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日常生活

2006-08-01 14:50:00 来源:书摘 彭程 我有话说

生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日常性的存在。日升月落,春秋代序,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构成了生活的常态和基调。其他,不论喜从天降,还是横祸飞来,凡具有充足的戏剧性成分的事件、状态等,相对而言都只是一种例外。

影响巨大、导致现代西方历史学产生重大变革的的法国年鉴学派,就是经由观察日常生活,而

进入历史的深处。与着眼于杰出人物与惊心动魄的“事件史”研究的传统史学不同,该学派注重日常生活与习俗,认为它们才是历史中最重要、最持久的因素,蕴藏了解读一个时代、社会的奥秘的丰富而生动的信息编码。

有关纳粹德国的研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多数是属于“事件史”范畴,而《第三帝国时期的日常生活》将目光投注到当时生活更广阔的背景上,在元首演讲、火炬集会、党卫军冲锋队的游行方阵之外,也让我们看到了极权统治对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的渗透。它通过文学、艺术、体育等方式,向民众灌输所谓日耳曼民族最为优越的种族歧视理念;它提供丰富的商品和物资,试图借此换得民众满足,以期保持自己的长久统治。因此,要深入探讨法西斯主义对于一个民族的毒害,就无法忽略对这些方面的研究。

不久前出版并颇受关注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则让我们看到,在华夏大地上,一个曾经激动人心的年代,是怎样在日常生活中镌刻下深深的印迹。精神生活的高扬是八十年代的特征,理想主义,激进的自我批判,域外思想文化资源的大量引入,显现在日常生活的广泛领域。作为当时的一名学子,我记得王府井书店里攒动的人头和中国美术馆前长长的队列,记得校园里那些激动人心的讲座和辩论,为朦胧诗,为意识流小说,为罗中立的油画,为萨特的哲学。本期选发了该书中作者与画家陈丹青的一篇对谈,聊供斑窥蠡测。一年前,陈丹青辞去名校教职,引发众说纷纭,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会认识到那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其实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那一场推动了社会进步的精神运动。

诗意和美的最丰沛的源泉,也是日常生活。《飞廉的村庄》是许多幅乡村诗意小品画的拼接,作者以一种稚拙朴实的笔调,描绘了一个小村庄的四时风光、乡风民俗、农人生活,展现了大地的美丽。农村,农业,是人类生存的根基。英国诗人库柏写道:“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人生的最深沉、最细腻的情味,也往往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漫长的浸润。台湾女作家平路的《岁月与……》中,结缡五十年的老夫妻,在人生的晚境,那一份相濡以沫,是体现在日常起居的诸多细节之中的。“老夫妻熟知对方的脉搏、心脏音律以及梦话的范围。”那一个个慢镜头般的迟缓动作,那些孩子气的举止,拨动了我们的心弦,感动溢满心间。与子相悦,死生契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种被悠远岁月培育出来的默契,怎一个“情”字了得?

日常生活仿佛是画布的底色,会影响到整幅画卷的面貌。在欧风美雨吹拂多年之后,这两年,印度洋的季候风开始递送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消息。《印度是中国的镜子》介绍了我们的南方邻居。历史背景、数量庞大的人口、高速发展的经济等,都和我们具有很大的可比性。那里的基础设施、卫生水平、政府办事效率等方面落后不少,但也有某些地方值得借鉴。从此文中也从别的文章中,我们了解到,那里人们心态平和友善,社会稳定安全。生态受到良好保护,整个国度绿意葱茏。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巨大,既形成了较强的民族凝聚力,也有助于个人修养的提高和慈善救助事业的开展。这些彼地日常生活的要素,都将影响到现代化的进程,假以时日,我们也许会看得更清楚。

因为战争、饥馑等天灾人祸,日常生活会发生遽然断裂。在《儿时民国》中,作者回顾了战时的童年经历,虽然正是不谙愁滋味的烂漫年龄,但逃难、空袭、鲜血和死亡,毕竟为记忆增添了不少苦涩。记得读过大意如此的话:那些历史上缺乏重大事件的国家是幸福的。我们不妨说,那些很少出新闻的国家是幸福的,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那些被媒体频频关注的地方,不幸每每和苦难相连。遍地烽火的伊拉克,战乱频仍的非洲,无数生灵辗转沟壑,备受煎熬。为那里的人民祈祷吧,盼尽早结束劫难,干戈化为玉帛,回归和平安静的日常生活状态。当夜幕降临时,不复听到枪炮厮杀之声,人们的梦境徐徐地展开。

当年胡兰成在给张爱玲的婚书上写道,“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胡的变节行径令人不齿,胡对张的始乱终弃为人诟病,但这句话却广为传播,因为它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的愿望。它所指代的,正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完满的、堪称极致的状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