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

2006-06-01 16:46:00 来源:书摘 崔晓林  我有话说

大约50年后,人类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将面临严重短缺。到那时,汽车还能不能在马路上奔跑,飞机还能不能在天空飞翔,冬天是否有暖气,夏天是否有空调,假如没有了

能源,我们的生活中还能有什么?这一切,是可怕的预言,还是真实的未来?

“能源危机”之忧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这是上小学时,教科书上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语句之一。与“地大物博”同时出现的词语还有“物产富饶”、“资源丰富”等等。多年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自豪:我们伟大祖国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如今,这种美好的印象恐怕只能停滞在记忆中了。

去年以来,我国先后有22个省份拉闸限电,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及其他地区成品油告急,用电高峰时电煤频频告急,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先后出现“电荒”、“油荒”和“煤荒”。对于突然到来的能源危机,经济学家的解释是“经济发展带动消费结构改变,消费结构又带动钢铁建材等高耗能量工业产业发展,重工业是我国耗能最大的部门……”。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的观点也很明确:是高速的经济列车拉紧了能源紧张的弦。

这些判断都有道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能源政策远不及邻国日本?为什么日本的经济总量始终能稳坐世界第二把交椅,为什么日本能源消耗总量低于中国,而GDP总额仍然3倍于中国?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日本的资源危机意识由来已久,在上个世纪中叶,他们就拿大批电器换我们廉价的铁矿石。如今时光流转,在连续高速“大炼钢铁”之后,我们却要从国外高价进口铁矿石。谁更“视”高一筹,答案不言自明。

值得高兴的是,2005年初,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要“平衡发展”经济,注意经济发展速度与能源的关系。近日,温家宝主持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具体落实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鼓已然敲响。然而面对能源不能承受之重,我们还必须从长计议,制定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唯有如此,才能为经济高速列车持续运行提供充足的原动力。

高耗能建筑:难以填平的黑洞

由于只考虑减少当前一次性基本建设投资,无视长期能源消耗,其结果将是给后人留下数百亿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筑,我国本已稀缺的能源资源也将因此填入难以填平的黑洞。

一份关于建筑耗能的分析报告,会让许多人瞠目结舌:“目前我国已建房屋有近400亿平方米属于高耗能建筑,新建房屋有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而且不合乎节能要求的类似建筑在我国的农村和城市遍地都是。”这份调研报告称,我国能源资源总量约为4万亿吨标准煤,而当前我国建筑耗能黑洞正日益扩大。“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超过2000年的3倍”;“到2020年,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建成后满负荷出力,相形之下,2005年夏季全国空调高峰负荷已经达到5500万千瓦时,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建成后满负荷出力”。

国家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涌认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居住建筑各部分耗能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采暖空调占65%、热水供应占15%、电器照明占14%、炊事占6%。

此外,据记者了解,目前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因建筑耗能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武涌认为,当前建筑能耗不仅总量大能效低,而且污染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务院绘定“节约型社会”蓝图

2005年6月30日下午3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具体落实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此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提交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开讲“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道出此次电视电话会议的独特之处,“这是第一次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远期目标、近期具体工作安排、政策体制建设及协调保障机制等作为系统整体提出”。

节俭美德不能丢

不知什么时候,能挣会花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勤俭节约的祖训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天价月饼、天价烟、天价房这些商品总是层出不穷,而炫耀性消费正在各行各业大行其道――由于政府的意志,一条普通高速公路摇身一变成了景观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花几万元请歌星演唱;一家发工资都成问题的企业拿出1000万元请美国一家策划公司做整体策划……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掉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资源的消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把“节俭”当作传统美德,“俭以养德”的古训即是明证。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曾大力提倡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斤煤、一寸布的精神。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日子好过了,但那种节俭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加丰富的意义。那些从艰苦岁月里走过来的大爷、大妈们,一直保持着注重环保、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部分在蜜罐里“泡”大的年轻人,也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和美德,消费而不浪费,把“节约”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等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精打细算,生活过得既丰富又多彩。

让节约成为一种时尚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都提倡“节用”,主张对造化所赐要取之有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发展观。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节俭的意识渐渐在某些人思想中淡化了,有些人把摆阔斗富当作时尚,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视节俭为丢面子、失风度;有些人把消耗资源与花钱当作一个概念,对各种资源的享用毫无节制,认为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钱就与社会无关,与道德无关;还有一些人缺乏最起码的公德心,对个人财富珍爱有加,对公共资源却肆意挥霍,以至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浪费。如此种种,不但与传统美德相去甚远,也有违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随着人口骤增和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突显,尤其是水、电、煤、石油等非再生性资源的告急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据报道,2005年夏全国许多大城市都出现较大的电力缺口,为应对电荒,各地都采取措施节能降耗,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关闭了景观灯,许多企业也频频推出节能举措。严峻的形势也唤起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节约已不光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而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空调调高一度,用完电脑关上主机,随手关紧水龙头……这些细小的好习惯既不影响生活质量,又体现了一个现代文明人应有的素质、修养和风度,如果每个人都养成了这种好习惯,节约也就成了一种时尚。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并使人类的生活愈加美好。善待自然,节约资源,则是我们对自然最好的感恩。

(摘自《2006中国社会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底,定价: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