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许戈辉与《名人面对面》

2005-07-01 11:44:00 来源:书摘 王纪言 马海涛 主编  我有话说

最初的摇摆和支持

《与名人面对面》(以下简称《名人》)可以说是许戈辉做得时间最长的一档节目,足见其用心之深。尽管现在《名人》正越来越走入正轨,回想起最

初的创业时光,戈辉还是感触颇多。

如果说其他的栏目有后天不足的遗憾,那么《名人》可能就有点先天不足。之前凤凰卫视有一档收视不错的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之后由于杨澜的离开,使这样的重量级人物访谈出现了短暂的缺口,所以《名人》的推出,初衷正是为了弥补这个缺口,稍有点匆忙上马的意味。此时还在主持《相聚凤凰台》的许戈辉,逐渐感觉到《相聚凤凰台》的形式有点过于宽泛,不够深入,做起来不过瘾,而她刚好又对人物访谈情有独钟,尽管曾有人担心过她温和的风格是否能胜任其职,但是戈辉还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做这档全新出炉的节目。所以她推辞了《爱心大使》的主持工作,与《名人》携手。

最初对《名人》定位的不明确,使节目无法形成鲜明的形象,尤其是现在人物访谈越来越多,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而且对重量级人物理解的相对固定,使一开始的《名人》倾向于选择比较高端的人物,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政府官员等等,访谈资源并不容易找。更大的困难还在于,一个新的节目出现后,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包围着,如果没有自己明确而坚定的主心骨,很容易在其中迷失。《名人》的先天不足这时就开始出现了后遗症,整整一年,节目都在磨合中,无论是选题还是谈话的展开都在摇摆不定。

许戈辉本人更倾向于做高端人物。节目初期,有一些观众觉得节目做得过于阳春白雪,缺乏可看性,而另一种声音则是,做得不错,节目挺厚实的,凤凰卫视就需要这样的有深度的节目。虽说大家都明白众口难调的道理,但对于一个刚诞生不久的节目,即便是少数的批评也会显得格外抢眼,戈辉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时的节目制作力量也相对比较弱,只有许戈辉和一个助手,另一个编导还身兼多职。而对于访谈性节目来说,现场导演的缺乏,有的时候会给节目带来无法弥补的硬伤。前后期工作人员的脱节,有可能会使节目风格不太统一和协调。总之,对于当时的许戈辉来说,还有《联想电脑新纪元》的节目主持,外来的压力和节目自身的调整,都让她感觉到有点无所适从,“当时真的有点身心俱疲的感觉,特别累。你很苦,苦到不知道去向谁倾诉,因为你觉得这东西是自己的事,自己的节目,有什么压力就应该自己担着。”也许很多凤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节目的初创总是艰辛的,一步步的从不太正规,资源缺乏,走向成熟。

最难的时候,凤凰总裁刘长乐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给了戈辉坚定的信念:“不要管别人怎么说,你做你的,你就是最好的!”《名人》就是这样坚持下来了。如果说它像一棵小树先天有点营养不良,那么经过后天的培育它却越长越强壮。如今马上要迈入第六个年头了,说起《名人》以香港为基地的那三年,戈辉对先后合作过的同事充满感念,因为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名人》即便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仍然凸显出它的勃勃生机和高品位取向,像人类首次登月的宇航员奥尔德林,美国资深新闻主播麦克.华莱士,未来学家托夫勒,佛学大家星云大师和静空法师,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的校长,高尔夫巨星泰格伍兹,魔术天才大卫.科波菲尔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采访的。

现在《名人》的制作中心移到丁北京,有了比较固定的制作班底,许戈辉开始专注于主持,但是编导、撰稿乃至制片的工作经历让她有了更深厚的积累,主持起来也更加游刃有余!

