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今对话:读书

2006-05-01 11:15:00 来源:书摘 金克木 我有话说

惠施:我有五车书。

今人:两千几百年前,您老先生的书全在竹简上,能装五牛车,不少了。孔老夫子教学生只诵诗三百篇,自己也只编一部《春秋》。您有五牛车竹简书,不知一片竹简上能有几个篆字?车有多大?五车书总共有几万字?都是您的著作吗?能比上现在的一部全集吗?现在一份报纸八

版,一版连广告就有将近一万字。一天两天看的报纸和刊物加上文件、信件的字数就可以和五车竹简上的字数比一比了吧?还不算听报告,做报告,参加座谈发言,看电视新闻,电视剧的口头用字数。读书在今天只能算是业余爱好了,书摆在架上柜里只是装饰房间的一部分了。论读书,算您老饱学,若论知识面和信息量,和今天可就不一样了。

东方朔:我学习“三冬,文史足用”。

今人:了不起!您在西汉期,那时有多少文,多少史?老前辈读的是帛书了吧?一张帛上写多少字?《诗》、《书》、《易》、《礼》、《春秋》,这算文。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史记》完成了没有?您也读不到,只好再读《公羊传》、《?梁传》和几部《子》书了。甲骨文、青铜器金文、石刻铭文,您读了多少?现在小学生就读中国五千年历史,还学中国语文、外国语文、算术、自然常识、地理、品德教育、手工、图画、音乐、体育、集体活动等等,科目就比您老人家学的文史两类多。您就把秦始皇没烧的天文历法医卜种植畜牧科技书都读完,也用不了五六年,比小学毕业差不多。您在两千年前是最博学的人了。可是现在小学生的书包里有多少课本作业本?小孩子读书羡慕两千岁的老人清闲啊。

杜甫:我“读书破万卷”。

今人:失敬了。您是诗的带头人。您那时有了纸张,写书一卷又一卷的,抄来抄去。万卷是真不少了。不知一卷纸能写多少字?清朝修的《四库全书》也不到十万卷吧?您在唐朝就读了十分之一,真够多的。若一卷几千字,一天读十卷,“天天读,雷打不动”,一年三千几百卷,读万卷只要三年吧?若一天读一卷,那就要三十年了。今天我们可不能只读有字的纸做的书。上班办公不算,还要用耳朵听报告、听广播、听录音,还得用眼睛看录像、看电视、看文件,还得手到、脚到、耳到、眼到、心到,参加各种集会,各种社会活动。若是天天兰亭,夜夜桃李园,忙于应酬,作诗作文,发奖领奖,王羲之、李太白哪还有空闲读书?眼下读书一本就等于从前读多少卷纸。除了业务学习、培训班等等,有非读不可的书以外,读别的书只能是业余活动,要占去听音乐、唱歌、跳舞、看球、体育锻炼,以至挤公共汽车、地铁和骑自行车上马路的时间了。若是青年,还要交朋友、谈恋爱、筹备结婚、找职业、看电视电影、逛公园、看展览、“侃大山”。若是中年,还得加上管孩子、管老人。时间实在太紧,精神疲倦,要读书也只能看看不长不短不深不浅不大用心思的散文小品了。对于您老人家的忧国忧民字斟句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雅诗篇“望洋兴叹”,只能像对待前几年曾有轰动效应的超现代先锋派文学一样了。真对不起!再说,您那时要学外国文讲外国话吗?要学用电脑吗?现在可不一样。不会古文古书古语古字关系不大,不会用电脑,不会几句外国话,不用说出不了国,高职称考不上,连合资公司都不会录用,有生活问题啊。您在唐朝,不会作诗算不了读书人。今天不会用电脑打字的作家越来越少了。谁还拿笔一个字一个字写?谁还拿书一个字一个字阅读背诵?小学生都上学习机学会电脑语言了。

  曹雪芹:这部小说《石头记》,我“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今人:您是说伟大的《红楼梦》吧?那已经装进电脑了。您还要删什么、增什么,敲打键盘就行了。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不要紧,有详细索引,一敲就出现了。想知道什么都可以找网络询问。您从前用了十年工夫,那些传抄的人又费了许多力气,写错了不少,漏了不少,还有人用种种名义在书里书外又增删了不少。可惜两百年前还没有知识产权,也没有奖金。您白花心血没得一文钱,买酒喝得用佩刀抵押。生活困苦是天才的文,许多作家全不当一回事。什么随笔之类都在荧屏上一晃就出来,再一敲打就印成多少份。再过不久就可以口头创作,不用打就自动录出来了。今天的印刷出版不是靠读者,是靠赞助、靠征订数、靠广告推销、靠发行渠道。若要抢先,激光照排自动化,最新的生产线是这边进纸,那边出书。若条件不够,那就像老前辈当年一样,十年辛苦不寻常,若要出书事渺茫了。话说回来,若是要求今天的人还在竹片上刻写出贝叶经式一个一篆字,那只怕作家都得喝西北风,报纸只能是《春秋》那样一条一条标题新闻,文章都成为“点评”了。

