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艺术作品中的“笑”

2006-08-01 18:48:00 来源:书摘 〔美〕艾格斯•特鲁贝尔 著 孙维峰 译 我有话说

古代雕像的微笑

在前古典时期的公元前5世纪中叶作为希腊艺术中流传甚广的形象,就是那尊典雅端庄的希腊雕塑“古典微笑”。在欧洲文明发生转折之前两个世纪,古希腊雕刻家常常表现微笑着的男人和女人,根本不顾具体的,环境――甚至战场上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的士兵也面带微笑。有大量被称

做“Kouroi”的青年男子雕像,就是这种现象最好的说明。在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半岛和爱琴海中的岛屿出土了很多这种雕像。它们都是按照传统法则严格制造而成。青年男子的雕像都是
佚名希腊雕塑家:《Kouros of Tenea》,创作于公元前575―550年,大理石雕像。
单独的人像,身体的重量均匀地分散到两条腿上,似乎是在描绘向前迈出一小步的动作;很大的左脚(几乎都是左脚)伸在右脚的前方。双臂都很紧张,握着拳头;头部挺直,头发长而卷曲。嘴唇经常是弯曲的,嘴角陡然上翘,挤出来一个笑容,让脸部有一种无忧无虑的生动感。

嘴唇上翘是古代微笑区别于其他雕刻中微笑的显著特征。也许它是那些细致而又富有实验精神的雕塑家,通过观察人类嘴唇在日常生活中的形状之后,而赋予雕像的一种精致之美。上翘的嘴唇被浅浅地刻在青年男子雕像的面部,让观众看的时候有鸟瞰的感觉。嘴唇优美的弧度如同拱桥,让面部生动起来。这样做不仅能够解放美学的压力,还能够解放肉体的压迫感。但是我并不赞同上述观点。如果按照它所说的,古代微笑是出于偶然被创造出来的,很难想像它会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流传如此之久。如果古代的微笑没有生气,它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当代的一些学者,比如布伦内尔德・

佚名希腊雕塑家:《戴披肩的少女》,创作于公元前540―530年,大理石雕像。
希思蒙多・里德威,很少用除了“天真的活力”之外的词形容古希腊雕像的微笑。另一方面,这种“偶然”理论之所以出现,还出于为雕像的微笑的不自然做出解释的目的――这种有点笨拙的微笑,与雕像其他部分高水平的严格加工格格不入。

希腊前古典时期的一些文献,让我们得以了解当时人们对于微笑的有趣态度。在伟大的《荷马史诗》中,荷马描绘流浪英雄奥德修斯时,在很多关键情节让他面带微笑。对奥德修斯内心的描述并不总是伴随微笑,虽然他总是在微笑。这种微笑内容丰富,代表了隐藏的计谋、勇敢的自我克制和纪律,面对威胁和打击,奥德修斯也会微笑,但前一种微笑显然出现得更多。

很难说有什么确凿的理由,能够解释像Kouros以及与之对应的女性雕像“Kore”这样一种到此时为止依然非常生动而又深受欢迎的雕像类型,为什么会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典时期开始之后,逐渐被别的形式所超越和取代。


肖像画中的微笑

1853年,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为保琳娜・埃莲诺尔所做的非常正式的肖像画《保琳娜・埃莲诺尔肖像》,是一幅名作,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罗伯特・李曼收藏室。在这幅尺寸巨大的布面油画中,安格尔观察、捕捉并记录下了悬浮在这位年轻贵妇嘴角的若隐若现的笑容。这幅画和画中的笑容带着忧郁的美、冷淡的随意和压抑的气息,非常吸引我。保琳娜・埃莲诺尔公主的笑就是优雅的礼节性的笑容,公开场合的笑容,得体而有教养的笑容,隐秘的笑容。

J.A.D.安格尔(1780―1867):《保琳娜・埃莲诺尔肖像》,创作于1853年,布面油画。
1851年,褒格丽公主保琳娜・埃莲诺尔是个富有的女人。丈夫阿尔伯特王子是未来的第三共和国首相,是虔诚而有魄力的一个人。

《保琳娜・埃莲诺尔肖像》由保琳娜的丈夫委托安格尔所作,最初悬挂在他们的家中。1860年保琳娜去世后,肝肠寸断的阿尔伯特王子用厚厚的窗帘遮上了这幅画。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安格尔对于客户的微笑有什么感想了。他画的时候,是否想过这幅画会公之于众,或者仅仅是想描绘这对夫妇婚姻生活的私人场景?但安格尔一定注意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默默交流,他让画中人若有所思地沐浴在窗户透进来的温柔光线里,也让她露出微妙而易逝的微笑。这幅画虽然复杂,但并不神秘。在19世纪中叶,优雅矜持与人性冲动的瞬息万变依然畛域分明,安格尔做梦也不会允许保琳娜跨过这道界限――至少在他所创造的人工世界里不能跨过。

这种矜持自制而又若有若无的微笑,对其深长意味所进行的最漫长、最执著的探索,大概是一幅已经500岁的画,这就是在英语国家几乎家喻户晓的《蒙娜丽莎》,文艺复兴时代的巨

莱昂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
匠达・芬奇于1500―1503年创作的作品。在上个世纪,画中那个女人悬浮在嘴角的微笑(很多人认为她并没有微笑),引发了大量的评论、赞叹,它几乎成了我们的文明之中最著名的微笑代言人。19世纪一位法国批评家第一次高度赞扬了《蒙娜丽莎》,称之为艺术史上