  犀利的是角度而不是态度

或许是许戈辉文静的外表给人很温柔的感觉,于是在《名人》的初期总有人担心这样类型的主持人是否适合做访谈节目。在戈辉刚开始接手这个节目的时候,自己心里的确也有过这样的疑虑:“怕别人说我问出来的问题不深刻,所以我时不时会说一些很长的句子,中间道理上有好几层的逻辑关系,让问题听起来会比较深刻。”但是几年的节目做下来,许戈辉深切地体会到:深不深刻不在于这个提问的句子,因为这样的句子可以设计出来,你可以让这方面的专家来写,但是这种深刻有点勉强和愚蠢。如果能像白居易写诗一样用童叟都可以读懂的简单语言引发出嘉宾深刻的阐述,那才是真正的有能耐。

许戈辉说,犀利的应该是角度而不是态度。态度可以很温和,所谓“绵里藏针”。采访的目的是在于探寻事实,咄咄逼人或许是一种方式,但是节目并不会因此而显得更加专业或者有深度。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可能电视还是属于强势媒体,不过,与美国几大电视网的新闻持人的冷峻比起来,国内有些主持人的居高临下则显得有点不协调和没有必要。戈辉觉得温和是自己为人一贯的态度,这是没有必要去伪装的,但是为了追寻事实的真相,她可以用很温和的态度,不放弃地去追问。

足球运动员郝海东经常会与媒体出现一点摩擦,接受《名人》的采访时,各大媒体正在热炒郝海东和米卢,和足协之间微妙的关系。而许戈辉告诉郝海东的是,纸媒体也许会做假,但是电视画面不会撒谎,话是由你自己说出来的。如果你觉得有些记者断章取义,误解了你的原话,那么现在就由你自己来告诉大家真相。许戈辉鲜明的立场、友善的态度和不放弃的追问,让被访者觉得现在是由自己来把握自己,而不是媒体的妄加猜测,戒备心的消除,正常的交流才有可能展开。

“其实温和不单纯是一种性格的反映,还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温和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含蓄的力量。我们最初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只要摆正心态就好。不管你问的问题是不是稍微带点刺,或者尽可能的不带刺,即便他最终没有回答你,转弯抹角也呈现出他的态度了。观众并不是非要听到是或者不是,黑或是白,才认为自己得到了答案。我们需要做的是提供信息,而判断权在观众手中。你千万不要高估公众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但是你也千万不要低估他们的判断能力。”深刻不应该是勉强和刻意的,温和反而成就了戈辉的独特。

不经意间的真性情

人物访谈为什么近些年迅速崛起,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或许正因为忙碌的现代人之间有太多的隔阂,而缺乏了感情的交流,人物访谈弥补了这样的缺憾,希望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谈,和嘉宾“零距离接触”,甚至达到心灵的互通!做了多年《名人》的许戈辉,对此倒有很清楚的认识。心灵沟通是希望达到的最好的状态,但是大部分嘉宾之前都有过面对镜头的经验,所以想让他们在镜头前表露出真性情没那么容易。”而且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想要保留的独享的空间,所以能够接近已经是挺不错的了,真正完全地打开心扉是不太现实的。”许戈辉更关注的是帮助观众感觉到嘉宾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东西。

媒体对姚明一哄而上的采访,无论是姚明自己还是观众可能都已经开始厌烦了。但是这样的热点人物又是一个主流媒体的屏幕上不可或缺的,所以对姚明的采访势在必行,而要做出新意又颇费脑力。“姚明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毕竟年轻,有时候会缺乏耐性,有很率真、很冲的一面。对于他不愿回答的问题,他可以一两个字就给你顶回去。所以作为记者,你不能太外行,否则他不屑于和你谈,而如果你思路不如他快,他会更咄咄逼人地把你顶回去。你也不能什么都懂,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这样的话他会觉得你还来采访我干吗?从某个意义上说,他既是大人,也是小孩,自尊心还挺强。”面对这样的嘉宾,火候是挺难拿捏的,但戈辉觉得很有挑战性。