主持人(编辑):对不起!请你们列位少讲几句成不成?古人读不到今天的书,今人又有几个读古时的书?大部头豪华版是装潢门面用的。飞机上、沙发上,看的是闲书。不过以读书为职业的人,以读书为乐趣的人,总会有的。有人识字就有人读书,不必担心。现在各位发言已由电脑整理好,我要下指令拼版面播映并付印了。谢谢大家。?

读书法

甲 今天来谈谈读书法,怎么样?

乙 我洗耳恭听你的高见。

甲 我只能讲个真实故事。从前有位教授在大学教第一堂课时抱了一叠书去,在开场白以后便介绍这几部古典名著,一一说明作为基本读物的重要性,要求一学期读完这几本。每堂指定预习多少,下周上课除讲解外还当场提问题要学生回答。他说到做到,毫不客气。恰巧班上有位女学生是从前鼎鼎大名中西兼通的学者的孙女儿。她几乎每回都抢答,而且问题越难,她抢得越快,惟恐失去显露才华的机会。若是比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她就默不作声,让给同学。男生又把容易的向女生谦让,仿佛男生总是不如女生反应快。于是那位才女占了首席,其他人也乐得偷懒而且减少露丑。首席学生并不包办,总是留有余地给旁人。课程结束时不仅教授满意,而且全班男女学生个个满意。班上有一个学生是我的朋友,是他对我讲的。这是教学法,也是读书法,对此你有何评论?

乙 这是读书正宗,有教有学,有提问有答复,也就有了讨论和纠正错误。有师,有友,各得其所,是读书的正轨,学问打基础的正路。我也听到过一个教学故事和这不同,说给你听听。有位教授一上课先作开场白,然后把带来的仅有的一本书向学生介绍。这是一部中国古典名著的校点注释本。他要求学生自己读一遍,将校点和注释及注中的评论的错误指出来,写下作为作业,多少不限,详略不限,半月后开始交卷,限期一个月。介绍完了,他便讲课,不再提这本书,一个月之内也不提。请问你对此有何评论?

甲 我很想知道一个月后的结果。

乙 结果很简单。答卷一堆,互有异同。教授看了一遍,上课时发给学生,要求每人轮流通读全班答卷,记下有错未纠的和本来不错而纠错了的,再交来。

甲 这教法省事,等于开讨论会,教师旁听。

乙 也不省事。答卷及学生评语再集中以后,教授便开讲这部书作为他讲的课的举例,对学生的答案不指名而包括在内。结果是学生都熟悉了这部书,教师出版了这本书的新本子,又是各得其所。

甲 讲这两个故事算不算谈了读书法?

乙 也算也不算。读书本无定法,只要各得其所。我们谈的两个故事若算是读书法,那么前一种是提问法,后一种是找错法。有人学外文背字典,有人学外文不记生字而读破一本书再读破一本书,有人学外文把一篇文抄了又抄,烂熟于心,好像是自己写出来的,然后抄另一施展。各有才能偏向,各有目的不同,能适合自己而有效的,我认为就是好的读书法,就可以“得其所哉”。硬套用别人的方法,只怕会“麻雀跟着蝙蝠飞,熬眼带受罪”。

甲 我听说,从前有两位教授同在西南联大开课讲唐诗,讲法大不相同。又有两位教授曾同在北京大学教英文,也是大不相同。一位教过几年后出版了讲义,是一本语法修辞书。他认为不懂语言怎么谈得到内容。一位翻译家,着重讲授内容及背景,认为不通全文大意怎么理解词句。一个是从外而内,一个是从内而外,各有千秋。是不是一个讲“结构”,一个讲“存在”?

乙 看来读书法也是“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适合自己便能生效,凡事都要讲效率,读书也一样。无效读书不如睡觉。

甲 我们自己不读书而谈读书,那有什么效率?

乙 假如有人听了我们的谈话以后哈哈一笑,那就是效率。读书后欢喜赞叹是正效率。读书后愁眉苦脸是负效率。读书后还能自己想出什么来,那就是超效率。

甲 有人读书只为消闲,还讲什么效率?

乙 怎么不讲?消得了闲,越读越有味。若越读越心烦,还消什么闲,读什么书?不如睡觉去吧。

  (摘自《书读完了》,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1月版 定价:32.0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