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恋:一朵带刺的玫瑰

2005-10-01 15:25:00 来源:书摘 黄平 莫少群 主编  我有话说

恋爱,是异性之间进行爱情交流的过程。一般来说,随着时代的变化,恋爱的方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革命年代的“红色恋人”、“爱人同志”,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告

征婚”、“婚介热线”,一直到目前网络时代的“网络恋爱”、“E时代情缘”。但究竟什么是构成爱情的条件呢?根据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构成爱情的条件不外乎是对对方怀有浪漫、想象、迷恋的情愫,加上彼此的认同、创造性的眼光、拥有,并对对方有欲望及需求,对对方产生性欲且有非理性的想法或行为。但是对于爱情的经验,还要抑赖于社会文化的情境与个人的特性。

与所有人类已知的爱情表达和沟通方式不同,“网恋”以其“虚拟性”和“超时空性”被定义为一种交往生活方式。其中,交往主体、交往目的都是虚实难分、真伪莫辨。可以说,“网恋”已经成为许多网民的一种生活“游戏”,一种超越了所有社会规范的情感宣泄和心理表白。为什么会有网恋?为什么如此迷人?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人类的活动领域在不断地扩大,但就多数个体而言,人的活动空间却在不断缩小。这是因为现阶段人们的交往,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反而减少了。

因此,人与人的交往就显得非常可贵。而且在人们交往的对象中,最普遍的人际关系是亲友关系、同事关系,其范围显然不能满足人们交往的本能需要。所以,人们迫切期望在工作和家庭之外,有一些合适的交往场所。而互联网的普及正好迎合了人们这种需要。在那里,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谈天说地。谈得好,可以“掏心窝子”;谈得不对路,鼠标一点就走人,完全不用顾及对方的脸面。

其次,在生活压力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人们渴望宣泄自己的感情,同时又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而网络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坐在电脑屏幕前,敲击着键盘,通过网线两个相距遥远的人互诉感情。这份距离带来的美,这种新鲜与感动,是公园里的长凳、树阴下的人行道所不能体验得到的。由于不用面对彼此,一向含蓄的人们可以更加大胆热烈地表达爱情,把所有想到的爱意捎给对方,把自己的不愉快告诉给对方,彼此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爱情也就显得格外的美。

再次,网上爱情迎合了一部分人对浪漫的向往。与现实中的爱情相比,网恋不需要你考虑房子、票子、工作的好坏等诸多对婚姻起重大制约作用的因素。这样,去掉了这些世俗的影响,两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纯粹的爱情之中,尽管双方彼此未曾谋面,但在感情的交流上也许比生活中的夫妻要深刻得多。这也是使许多人明知这种恋爱没有结果,却乐此不疲,越陷越深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网恋”还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而得到许多网民的青睐。

虚拟性

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还是女人,即使你娇柔无比,也可以给自己起名叫“冰山剑客”,即使你力拔山兮,也可以叫“蜜糖”。网络的天空任你幻化、“包装”和伪装,弥补你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到的“缺失”的“快感”。因此,网络中相识的人给出的许多信息像名字、身份、经历等资料可能是假的,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假如准备开始交往或者恋爱失败了,不会像现实生活那样,因为彼此的社交场相近或者相交,交往双方因为这种失败而带来社会压力。因此,先通过网络认识,进行一段时间的交往,了解彼此的愿望后再走到网络下来,开始传统的恋爱过程,对网络主体双方而言都是最安全、最可靠的一种方法。

交互性

现代社会压力大、节奏快,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时间上的紧迫。网络拥有交互性强的特点,可以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结识很多朋友,为相识相恋创造机会,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让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选择的余地很大。显然,这是其他媒介所难以比拟的优势。

超时空性

在网络交往行为中,人们借助于大量的信息不但可以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且人际之间的网络交流在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网络的支撑下也开始发展到不再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支持而总是必须面对面地进行了。“网恋”的出现与兴起大大地减弱了现实中时空距离给人们婚恋所带来的种种限制,使得爱情能够通过网络传递得以实现。

符号交互性

在网络交往行为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图标和象征符号不仅构成了人们网际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交往行为中介,而且更进一步地构成了人们可以与之直接进行交流的对象,人们的网络交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奠基在、并依赖于由这些信息符号及其相关的知识系统所构筑而成的一个虚拟性的制象王国之中。与传统婚恋方式中“身体语言”接触、现实视听交往不同,“网恋”中恋爱双方大多是通过文字性信息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寻找虚拟的感觉,拓展充分的想象空间。

然而,尽管“网恋”可以掩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种种身份和心理上的缺陷,给人以极大的自由度,但它所带来的绝不是鲜花和欢笑,相反,“网恋”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正是由于“网恋”超越了已有的社会互动方式和社会规范,它所滋生的许多社会问题也令人触目惊心。

报道之一:网恋频酿悲剧

由网恋引发的人间悲剧举不胜举。据报载,四川省内江市的三个年轻“网虫”曾某、陈某、李某,在网上聊天时结识了本市一位网名叫“谁都不爱”的女子朱某,其后曾某与朱某聊得火热,成为网上恋人。一天三人相约找到朱某上网的网吧。当见到朱某本人时,他们才发现原来朱某不是女子,而同样是一个小伙子,一气之下,三人将朱某拖出网吧,毒打致死。

