,国人对它的热情依然持续十几年而不衰。由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温情与敬意,盲目崇洋与功利相结合,造成“哈韩”、“哈日”、“哈波西米亚”等对洋文化的追捧。

雅典夺冠后,中国女排向现场观众致意
在社会各领域中,希望一步回复到世界第一、取得巨大成绩的急躁心理和短视行为也大量存在,实际上对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损害。政绩工程、形式主义、诚信危机,以及企业盲目利用外国技术忽视自主开发能力等现象,都是急躁心理的表现。叶自成说,在崇洋和急躁心理的背后,是中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和希望中国尽快成为世界大国的急迫心情,同时也可以看出国人尚未拥有真正不可动摇的发展信心。

――急于成功引发狭隘民族主义。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主要表现在中日关系上。如互联网上激烈的反日言论,亚洲杯中、日两国足球队决赛前,人们群情激愤的呐喊和政府与主流媒体高度紧张的呼吁和引导,如此种种,日益强盛的民族情绪在中、日这样特殊的民族关系中激烈地释放出来。丁元竹说,民族精神的觉醒无疑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然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而非狭隘、排外的民族主义。在现实中,人们对中、日关系的激情迸发多,而长期应对、冷静谋划、不懈努力少,缺乏韧性与专一的目标。中国过去25年取得的建设成果告诉我们,只有把民族凝聚力与开放心态,忧患意识与强者心态结合起来,中国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

历史和现实 自卑与自大

中国的国民心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和现实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人面对着令人振奋的经济成就和乐观的发展前景,同时困惑于近代史上屈辱的记忆和国家发展中所遭遇的坎坷与挫折。可以说,目前的国民心态有着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

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经济上,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两位数,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2003年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超过1000美元,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中国人的开放性也大大增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连续两年列世界第一,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快速增长……中国人的自信、乐观和从容,就扎实地建筑在这些卓越的发展成就之上。

然而,历史的阴影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中国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一直是无可争议的强国,但近代以来,中国却经历了大国地位被剥夺的残酷过程,历史的伤痕一直没有从中国人的心头隐去,造成国民对国际社会普遍的负面看法。

与此同时,中国崛起的进程并不平坦。丁元竹说,现有的国际规则更多地体现着发达国家的利益需求,对后发国家的利益存在严重的制约。发达国家不会自动让度现有的机制权益,会千方百计把中国排斥在利益安排之外,以遏制中国的迅速发展。因此,就在国民陶醉于国家的快速发展之时,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让中国人从盲目乐观中猛醒过来。其后的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频频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中日政治和经济摩擦等,也都在不间断地提醒中国人:中国的国力尚不如人,民族忧患就在眼前。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分析说,历史与现实叠加,使中国人心态中自卑与自大这两种极端的心理复杂地交错,两者之间仅仅是一纸之隔,很容易动摇,国人的心态还很不稳定。如果用这两种心态去看待世界,我们就很难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无法作出最有利的对策。陆学艺说,历史心态肯定会有一定的惯性,要将其影响弱化,一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自身的不断发展。再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冲刷,历史心态的惯性会有所减轻,社会发展成果的巨大积累也会使人们更加自信,国人心态也会更加健康。

大国心态的五大要素

历史证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强大,不一定能使一个国家自然拥有世界大国的地位。要成为真正的大国,除了具备基本的强盛国力外,中国还需要国际影响力,这既包括在国际事务中要有所作为,也包括国民在言行举止中健康心态的流露。因此,理顺大国心态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关键因素之一。专家认为,中国国民的大国心态应该包括五大方面。

平常心。平常心就是冷静地、有长远眼光地面对每一个胜负得失。叶自成说,在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用正常的、变化的和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摆脱历史的思维定式,采取灵活和务实的立场,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各种复杂的国际事务。丁元竹说,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国家关系和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国更应用平常心态来看中国面临的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承认中国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积极应对和解决。

进取心。中国人有力量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中汲取精华,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应该看到,中国所遇到的大都是前进中、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步解决和克服的。中国要积极推动世界的多极化发展,积极努力成为真正世界强国,积极努力解决各种难题。政府的进取心和民众的进取心凝聚起来,就会成为战无不胜的力量。

包容心。作为一个大国,其国民应该拥有大国的气概和宽广的胸怀,既要能够包容地对待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博采众家之长,也要能以包容的心态去处理历史问题和国际纠纷。陆学艺说,“睦邻、安邻、富邻”是处理周边关系的准则,无论对内对外,都不纠缠细节,而着眼于长远的实力提升,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和自己,这是大国国民应有的心态。

自信心。陆学艺说,“不卑不亢”历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对外交往心态,尤其是面对强于自己的国际力量。丁元竹说,在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中,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态,是一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上,也体现在国民行为层面上,特别是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国民在境内外的言谈举止的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将会真正体现出大国心态,并赢得世人尊敬。

作为民族工业代表的汽车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责任心。对于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中国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主动创造精神。叶自成说,“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外交韬略,要求我们在作出外交决策时必须对国际形势有深邃的战略眼光,对中国对外事务有全局性的考虑和前瞻性的规划,既要有符合大国身份的胆识和气魄,又能牢牢把握住发挥大国作用的领域和分寸。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主动与否,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十分重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更加主动地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结合自身实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应更加勇于参与国际博弈,对涉及国家利益以及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勇于在涉及自己利益和原则性问题的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塑造大国心态的途径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国民心态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国民心态越是健康,就越有利于中国更早、更好地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但是,改变人的心态和观念并非易事。建设大国心态,首先要建立公民教育的有效渠道,从政府到社会,从学校到家庭,从媒体到个人,都要积极参与。

观念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被逐渐改变。因此,在全社会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由讨论的氛围是首要前提。金熙德说,大国心态的培养不可能是单方面教育的结果,而且必定是一项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只有公众主动参与到广泛的讨论和自我反省中,主流社会再加以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国民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国民心态才能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和希望
其次,媒体承担着塑造大国心态的重要责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步,政府部门、知识界、新闻媒体和大众之间的相互作用日趋复杂化,舆论的作用对于民族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叶自成说,现在人们都是通过媒体了解国内和国际信息,其所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媒体过滤的、带有媒体观点倾向性的,因此,媒体的报道更需要客观与公正,不能发泄情绪和做不必要的联想与夸大,这样才能引导公众心态回到正常轨道上去。丁元竹说,全球化时化要求媒体将“报喜”与“报忧”兼收并蓄,使民众了解国家和国际的安全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坦然、积极地参与应对,逐渐形成一种能够正确、客观、冷静地看待世界,从容应对世界风云变幻的心态,否则就有可能落入大国寡民的怪圈。

此外,大国心态表现在国民生活的细节之中,建立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是目前要做的基础性工作。一个大国必然是文明的国家,大国国民的习惯、举止和修养都应该是文明的、有规范的。提高中国国民的文明程度,要从一些基本的制度、行为规则和准则的制定入手。陆学艺说,我们的奥运冠军在升国旗仪式上的表现;有人笑嘻嘻很放松,有人立正站好很严肃,有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很虔诚,大家并没有一个规范的表现。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在世界人民面前却透露着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和心态。类似这样的规矩都应该建立起来,找回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面貌和风采。

  (摘自《2005中国政治年报》,兰州大这出版社2005年1月版,定价: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