采访前的功课必不可少,她和编导们还专门找来了资深的体育记者一起研究。后来节目播出后,证明这个采访还是蛮有意思的,它的格调介于专业和娱乐之间,既能满足普通观众的对姚明的好奇心,又兼顾了一些专业人士对姚明的关注。“采访一个热点公众人物,你所有的问题都是独家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们的关注点是共同的。”所以,许戈辉的方式是一样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去问,去撩拨他或许已经麻木的神经。“姚明在美国的篮球联赛歇赛的时候,还需要回国内打比赛,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已经问过了,但我还是希望能从姚明口中知道他真实的看法。于是我问他,你们队的老大佛朗西斯现在干吗呢?姚明说,在度假,在陪家人。我说,那你在干吗?姚明说,打球呗!简单的两个回合,其实是一箭双雕,既刺激他问问自己:想不想成为他们队的老大,也反映出姚明的双重角色,除了打NBA还有对国家的责任。所以这样的问题就像是武侠小说里,发出一个武器,里面还包含着很多小暗器。看似挺轻松的问题,在不经意间回答了人们的疑问,袒露嘉宾的心声。”

许戈辉一直认为一个好的访谈是要呈现出“性情”的,两人的谈话如果会让嘉宾感觉到你这个问题是在帮他重新审视自己,双方的沟通才顺畅的甚至是有建设性的。“其实这样的交流过程并不一定要给观众一个答案。而是在谈话中抚问心灵,嘉宾往往对你的问题并没有太多思想准备,他也在想,在思考。两人会有碰撞的火花,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许戈辉觉得自己以前做的节目稍显工整,把一些边角毛碎的东西都删去了,现在想起来有点可惜,应该尝试着给观众呈现一些更原生态的东西,也许观众会看到嘉宾的不配合、愤怒、甚至拂袖而去,但所有的表现其实也是被采访对象的真实反应,也许这样节目才更有魅力和可看性。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谈起做《名人》这个节目最难的地方,许戈辉觉得在于,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触碰到人物最深的内心,而面对的采访对象往往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有其可予可写之处,每一个个体都是很特别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尝试着让嘉宾敞开心扉,去回答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着实需要点功力。《名人》没有固定的演播室,采访地点一般都会选择嘉宾比较熟悉的环境,家中或者工作地点等等。让他们尽可能的在随意舒适的气氛里交谈,也是一种策略。

2000年新春伊始,许戈辉在国画大师关山月家中采访了这位老人,这位轻易不让人进自己画室,不愿意受到打扰的老人,却向戈辉敞开了心扉。鹤发童颜的关老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只是笑盈盈地对戈辉轻声道出一段又一段回忆:妈妈为他捡黄栀子做黄色颜料、用瓦片在晒谷场上画画、高原的好风光……一句句亲切而平淡的话深深地震撼了许戈辉,她发现关老一生骄人的成就反而并不是他记忆的焦点,原来做大师也好,做凡人也好,真正打动人而留存于心的是那些最平淡、最本源、最简单的生活。

“其实做《名人》这么多年,采访嘉宾对我的影响真的是潜移默化的,于是你会发现,生活中总是源源不断的有新的元素注入。他们的治学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还有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让你思考。”

2002年,许戈辉采访了一批七八十岁乃至九十岁的老人,有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数学家吴文俊,物理学家黄锟,还有全国人大常务会副委员长、医学家吴阶平等,他们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是德高望重的泰斗级人物。“但是和他们接触,你会发现扑面而来的只有真诚、质朴、甚至淘气的童真。”正是因为他们像孩童一样好奇,才使得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永远孜孜不倦地探索;也正是因为他们像孩童一样单纯,才使得他们不被世俗的名利所诱惑而永葆一颗平常心。这种人格的力量给你的感动是无法言喻的,而你自己做人的态度也会深受影响。”

不光如此,嘉宾们的兴趣爱好有时也会对戈辉有影响,比如戈辉小时候挺喜欢画画,但是很久没接触了,当采访完一个画家之后,可能就会灵感突发,兴冲冲的去买纸呀,笔呀,重新延续自己的绘画情缘。而采访完高尔夫球手“老虎”泰格伍兹,戈辉又会开始学打高尔夫。戈辉笑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也是一个很大的缺点,生活也许会越来越丰富,可能也会越来越没有方向。?

(摘自《凤凰名主播:八个平凡的传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定价:48.0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