的奇迹、卢浮宫所收藏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珍品之一。画中人的微笑让整幅画有了催眠般的魔力。“这幅画吸引我、呼唤我、侵犯我、占有我。”历史学家朱尔斯・米什莱激动地说。

我完全忘掉了自己,投入到这幅画的意境中,就像鸟落入毒蛇的嘴里……蒙娜丽莎的眼睛里似乎有幽灵一样,优雅地微笑。你相信,她正专注于卜迦丘(Boccaccio)的奇妙篇章。当心!达・芬奇本人,这位幻想大师,也被这魔法给欺骗了。好几年的时间里,他都无力走出画在这幅危险图画背景上的这座不断流动、不断变化的迷宫。

对于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米什莱,达・芬奇的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危险”。甚至艺术家本人也被自己谜一般的作品给“诱捕”了。

  热情奔放的笑

法兰斯・哈尔斯(1580―1666):《弹鲁特琴的人》
16和17世纪荷兰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主角们所露出的微笑,都热情奔放、豁达开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代很多荷兰和佛兰德画家都画过大方的微笑和捧腹大笑的画。扬・斯泰恩好几次把自己画成滑稽的音乐家,咧着嘴放声大笑。法兰斯・哈尔斯让笔下的人物有过各种

各样的微笑,从我们已经看到的《笑着的骑士》,到收藏在卢浮宫的《弹鲁特琴的人》。

在法兰斯那部杰作中,一个机灵的年轻人在纵情弹奏的时候忽然抬头向右上方看,开心地对着另一个看不见的人微笑,大概是另一个演奏员或者他身旁的歌手。这种眼神交流在今天的舞台上也不少见,他们也许是看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互相会心一笑,比如节奏的忽然改变,或者成功地合作演奏完了一个乐段。年轻人头发蓬乱,身穿红黑两色紧身上衣。他的额头、脸颊、下巴和手背上的汗迹反射出发白的光,短而粗的鼻子上也渗出细小的汗珠,这也是舞台上常见的事情。

哈尔斯表现了超强的控制能力,用精心设计的寥寥几笔,就画出了上翘的嘴角和年轻人红润的脸颊上的两道笑纹。从画家选择的这个独特角度看上去,画中年轻人闪亮的红嘴唇和有活力的面部表情,体现了直入人心的年轻魅力,我觉得这是荷兰艺术中最珍贵的微笑之一。弹鲁特琴的年轻人的表情放松而自在,与《笑着的骑士》中含蓄的欲笑非笑相比,它更加开朗活泼。法兰斯・哈尔斯以细致的观察和纯熟的技巧,抓住并画出了这一生动时刻,而17世纪之前在欧洲的绘画艺术中,很少能看见这样开怀的笑容。在任何环境下,开朗的微笑都很难画,许多人努力捕捉这种微笑,但这样的努力通常总让我们很受打击,因为它们要么笨拙呆板,要么不尽人意。

黄色的笑脸

哈维・鲍尔(Harvey Ball),黄色的笑脸。
在西方媒体中大量流传、让人耳熟能详的图像中,有一个与微笑与美德的复杂关系有特殊的关联。它就是“黄色的笑脸”,一个黄色圆之上,有表示眼睛的两个黑点,和向上翘的一张大嘴。在“经典”版本中,会有省略号一样的小斜线,在表示嘴的弧线两端,表示酒窝。这种手法类似于中国的书法家们结束一条线的技巧,他们称之为“笔锋”。就像很多其他现代设计的样本,极简的创意及它的适应性和想像力,让这个笑脸取得了成功。在20世纪70和80年代,这个笑脸非常流行。它用在纽扣、不干胶和大头针上,据估计大概有5000万种同时流通。它被印在T恤衫、圆珠笔、文具、纽扣、珠宝、饼干筒、咖啡杯和无数其他产品之上。在学校里,老师用它来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

有些人为这些大量生产的黄色笑脸加上了自己的签名,通常是手写体,有的还加上更加传统的拥抱和亲吻。现在电子邮件和其他形式的电脑交流变得非常普及,人们已经习惯了用键盘传递思想,出现了冒号和圆括号组合成的笑脸“:)”,它与黄色的笑脸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而且应用似乎更加广泛。

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Kruger,出生于1945年):《无题》(《不够蠢》),创作于1997年,乙烯基处理的丝网印刷照片。
这样的笑

20世纪后半叶出现光彩夺目的奔放微笑,作为回应,摄影、电影、广告和电视都在作品中记录了这种微笑。很多艺术家,比如芭芭拉・克鲁格,开始探索这样的视觉语言,会怎样影响现代妇女看待自己的方式。她创作了一幅一堵墙那么大的乙烯基处理的丝网印刷照片,让观众去思考,长着完美无瑕的牙齿和开怀大笑的玛丽莲・梦露,“是不是还不够傻”。

佚名中国雕塑家(明朝):《弥勒佛瓷像》
无所畏惧的笑

在佛教世界的其他地区,细节的表现更喜欢着重于因开怀大笑而带来的欢快表情,这与吴哥高棉人静默的传统大不相同。中国有名的弥勒佛瓷佛创作于15世纪,现藏伦敦。他体型肥大,大腹便便,脸上带着酣畅淋漓的大笑。在中国他是广为流传的吉祥如意的象征。他大张着嘴,两排牙全露出来,脸颊上全是笑纹,这是一种毫无顾忌、无所畏惧的笑容。

 (摘自《笑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月版,定价: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