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冯忠莲:《清明上河图》的临摹者

2006-05-01 13:27:00 来源:书摘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 主编  我有话说

冯忠莲是荣宝斋和故宫博物院的古画描摹专家,著名画家陈少梅先生的夫人。历经20余年艰苦工作,一幅几乎和原图一样的《清明上河图》在她的笔下灿然问世。这期间她写给儿子的三封家书披露了临摹这幅传世作品时的一些细节。

梅莲并蒂耀丹青

冯忠莲,国画家,古画临摹师,广东顺德人。1919年8月14日出生于天津。早年入天津圣功小学、中学读书。1936年入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文学系,经朋友介绍得遇陈少梅,并拜师学画。1938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美术系,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校长为她颁发了奖章、奖状。

陈少梅(1909-1954),生于湖南衡山。1924年,随父亲陈梅生来到北京,住进宣武门外烂漫胡同湖南会馆。父子俩登香山,游北海,结交文人名士,谈诗论画。陈少梅天资聪敏,勤奋好学。从临摹私人藏画开始,借到名作,如获至宝,彻夜临摹,功夫精进。15岁加入国画家金北楼(1878-1962)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并成为金先生的关门弟子。21岁那年他的画品赴比利时参加国际博览会,荣膺银奖。

陈少梅以大无畏的反叛精神,从当时被称作“不当学”的北宗艺术中找到与自己相近的风格,打开了突破口,形成了寓柔秀于阳刚的清劲画风,代表作有《江南春》、《西园雅集图》等。

陈少梅人如其画,德艺双馨,不求闻达,耿耿忠直,在绘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陈少梅还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功力派画家,如王卓如、韩百里、张慎言等,当然还有得意弟子冯忠莲。

1941年,冯忠莲继续师从陈少梅学习国画,后来两人结为伉俪。当时陈少梅和原妻离婚后还带有4个孩子,即陈长年兄妹4人。冯忠莲此举出人意外,令人敬佩,其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态度可见一斑。婚后,两人切磋砥砺,新中国丹青苑里,梅莲并蒂,竞相傲放。

1954年,陈少梅英年早逝,这对年仅35岁的冯忠莲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当时,她在荣宝斋工作,每月有88元的工资,在那个年代居于偏上的水平,再加上她出身于高门大户,在教会学校受过系统的欧美模式教育,艺术上也达到了国内顶尖级的水平。依靠这么优越的个人条件,要想组建新的家庭,是比较容易的。然而陈家上有两位老人,下有4个还不能自立的孩子,负担可想而知。她毅然放弃了追求个人幸福的机会,一人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冯忠莲天分高,又得力于向陈少梅这样的大家学习交流,经过长期埋头苦练,练就了深厚的笔墨功力和娴熟的技巧。她继承陈少梅的画法,主攻山水、人物、佛像、仕女,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她临摹技艺高超,有口皆碑。1954年3月应聘到荣宝斋临摹古画。陈长年先生捐赠的这三封家书,正是1958年他母亲冯忠莲在荣宝斋工作时写的。其中5月19号的那封信纸上还印有“北京荣宝斋用笺”字样。

为伊消得人憔悴

1958年,冯忠莲接受了复制传世国宝《清明上河图》的任务。据陈长年回忆,因为涉及国家文物安全,母亲在荣宝斋复制《清明上河图》的画室管理很严格,每天由解放军战士把真迹《清明上河图》运抵荣宝斋冯忠莲画室,其他人员不得接近。冯忠莲当时的工作状态连她的儿女们都不得而知。幸亏这些家书记录了当时的一些细节。

这年的3月中旬,正在北京矿业学院读书的陈长年收到了母亲的一封来信。

长年:

收到你的信正是3.8,我非常高兴。知道你还惦记妈妈。近来妈妈对你的照顾比较差,原因是工作太烦(繁)忙,因而身体不支,就容易急躁,所以对你的照顾也就差了。

我现临摹的是宋代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过于工细,明年七一作为献礼。长一丈六尺五,这是世界闻名的作品,而且大家都在期望我能复制出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过紧。因此每天一分钟都不停的(地)在工作,实在感到疲倦,回家就很想躺下了。有时你们回家我也很不耐烦,原因就是太累了,胸口出不来气,总想大声喊几下才好,可能还是心脏病。

不管它,明年七一以后,我再好好医治一下身体吧!

我们星期天也加班,星期六也回来很晚,所以也很难见到你们。几时有空我通知你们,或是你来电话也可,总机44461转修整组找荣宝斋冯同志即可。

……

妈妈 3.9.

