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光裕:创建中国第一家“连锁家电超市”

2006-09-01 11:26:00 来源:书摘 刘鸿雁  我有话说

1985年,年仅16岁的黄光裕跟着比他年长三岁的大哥黄俊钦远走他乡,闯世界去了。

起初,黄光裕跟着大哥黄俊钦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虽然做成了几笔生意,也赚了一点钱。但他并不满足,为了寻求更大的

发展空间,他在内蒙古呆了不到一年便下决心离开。

可是,离开内蒙,再到哪里去闯荡泥?

黄光裕一脸茫然地问他的大哥:“咱中国哪个城市的个头最大?”

黄俊钦说:“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都够大的。”

黄光裕便找来一张地图,反复比较了好几遍,他觉得北京最大,而且是首都,他决定前往这个城市看看有什么商业机会。

来到京城,黄光裕被眼前这座大都市的繁华所吸引,他觉得北京的人流太多了,市场太大了,这才是个适合做买卖的地方呢。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觉,他决心要在这里长期地扎根。经过一番寻觅和打探,他们找到了位于珠市口东大街420号的国美服装店,这是一个服装厂的门市部,一个上下加起来尚不足一百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虽说地角稍微偏僻了点,人流也不太多,但是临街,做买卖还是可以的。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哥俩便把这个门面承租了下来。

这是他们在北京创业的第一站,虽然哥俩起早贪黑地都很卖力,可是买卖做得却实在不怎么样。这原因呢,一是做服装买卖的人太多了,满大街的店铺当中,光服装店就占据了一大半。二是黄光裕哥俩对经营服装的业务并不在行。

由于服装店的生意萧条,黄光裕就经常跑到街面上去转悠,看看别人家的生意是怎么做的。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黄光裕瞄上了家电销售这一行。他发现,凡是做家用电器买卖的,生意都很火。不论大店小铺,只要柜台里有电器可卖,家家户户的生意都挺兴旺。那年头,可是百分之百的卖方市场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谁掌握了货源,谁就等于掌握了现钱。

黄光裕哥俩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极具扩张性的市场机遇,而且,马上就付诸行动。

他们的店铺还是这家小店,名字还叫原来的名字国美――“国美电器”。

黄光裕哥俩凭借一年半打拼赚到的一点钱和从银行贷到的几万块资金,开始了他们的第二次创业,等跑完了各种注册手续,再装修一下店面,真正可以用于进货的流动资金也就所剩无几了。

“货不全,不卖钱。”这是商业界的金科玉律,黄光裕哥俩虽然只是初涉商海,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国美”的牌匾刚刚挂上店铺的门脸儿,就不得不尴尬地面对这一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了。

没有充裕的资金,到哪里去搞那么多的货来支撑店面呢?眼看着已经进入腊月,商业的黄金季节就在眼前,可是,柜台里却是空空荡荡的。

能借的都借了,能贷的都贷了,举目无亲的黄光裕哥俩再也筹不到一分钱了。

黄光裕的床头有一本《三十六计》,闲着没事的时候,他总爱翻一番。正百无聊赖之际,他又随意翻开了这本小薄册子,结果,一行文字跃入了他的眼帘: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这段话写得挺玄,也挺深奥的,起初黄光裕没太看明白。于是又将下面的白话文的注解仔细阅读了一遍:

无而示有就是“诳”,巧妙地由虚变实,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沿着这个思路延伸开来,黄光裕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法子――货不够,纸箱凑。

钱,一时是难以借到了,但借几个空纸箱总是可以的吧?

于是不几天的工夫,他们那间小店铺的货架上就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各色纸箱。同时,在柜台的显眼处,他们又摆上真货当样品,这样一来,避实就虚,虚中有实,远远地瞅过去,嘿,还真像那么回事。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瞧着店里花花绿绿摆得满满的纸箱,无不以为这家店铺货源充足、商品丰富呢,再说又是临近春节的购物高峰期,结果,国美电器商店吸引了不少的顾客前来光顾。

――就这样,黄光裕营造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国美电器专卖店”。

其实,国美所面临的境况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无法大批量地进货。而进货越少,进货的价格就越高;高价进的货,商品的价格自然就会一路攀升,商品没有了价格优势,也就没有了竞争优势,货物一但不能及时脱手,资金就转不动了,生意就会随之陷入困境……如此恶性循环,环环相扣,企业也就越套越牢,最后就很难再维持下去了。

面对困境,黄光裕要走出这个怪圈,他的态度很明确:“宁肯少赚一点钱,也不愿意让商品在自己的手中造成积压。”他采取了薄利多销的办法,大商场要加几百元的利润才肯上柜销售的,在国美商店,只要有50到100元的毛利就可以出手。他们不嫌钱小,不怨利薄。就像蚂蚁搬家似的不断地进货出货,出货进货。他们以销定进,低价出售。无论多么紧俏的商品,从不囤积居奇。这样一来,企业便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黄光裕很清楚的,步子迈得小,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小步快跑,经年累月,效益也是很显著的。

