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低层次需求与精神世界的贫困化

2005-11-01 14:29:00 来源:书摘 申晓纪  我有话说

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造就了中国人许多优良的美德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受长期封建社会影响,中国人身上也明显存在着与现代人标准不相应的种种缺陷。这些缺陷与美德混合在一起,长期被人忽视或有

意掩盖起来。

几千年来,人们穷怕了,直到20世纪的60年代初期,广大的中国农村还存在许多饿死人的状况。人们不会再去计较其他事情,他们一生的智慧和精力都被用在生存的追求和满足上。70年代后期,安徽一些农民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养家糊口,私下签定了分田到户的协议,试图以承包制解决吃饭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运动。

“满足低层次需求”以考虑解决吃穿问题作为人生唯一目标,这种状况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物质财富不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解决基本生计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民众的心头之患。就是属于白领阶层的中国政府公务员和教师医生,许多人同样也是把一生的期望,定位在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面积大到可以包括一间书房的住宅。

在中国的东北,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大批的下岗劳工者的谋生。东北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中国早期的重工业基础基本都在那里,产生了中国第一台机床,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座现代钢铁厂,第一个大型台油基地,还是生产船舶、机车、电力、煤炭的重要基地。现在,那里却是中国失业劳工者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各个地方的每一届政府,施政计划中必须要重点阐述对待下岗劳工者的政策,政绩报告必然要谈解决了多少下岗劳工者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下岗劳工者面临的种种困难被各种媒体报道出来,最集中的就是生存不能保障,孩子无法继续就学,老人不能安度晚年,身患疾病者得不到就医的机会。人们期待着政府能够提供一个机会,有一个就业岗位,卖馒头、扫马路、家政服务、修理房屋管道都可以,只要能够保证交纳城市生活每月必需的费用――水费、电费、煤气费和房租费,再加上孩子的学费和基本的吃穿费用,除此以外别无所求。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住在一排排排列整齐的长长红瓦小平房里,取暖和做饭两用的煤炉子把长长的排烟管伸向屋外,在黄黄的白炽灯下孩子把小圆饭桌当作书桌不停地做着作业。

在中国的西部,最明显的问题则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孩子的辍学。那里的许多人仍然缺吃少穿,一家人只能挤在一床被子下御寒过夜,十几岁的姑娘依然衣不遮体,每当客人来临不得不害羞地躲到角落里不敢露面。由于水分、阳光、土壤、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他们还在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甚至自己不能决定命运的改变,人们深深地陷在生活的困苦之中,全部的希望就是什么时候能够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

在中国的中东部,人们最关注的是灾民和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中国的淮河、长江、珠江流域是频频发生水灾的地方,那里居住着上亿的民众,他们的财产在一次次洪水的冲刷下真正可以说是一贫如洗。这使得每一次灾后的救助成为对当地政府的严重考验,政府官员深入灾区慰问是当地电视屏幕上最常见的画面。灾民们只有依靠政府的这些救助才能活下命来,他们已经没有别的办法。在城市,许多孤寡老人、伤残病人、遗弃孤儿,构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弱势群体,他们日益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他们的处境对社会其他人们心理发生着强烈的震撼,担心着有朝一日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

现在中国民众在总体上仍然生活在低层次需求没有完全解决的状况。一个典型的中国城市家庭需求模式,是如何用一生努力获得一套住房,如何积蓄一笔存款用于离开工作岗位后的生活和医病,如何建立一些保障(在人治的情况下通常是寻求有官方因素的社会人际关系)来保护自己既得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人们的一生几乎就是在这三件事上消耗自己全部的精力,不愿在其他方面包括提高生活水平上再有什么投入。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家庭需求模式,几乎就是如何用一生的努力来延续和繁衍生命,包括解决自己和家人每年填肚子的粮食,给后代完成婚姻大事(发达国家社会的民众把婚姻看成是感情投入的事,而许多中国民众却看成是经济投入的事,而且是一件重大经济事件)。多少年来,这两种模式基本上是中国民众需求状况的真实写照,所不同的可能只是程度和水平的区别。

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低层次需求状况时,同样也会在精神世界中产生相应的思想意识烙印。