江苏省宜兴市20岁的小雪,是一名南京某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在网上她认识了一个叫“冬冬”的网友,两人很快陷入了狂热的网恋。后来“冬冬”得知小雪不久将赴英国留学,便与邻居唐某合谋,先把小雪骗到大连,再向其当老板的父亲诈骗118万元。在这个过程中,两人预感到事情不妙,竟然轮奸小雪后又将她活活掐死。

黑龙江大庆市22岁的丛某,是一个狂热的网民。在网上他以“风情飘缘”的网名,与家在湖南衡阳市20岁的女青年龙某聊天,后来两人逐步发展为网恋,并在网上举行了婚礼。婚礼后不久,两人相约在衡阳见面。但当他千里迢迢赶至衡阳时,却发现“爱人”芳心已经暗许他人。恼羞成怒的他,用一把尖刀刺向龙某,致使龙某因失血过多死亡。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网恋在让许许多多男男女女走向不归路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不尽的思考,网恋的病因是什么,难道就没有什么好的药方医治了吗?

报道之二:女大学生网恋情人竟是自己亲弟弟

现年23岁的李某,两年前考入外地的一所大学,学习之余化名“小蜻蜒”上网聊天。一个网名叫“小鸭子”的网友吸引了她。通过一段时间的网上接触,两人很快坠入情网。

在暑假里勤工俭学(做家教)的李某,为了给网上恋人一个惊喜,几天前回到了家乡余姚,想和网中情人相会。

到家后不久,就和弟弟一起到附近的一家网吧去上网,准备约见“小鸭子”。当李某看到弟弟在计算机中熟练地输入“小鸭子”这一网名时,顿感一阵眩晕,她做梦也没有想到和自己相恋半年多的情人,竟是自己的亲弟弟!

这也许是只有在网络时代才可能出现的“黑色幽默”。根据某报记者对网吧的暗访发现,年龄介于16岁到25岁之间的青少年是网恋的主要群体,他们在QQ上总有一大帮“异性好友”,其中很多是亲昵的“老婆”(“老公”)关系。尤其是一些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判断辨别能力差,通过网上接触便与异性会面、交往。另外,随着电脑的普及,家庭主妇、上班族以及人到中年追求情调的知识女性陷入网恋的也不乏其人,而且呈增多趋势。网恋者的学历层次有中学生、本科生、乃至研究生。有调查显示,上网的人60%以上发生过网恋行为,据推断,真实情况不止这个数字。面对网络上可爱的“MM”(妹妹)、帅气的“GG”(哥哥),沉醉迷失者大有人在,和网上异性聊天、发发贺卡、说说情话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一件事。

虽然网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然而网络上的恋情却是虚拟的,产生爱情的动机、人物、表达方式都是虚拟的。所谓网络的虚拟性包括假设性与造假性。“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把它看做是真实的,必然会产生错觉。如若网恋的双方都把它当虚拟的还好,但一旦将虚幻当作真实,就容易感情冲动乃至失去理智,甚至跌入陷阱。就网恋的结果来说,成功的比例非常低,据上海某网络公司的一项网恋调查显示,网恋成功率仅为千分之一。从网上走下来的双方真正面对面接触,也许会发现两个人之间有着不可磨合的差距。

一旦网恋遭遇失败,现实与意识背道而驰,其打击是沉痛的,尤其是对于青春期初恋的男女来说,这种伤痛将伴随他(她)很长时间。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中学生、大学生只身千里奔赴外地会网友,当梦中缠绵被现实无情地击破后产生自杀念头的案例。另一方面,网恋对于现实生活中有恋人或者已婚人士来说,潜藏的危机则远非网络上单纯的“柏拉图之恋”那么简单,沉迷网恋而忽视或离弃身边的爱人的可能性,对家庭、社会来说无疑是不稳定的因素。

除了假设性,网络虚拟性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造假性。超越了时空障碍、边际模糊的网络是最不能判断对方性别和年龄的地方,真实性几乎等于零。在网上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现实中可能是半老徐娘;网络“美女”可能是“恐龙”,甚至男扮女装。网友更是形形色色,鱼龙混杂,难辨真伪。虚拟空间的交流一旦与现实生活接轨,就可能出现陷阱。冰冷的事实告诉我们,网恋滋生犯罪的案例远比网恋成功的“大结局”多得多。因爱生恨、由网恋引发的报复性犯罪曾经在很多城市演绎。除此以外,涉世未深的少女陷入网恋被骗失身;不法之徒利用网恋巧设诱饵,大肆进行抢劫犯罪;倾心网恋遭遇诈骗,“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胜枚举,让人感到“网恋”的陷阱之深。单纯迷信网络上的“帅哥”、“靓妹”,卿卿我我、郎情妾意,而迷失自己的方向,受伤的只能是自己。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直面21世纪信息时代的网恋问题,值得认真关注。

(摘自《迈向和谐――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反思与重构》,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定价:1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