三星CEO尹钟龙曾经说过:“再贵的鱼,一两天后也会变得便宜。无论是寿司店还是数码业,存货都是有害的。因此,速度就是一切。”

――真是“英雄所见略同”,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黄光裕也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一

再告诫自己的团队:速度就是生命,速度里面有黄金。要想又快又稳地长足发展,速度是制胜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速度,也就没有了一切。

超初,由于实力不足,黄光裕是迫不得已才走上了“薄利多销”这条路子的。但是,当他渐渐有了一些积累之后,他还是坚持“薄利多销”的方针不动摇,并将这一原则奉为企业发展的秘笈之首。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呀,黄光裕已经从实践中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实惠,消费者才会买你的账。有了消费者的不断认可,商店才能不断地赚到钱。国美要想长期地生存并发展下去,必须坚持走薄利多销的路子,不论将来的摊子有多大,这个原则都必须坚持,绝对不能动摇!

当然,这种薄利多销的积累过程是很寂寞,很枯燥,也很漫长的。从1987年到1993年,经过六年多时间的艰苦积累,黄光裕和他大哥黄俊钦为国美日后的飞速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黄光裕也因此获得了“商界雄狮”的美称。

值得一提的是:黄俊钦和黄光裕哥俩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实力之后,又兵分两路,向房地产开发业渗透了进去,他们投资了一家全资的房地产――新恒基地产。

据说,黄光裕初到北京时,曾在北京火车站对面的一个小旅店里住过一夜,后来那个地方建起了一片高档的写字楼,名字就叫“恒基大厦”,据此推算,这“新恒基”的名字,恐怕与黄光裕的这段经历有些关系。

正当“国美电器”和“新恒基地产”的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茶,蒸蒸日上的时候,黄光裕哥俩却突然分家了。

1993年,经过认真地思考和论证,黄俊钦和黄光裕哥俩决定分家了,他们想各自为战,独立经营。

这样一来,他们便可以形成犄角之势。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照应,即使有哪一方遇到闪失,另一方也好有个帮衬,不至于全军覆没。

当然,兄弟分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于更积极的考虑。正如俗话所言:“树木大了要分杈,这样才会长得茂盛嘛。”

在不争不吵,不打不闹的气氛中,兄弟俩一合计,就心平气和地把家业给瓜分了:哥哥黄俊钦分得了与房地产业务相关的全部资产,即“新恒基地产”;弟弟黄光裕则分得了全部的电器商店,几十万元现金和“国美”这个品牌。

这次分家,不仅是黄氏家族的一件大事,同时,它也是国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从一般的角度讲,无论是财力的分散,还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分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削弱一个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但是,年仅24岁的黄光裕并没有让这种局面在他的企业里发生。也就是说,他没有因为哥俩的这次分家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一丝一毫的减弱,相反,国美却迎来了一个事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离开了好的经营模式,仅仅一味地追求利润,任何一个商业企业都是不可能长期繁荣兴盛的。用黄光裕的话讲,就是:“经商要有好的经营模板。”在这里,他所指的“经营模板”,其实就是“商业模式”的一种更通俗的表述。

那么,黄光裕所追求的“事业模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过去,黄氏兄弟在北京一共开了多家电器商店,分别叫国美、国华、国通……名称比较乱,外人一般很少知道这其实是由一个老板开的多家分店,而要想把这么多的品牌都分别叫响,那得花多大的气力呀?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重复设计,重复投资,造成许多浪费且不说,到头来把自己的主打品牌给削弱了。

针对这种局面,黄光裕动了哪些手术呢?

在全面掌控了国美电器之后,黄光裕果断出手,对企业实施了一系列大胆调整,以强化企业的内功,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他引入了连锁经营的新机制,即:“统一名称,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供货。”几乎在一夜之间,黄光裕将自己属下的其他几家电器商店的招牌通通改成了一个品牌――“国美电器”。

其次采取招贤纳士,制定了完善的《国美经营管理手册》,刻意突出国美电器的专业特色,把“坚持零售,薄利多销”作为立业之本,等多种步骤,从而使国美电器的面貌大为改观。

――这便是中国内地土生土长的第一家“连锁家电超市”。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光裕堪称中国家电连锁模式的创始人。

在黄光裕的带领下,具有鲜明特色的国美电器连锁店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发展了起来,连锁模式的导入,明显提升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发展速度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促进了企业连锁模式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说:国美电器之所以能有后来的成功,与黄光裕当初选择了这样的“事业模板”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摘自《黄光裕传奇:国美商战实录》,华夏出版社2006年2月版,定价: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