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奇特的建筑

2006-02-01 14:58:00 来源:书摘 陈世良  我有话说

英国康活尔郡

吹气泡泡变建筑――英国“伊甸园计划”

你小时候一定玩过吹泡泡的游戏。不管是那种

挤黏到细管上吹出的橡胶质泡泡,还是在吹管前端沾肥皂水而吹出的水泡泡,每当泡泡形成时,看到那美丽晶莹、七彩缤纷的可爱圆球,谁能不心动?泡泡的短暂寿命,与其不可预知的大小,在幼小的心灵里显得何等神奇,又何等魔幻。当一颗颗透明的泡泡被吹胀、升空时,孩子的想像力也随之飞舞。

富勒大概是第一位想将圆形泡泡放大成建筑的人。这位20世纪美国建筑师,最大的贡献不是盖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建筑,而是提出精彩的理论――“网线圆球顶”他主张运用细小的无件,如铁管、塑料管,甚至纸板,这些都可以组装成大尺度空间,而这样的空间,理想上可以无限度放大。这样组织而成的泡形建筑,可说是“张力完整收缩”的结果。我们知道在同样容积下,圆球形所包庇的空间表面积最小,而且里外的受压力也最均匀。这正是为何富勒被推为当代高科技建筑宗师的原因。

“伊甸园计划”是英国千禧年企划案之一。当初单从整个计划的规模看来,基地面积就高达二十二公顷,建筑物覆盖的面积也有两公顷之广,总工程款约合台币四十亿元,此案的雄心壮志可见一斑。基地位于偏远的康沃尔郡,如果从伦敦出发到此,一趟往返至少得安排三天行程,如果观光人潮远不如预期,那么事情可就糟糕了。只是谁也没料到本计划竟然出奇地成功,原先预计一年可达七十五万参观人次,结果才开幕八个月,参观人次就已经超过预期的两倍。交通壅塞,反而成了最头痛的问题。于是当局不停对外放话,劝民众最好选在人少的下午再来,免得影响参观品质,而且最好提前买票,以免大排长龙等候。开馆才一年多光景,馆方就已经开始进行新的扩建计划。

其实说穿了“伊甸园计划”就是建造一座植物大温室。大英帝国19世纪国力达到了巅峰,在殖民主义施行多年后,英国从世界各地搜刮到泉涌般的财富,同时收集了丰富的知识。英国人擅长综合、归纳、分析、整理,静态的文物可以收集,活生生的植物当然也可以收集。伊甸园里的生物,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目前可以见到的两大温室,一是潮湿热带型,一是温带地中海型。室内陈列的方式,完全是以创造完整的生态环境为主轴,而非按照个别分类来展示。例如热带温室里特别设计的大瀑布,水从高处冲下,制造了许多水气,因而提供兰花攀附树干生长的有利环境。生态是活的,需要更多、更专业的照顾,所以随时可见馆内技术人员穿梭于花丛锦簇之中。

在偌大的空间中活动,早已忘却自己身处在被包覆住、人为调控出来的环境里。这幢泡型建筑原本的设计并非如此。当初策案人史密特之所以看中这块基地,完全是环保意识使然。这里原是刚废弃的瓷土矿场。绿油油的大地被人们狠狠挖了个大洞,裸露出高低不整的灰色岩土,死状甚惨。智慧的精彩就在能化腐朽为神奇。史密特想到可以利用土矿坑的不规则斜坡打造自然花园的风貌,于是,他请到十分擅长处理不规则基地的建筑师Nicholas Grimshaw负责本案的设计。这位高科技派建筑师先前的得奖作品“伦敦滑铁卢车站”,就是在长长弯弯、头大身小的基地上,以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单跨钢架,连接成有如变形虫般的大型车站空间。当然,Grimshaw这次面临的挑战更为恐怖,除了地形弯弯曲曲,地势更是高高低低。这该如何是好?最初设计时,建筑师故技重施,欲以连续单跨的孤形钢架来包裹暖房。只是这一回,建筑物其中的一脚是跨在斜坡上,而非平地上,单跨的钢架尺度势必随着地势起伏而变化。建筑组件的尺度和形状不一,将会提高建筑成本,而且要把这种超长的结构钢架运送到偏远的山地,也是一番苦力。一个设计方法的合宜与否,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重要的是,当眼前遭遇重重险阴时,设计者是否具备突破瓶颈的企图与勇气?就在结案前不久,建筑师临时改变主意,将对应不平整地面的不规则钢架改为最规则的“网线圆球顶”,这么一来,竟解决了先前所有的问题。