在3月31日给长子长年的信中,冯忠莲说:“我实在没有时间,今天中午才匀出一点时间给你发信。我们每天下班后吃完晚饭就回到荣宝斋去学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一个月。晚七时至十时,所以回家就十点多了。临摹就非常费眼睛,晚上再一开会有些身体吃不消,不过我还能坚持,年岁老了,是较以前差了。”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给冯忠莲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一方面是光荣而繁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需要给予爱和温暧的孩子,她的内心一直很矛盾。这种状况到了5月份,明显影响到了她的身体健康。

长年:

收到你的信,感到很愉快,知道儿子们是很关心他的妈妈。“五一节”的时候实在很烦,真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但我也很后悔,当你们都走了以后,我就想到不该对你们烦,一定会影响了你们的生活和学习。本打算给你写封信,因为太忙了,没写成。

从“五一节”到现在每天早晨头晕,有时还头疼,他们劝我去检查。昨天检查结果血压170?,高30?。据大夫说和心脏有关,不能过累和生气,我考虑也是这样。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心脏就跳的(得)利(厉)害,呼吸就感到困难。心情好的时候什么病也没有。……

白糖给你留着哪!回来给你,妈妈不是限制你化(花)钱,该用的还是用,只是不要浪费!懂吗?

比赛的结果如何?继续努力吧!

……

妈妈 5.19.

教导,语重心长;关心,细致入微。为了不让孩子们受生活拮之苦,她不断地给孩子寄钱:

先寄去三元,发薪的那个星期日你最好回来,买鞋、取饭费,有补的衣服、袜子也拿回来吧!(3月31日给长年家书)

当时陈长年在矿业学院读书,每月要交12.5元伙食费,冯忠莲总是及时给寄去:

  不写了,先给你寄15元。因为小爱来信也要钱买鞋买衣服,小龙小陈都要钱。其他12.5(元)饭费,过些日子再给你寄去。

冯忠莲与陈少梅先生结婚后没再生育,而是把陈的4个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女,把母爱毫无保留地给了这几个孩子,也就是信中提到的小龙、小陈、小爱和长年。陈少梅和冯忠莲结婚的时候,大儿子长年已读高中,4个孩子正是花钱的时候,冯忠莲无怨无悔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家人就挤在湖南会馆。

  传世长卷比真迹

冯忠莲先后在荣宝斋、故宫博物院从事临摹复制工作,一干就是30年。作为新中国古画临摹复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大量的古画摹本从她的手下诞生。1954年她借调辽宁省博物馆,成功临摹《宋赵佶摹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后又复制过宋代《洛神赋图卷》、清袁耀《万松叠翠图》、明仇英《白马如风疾图》等。1973年与陈林斋合作,临摹了《长沙马王堆一号墓西汉帛画》。

冯忠莲在临摹复制上的代表性成就,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历史上不朽的绘画珍品。它是一幅设色绢本长卷,宽24.8厘米,长528厘米,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画有550余人,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20多幢。如此丰富的内容为历代古画罕见。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繁而不杂,多而不乱。这对后世临摹来说,不啻于一项巨大的工程!

《清明上河图》问世后历经曲折,在历史的风雨中颠沛流离,1957年才得以安居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妥善保存这件艺术珍品,又能为世人观赏,故宫博物院决定复制此画。1958年还在荣宝斋工作的冯忠莲接受了这项任务。

十年动乱,天翻地覆,复制工作被迫停止。1976年拨乱反正,冯忠莲得以从干校回来,调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年近花甲,头发斑白,重握画笔,人老物非,绢素、色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她已经患有高血压和眼底血管硬化症,臂力也不济了。冯忠莲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到80年代初,一幅与原作极为相似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终于在她的笔下灿然问世!摹本前后一致,艺术效果和古旧面貌几乎达到乱真的效果,被故宫博物院列为一级文物。后来,国家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刘九庵在澄观堂题语中说: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为显赫巨迹,名播中外,原图在明李东阳时据记长二丈,后佚五尺。亦即现存图尾至赵太丞家而止也。明代伪拟作临拟本,渐多,而以辽宁博物馆所藏仇英临本较佳,但亦不过拟其题目,与张氏构图亦异。余所临本又多从仇氏出,每况愈下矣。现代摹本首推冯忠莲,她是故宫博物院藏张择端真迹对照摹制,毫发不异,可谓不下真迹一等。”

冯忠莲主动放弃绘画创作转向临摹,将自己的艺术青春献给了新中国的文物复制事业。30年默默无闻,人们大都淡忘其画名了。老舍夫人胡?青感慨地对冯忠莲说:“你的功底是一般人比不了的,本来可以搞创作,可你却心甘情愿搞临摹,无名英雄啊!”冯忠莲则平静地回答:“名利是身外之物,什么工作总得有人干才行啊!”

2001年5月,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了《冯忠莲画集》,人们才有幸一睹这位传奇画家和伟大母亲的深厚笔墨功力。

(摘自《家书抵万金》,新华出版社2006年1月版,定价:23.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