吃苦。低层次需求水平上奋斗的人必然是与苦难相伴,做任何事情都是在艰苦的环境里进行的,所以,面对客观现实和经过长期的磨难,人们在精神世界中会牢牢打上吃苦思想意识的烙印。中国人能够吃苦在世界上是有名的,早期中国移民劳工在美洲大陆和欧洲都是从事最艰苦和危险的劳动。在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朝鲜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几乎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保障情况下与条件优越的美军作战,当美军占领志愿军阵地看到坑道里的生存条件时几乎都不敢相信是真的。60年代中国的石油工人开发大庆油田时,看起来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们却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惊人口号,他们曾经在东北寒冷的天气里只身跳进水池里用身体搅拌石灰浆。至今在中国边远山区的许多地方,许多人仍然是在外人认为不可能生存的条件下生活,他们所能承受的苦难是不可想像的。

勤劳。为了维持生存,中国人总是像蚂蚁搬家一样,不知辛劳地工作着,在单位时间里,投入更多的劳动,以加大的工作量弥补生产效率的不足,以便创造出生存所需要的财富。在中国的南方,一年只能种出二茬的庄稼,中国人就要琢磨种出三茬甚至四茬庄稼。中国大陆一周五天工作制整整比西方社会晚实行了六七十年。

节俭。在生产效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勤劳是增加产品数量的一个途径,节俭是另一个途径。所以,中国人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节俭思想意识,中国的老人们也特别注重对孩子进行节俭教育,要求孩子要养成牢固的节俭习惯。中国人在宣传他们的伟人时,特别注重提到他们的节俭品行。在市场经济刚开始时,中国人对鼓励消费非常不理解,他们常常会抱怨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了。

勇敢。这是长期处于低层次需求的人面临的现实:为了保护住生命,他们必须首先考虑付出生命,否则生命同样将失去。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关注勇敢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坚定地提倡这种精神,使勇敢精神成为中国人信奉的价值观念。中国人把在战场上献出生命视为荣誉的事情,对在战场上保留了生命的被俘虏人员视为是不可原谅的,常常把他们与苟且偷生等同起来,被俘虏的人在社会上是抬不起头的,因为人们往往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忍耐。因为祖辈们都是这样熬过来的,所以,他们在精神世界里只能坚持忍耐的信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即使可能一生都没有什么希望,人们仍然面对着贫穷苦难长久无动于衷,甚至自得其乐。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或乡镇,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人们依然在养儿育女,依然在延续着生命。

温和。当一个人意识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已经很难再有什么作为了,为了赢得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环境,显然首先不能与环境发生矛盾冲突,这就需要自己保持收敛和克制,在态度上采取温和和才能做得到。中国人通常都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对不同的意见常常采取缄默的态度,对不当行为,只要不关自身利益,都会视而不见保持沉默,即使危害到了自己的利益,也会绞尽脑汁采取一个让别人容易接受的做法。

长期身处贫穷环境,会给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打上什么样的不良思想意识烙印呢?

前途渺茫。当一个人长期在生存线上挣扎时,他可能曾经有的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会慢慢地消失了,淡忘了,人一生就此在一个位置上停止下来,享受着这个位置能够带给他的痛苦和快乐,人的精神世界没有了进取的因素。

灰暗的心理。如果一个人和猪狗一样只是天天盼望着填饱饥饿的肚子,不敢奢想其他物质和情感需求,他必是沮丧的,无奈的,对世界持悲观的认识,在精神世界里不会有乐观向上的成分,有的只是灰暗。听任命运由别人摆布。中国有许多人非常轻信一些看起来幼稚可笑的异端邪说,与他们在内心深处自愿把自己认作是失败者是直接有关的。

泯没自我。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开始是这样,发展到后来演变成许多人是自愿的)放弃自我,来换取生存需求的满足。在中国社会许多交往场合里,出卖个人尊严,在公众面前打诨插科以博得别人一悦的场景是经常出现的,放弃自己的工作潜力而卖身投靠的事例也是比较多见的。至于牺牲自己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乐趣,像奴仆一样陪伴主人左右,消磨时光的做法在中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非理性与走极端。悲观和失败的情绪将使人失去信心,在事物面前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失去了理智和科学求索精神,转变成按别人说教办事,按所谓先人经验办事,按天命办事,按感情需要办事。他们有的只是远离科学的非理性崇拜和混乱的心智,一旦出现可能摆脱贫穷的机会时,也不会仔细地去研究这个机会是否适合于自己,就认为是天赐良机,出现走极端的情况是很自然的。