泡型的最大好处就是能精彩而完整地坐落在任何一种地势和地形上,而且泡型的圆球三度空间的应力传导,可以让跨度更恣意地伸展。对于半个世纪前即已创造此结构方法的富勒而言,可能万万没想到这个点子竟会发展出如此的泡型建筑。建筑师Grimshaw当然没有直接采用富勒的短线圆球架,他将几个不同大小的圆球架贴挤成串,让室内空间可以有更多的长向发展。从长向剖面看来,这个跨度竟然长达两百四十公尺。经由建筑师感性的重新拼接处理后,十足理性的圆球架建筑竟展现出奇特的风貌。

这样的建筑结构是从一堆水泡中学来的。其实从自然物理现象借取建筑灵感的建筑师大有人在,高第也曾为了突破方形平面的死板规则,在设计巴寒罗那的米拉之家时,即仿效细胞相互推挤所形成的圆泡空间,企图创造一种全新空间造型的可能。

这座植物大温室的设计,延续英国自帝国时期以来即积极投入自然科学研究的传统。
另一位重要功臣,也是本案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让建筑有泡泡质地的新材料ETFE(ethyltetraflurorethylene,天啊!这个新字居然有二十四个字母)。这是一种薄膜式的充气构造,薄膜因为表面光滑、落尘脏物不易附着,因此可以保温隔热。由于气膜是三层分离的构造,可抵抗气候炎热或严寒,可抗紫外线,据生产的德国公司说,这种半透明胶膜的使用年限可达四十年!所膜的组件轻,易施工、保养及更换,简直足以推翻现代建筑对玻璃的深层依赖。不过,别高兴得太早,既然是充气,当然也有消风的时候。为了维持气膜的外墙身机能(要能阻挡风吹雨打),必须随时保持其饱胀状态,于是每颗气膜都接上气管,用抽水机可以随时补充囊内气压。作为不承重、自身又不重的外墙建材,气膜的研发应该会让许多建筑在不久的将来脱胎换骨!

来到此地参观的人们在还没进到花房前,就可以远远望见泡型建筑。光就外形看来,它一点儿也没有建筑该有的模样,可是当距离越来越近时,越是难以相信泡泡怎么可能变成建筑?我忍不住想去触摸一下气膜,就像小时候别人吹泡泡时,我总像个小白痴似地追着七彩炫目的泡泡跑,当然,碰到泡泡的瞬间就是美丽消失的片刻。建筑体透光膜所散发的美丽及迷幻,一样易碎,因此建筑体在配置上刻意远离人群,让其保持“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清高神圣的形象。

从本质上来说,伊甸园计划就是一项植物园的设计案,没什么特别,然而故事从头到尾,都充满着象征意义与价值。这就像许多人手上的戒指不一定漂亮,不一定值钱,可是戒指背后的故事,还有它所象征的独特意义,才是促使它无价的真正原因。

建筑的高贵,不能只从艺术或技术成就来计算,其实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成就。

一户一个方块的真实住宅,外形像是在玩积木、推骨牌,把正经的建筑当作好玩的游戏。

  荷兰鹿特丹

建筑方块踮脚来

我们常用“方盒子”来形容一般形状了无生趣的房子,不过这里谈的“方盒子”却一点也不无聊,因为它是悬立于空中的等边立方体,而且转了四十五度的立体角,使原本并不突出的形体,顿时鲜活起来。建筑师的创意令人赞叹不已!

这幢位于鹿特丹港湾的集合住宅,兴建于“后现代主义”猖狂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房子造型新颖有趣,于是人们昵称它为“方块房子”。从此以后,这个城市又多出一个新的观光据点。由于围观者众,社区干脆开放其中一间住宅供人参观,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顺便借此帮社区赚些零钱花花。

当然,这群怪屋是盖给人住的,而且平常家中必备的空间,如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厕所,这里一应俱全,甚至屋顶还多了一处三面采天光的阁楼。每个方块住进一户,每户都有自己专属的楼梯上下楼。室内因空间形状怪异,因此所有家具都是跟着房子同时设计的,可怜的住户别无选择,只得照单全收,如果看不顺眼,还可以上上漆、改改颜色。因为窗户都呈倾斜状,所以室内自然光源显得十分突兀,和一般房子的开窗方式和光线角度截然不同。从专业的角度看来,这些房子简直是在开玩笑,既浪费空间又不一定实用。然而为何来此居住和观看的人,都比平常住宅社区来得多?人的理智来自于逻辑思维,但是人的梦想,却需要创造力、想像力和循序渐进的实验,才能完成。此案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它颠覆人们对房屋的刻板印象,完成人类对于“不可能”的追求。

为何我们的房子总是一成不变的方块体?把它丢到空中,转一转,可不可以?

  (摘自《上了建筑旅行的瘾》,生活、读书、新智三联书店2005年10月版,定价:3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