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的趣味

2005-09-01 15:11:00 来源:书摘 张颐武 我有话说

看书的趣味当然并不只是学习知识,而且也在于消遣和娱乐,在于偶然的灵光一闪,觉得自己有所发现,不虚一读。死读书当然也是人生不可免的部分,我们为了生活和发展都少不了这样的寒窗苦读,现在有人说苦读已经过时,应该靠兴趣读书,其实人生里无奈的是苦读任何时代都取消不了,没有苦读的训练,所谓的"快读"也就难

以存在。我们都推重才子的文不加点,一目十行,但其实没有实实在在的功夫,才气也难得展开。钱锺书先生当然是天才的典范,但看看最近出版的手稿《容安馆札记》,就明白他的功夫下得多大。虽然我们不得不死读书,却也不免想着死读之中有一些趣味突然来临,让人眼前一亮,心为之一动。

我觉得有时候看理论书,也不仅仅象一些学生说得那么枯燥,而是每每有让人忍俊不禁、兴味盎然之处,高头讲章往往也是妙趣横生的。如最近新出的齐泽克的著作《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4月)一书,虽然是分析二十世纪历史中的集权主义的著作,看起来却有许多神来之笔让人别有会心。如在这本书的"序言"的结尾处所讲的故事就非常有趣:罗马尼亚的秘密警察在政变之后,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功能,但也努力维新,希望跟得上时代。"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当时他获得富布赖特奖学金在布加勒斯特学习。他抵达后一周打电话给家里,告诉他的女朋友,说他现在身在一个贫穷而友好的国家,这里的人民乐观愉快,渴望学习,他挂上电话后,电话立即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一个操着略微生硬英语的嗓音告诉他,自己是一名秘密警察,其职责是监听他的电话交谈,说想感谢他说的关于罗马尼亚的好话--并祝愿他旅居愉快,然后说了一声再见。"说完这个故事,齐泽克的最后一句是"谨以此书献给罗马尼亚秘密警察局的那位无名侦探。"这里的描写的确让人难忘。这部书反思二十世纪的历史其实是别有怀抱,既是对于过去的追问,又是对于今天的冷战后的世界的反思。有趣的是他提出,人们如果要反思二十世纪的自由主义,集权主义也是绕不过去的参照。集权和自由其实是互相界定的,其实 我们所想望的自由里何尝没有集权,集权何尝没有某些复杂性的因素。而今天我们的思考往往是从一个狭窄的角度入手的,而齐泽克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可能性。作者的思考穿透力极强,却依然写得异常有趣而丰富。他往往从日常生活择取一些非常生动例子说明他的问题,使得著作充满了活力,而且将理论的深刻性和感性的力量结合得非常妙。

简・雅各布思的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 2005年)也是这样的著作。这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城市的看法的著作却也写得充满了感性。这里的分析都是从小处着眼,仔细观察大城市的景观和生活的形态,对于城市生活情有独钟,也别有 会心。大理论其实是小细节中展开的,城市复兴的大计确是在充满对逛小店、和邻居聊天的感性细节中体现的。看这部书时时让我想起当年看 张爱玲的《流言》时的感觉。这位作者对于城市的过度反人性化的刻板和宏伟多有怨言,期望城市更加人性化和更加有活力。美国当年"郊区化"成为潮流,城市的中心区却往往变成死城,变得凋敝破败。而雅各布思则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工业化城市的后果造成市中心的破落,而雅各布思似乎敏锐地感知了新一波的后现代的魅力,她的这本书促成了后来城市中心的活化。对于今天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我们的城市化几乎是压缩了西方的全部发展过程在最近的十多年之中。我们这里的"郊区化"的中产者社区正在成为时尚,老的城区的活化就已经开始。在西方分成先后的过程,在我们这里就是 叠加在一起的,几乎是同步发生的。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的普遍的脱胎换骨的进程,一方面是被兴致勃勃、不可阻挡地进行着,另一方面却又难免受到不断的严厉的批评。我们看见无论房地产商还是地方政府在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方面受到的批评是最为剧烈的。这种状况其实是矛盾的:我们一方面发现城市在快速更新中变得明亮和灿烂而发生着迷的感觉,但另一面又为了过去的消失而怅然若失。其实这里面有趣的是,由于我们的"过去"的逝去,它才变得越来越可爱。当时我们习焉不察的东西一旦没有了,我们的幽情就会难免出现,让人生出无限的感慨。雅各布思的著作强调的那种感性的力量,那种都市的迷人的风采让人迷恋。这部大著作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读下来。

读理论书其实也是发现感性和直觉的好方法,不过这理论书当然不是思想贫乏、言语可憎的角色写的才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