只注意简单技能。当人们目不转睛地盯在低层次的生存需求时,考虑问题都是十分的实际,离温饱问题很远的那些理想、抽象、浪漫、逻辑推理、归纳演绎、激情、冒险、探险、奇思怪想等等不能即时产生现实效果的东西,常常被人们排斥在考虑范围之外。

犯罪和暴力。在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创造生存所需物质财富的情况下,人们的头脑中就不可避免地去寻找非正常途径,比如窃取、欺骗、暴力抢夺和战争,由于没有生存保障,所以很难在法律制裁的威胁下自愿地放弃和改正。

随意性。中国人常常讲一句话:饥不择食。但是,在人们的实际应用中。灵活性被演变成了随意性,在随意性中漠视了原则性,中国民众中有原则性的人显然是比较少的,而且在社会上往往是不得宠的,是人们竞相取笑的对象,而善于灵活应对的人在中国被认为是很有本事的人。所以,在中国十分盛行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是中国民众精神世界的必然产物。

穷对付。只要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存问题(或称穷对付),人们就对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不足或问题常常视而不见,默然接受,采取宽容或持麻木不仁的态度,在精神世界里形成评价事物低标准的思想意识,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穷对付”习惯。没有其他任何地方像中国人那样在工作中随意行事,不讲究精准和标准了。在中国引进的许多外国生产线上,人们常常会觉得外国人规定的操作标准和程序过于死板和烦琐,在中国几乎所有地方,很少有规章制度被高标准严格执行的情况,每个地方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将其标准降低了,或者是写在纸面上的东西规规矩矩,实际执行上变成支离破碎、千疮百孔了。

自私。越是缺少财富,就越是希望得到它,越希望占有它,极尽全力守住它。这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必然造就自私的思想意识。

短期行为与失去诚信。人们很难再去关心离自己很远的事情,他们必须围绕眼前的需要做出决定,显然,这么做是与短期行为直接划等号的。所以,在中国民众精神世界中短期行为意识十分的浓厚,在发生短期行为的同时,也伴生着破坏诚信的行为。骗一把就溜走,所谓迅速挣大钱的“传销”行为都不是偶然的。

寻靠山。人们寻找各种获得财富的方法,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中国社会上极为盛行“靠人”、“求人”、“找人”的思想。在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里,走人际关系的意识是非常强的,如何能够搏取别人的喜欢,最少也是不得罪别人,以便能够得到别人的关照和恩惠。中国人不把自己视为公共社会的一名独立成员,而自愿把自己归属于一个家族式的小团体,人们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远远不像他们遵守小团体规则那样强烈,他们在小团体里可能是遵守礼尚往来规矩的模范,但在社会上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做出不文明举动却是常有的事情。

惰性。一旦生存威胁解除了,生活有了着落,他将对其他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不再想追求什么了。在中国广大解决了生存危机的农村和城市街区,许多人在拥有了财富之后首先是去购置生存需要的食品、房子、衣物、生活用品,然后再去买更高档次的,最后可能就是养身健身、修身养性、建豪华祖坟、大摆婚宴、吃喝嫖赌了。人们似乎不知道还有什么更高层次的需求,表现出巨大的惰性。

寻求解脱。在长期不能摆脱贫穷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将在巨大压力下出现精神崩溃,理智丧失的状况,转而追求梦幻中的幸福境界,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在中国社会中,许许多多关于治病活命的灵丹妙药和神秘功法非常流行,人们都是本着宁愿信其有的态度来看待它,成为它的忠实信徒。

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民众的低层次生存需求一直对人们产生着上述种种影响,不同程度地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被多少代人演绎,渗透到人生观、哲学思想、社会道德、民族文化、风俗习惯里面,看起来与生存需求已经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了,使得人们很难把它们与低层次的需求联系起来。所以,在中国社会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长足进步,许多人已经远离低层次需求威胁后,它们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

(摘自《低层次需求――中国民众的特征、问题和自我改造》,学林出版社2004年10版,定价:23.00元。社址:上海钦州南路81号,邮编:20023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