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房地产被彻底娱乐化

2006-09-01 13:40:00 来源:书摘 杨早 我有话说

潘石屹 易宪容 任志强

与天下百姓息息相关,又无法规避和逃离的,莫过于房价。

2006年3月20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书中指出,中国三十五个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均不健康,其中房地产价格过高、偏离应有水平最严重的五个城市依次为:深圳、杭州、上海、北京和厦门。由于房价,上海居民在今春的“两会”上,被称为“最辛苦的中国人”,在这种混合着叹息与苦笑的戏谑中,也许不少人已经看到,不久的将来,自己也将像上海普通百姓那样,成为多种势力博弈格局下的弱势阶层。

形势逼人的房价高涨,终于逼出了政府的重拳。不少媒体直接下了断语:“2005年,已经确定无疑地成为了房产降温年。”从4月到8月,“曾一度弥漫在国内部分重点城市的短线炒房行为被迅速打压,全国房地产行业的乐观氛围也随之转变。上海跌价、广州震动。而在3月份成交量还一片红火的北京,不少开发商立即将原本在5月至8月份上市的项目推迟开盘”。这种做法被称之为“捂盘”。与之相对应的,购房群体进入了所谓“观望期”,以致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不得不出面称,上海房价不是大跌而是“微涨”。据新浪网2005年9月初、10月初两次调查,选择“今年不买房,继续观望”的网民仍达六成五左右。9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未来3个月内准备买房”的全国居民仅有19.1%,上海居民仅有7.1%,创历史最低。

可事实上,房价的涨势并未停止,2005年,从1月到11月,北京楼盘均价每平方米上涨1183元,涨幅达21.2%。而上海楼市则二手房市场逐步回暖,房价整体基本保持稳定。于是有房地产商大胆放话:2006年,房价还要涨!

“房价PK”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PK开场

PK,一说是Penalty Kick的缩写,原意为足球比赛中的罚球,引申在网络游戏中,指称两位角色的对决;另一说全词为“点杀(play killed)”。

这个原本在青少年亚文化中流行的语词,借由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节目风行全国,成为2005年媒体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PK”最先和“房价”联系在一起,是在8月24日《新地产》、《中国房地产报》和搜狐焦点房地产网联合主办的“北京楼市何时走出观望”论坛上。据焦点房地产网报道:“众人观点交锋频繁,直言指出中国房地产目前现存的诸多弊端”,其中交锋最激烈的是“唱多”旗手、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与“唱空”旗手、中国社科院金融发展中心主任易宪容。“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论坛对话当中,任志强和易宪容唱起了对台戏,除了‘任总’和‘易先生’的尊称之外,二人之间在观点上没有达成任何一致”,“主持人莫春套用因超级女生而风靡的新兴词汇‘PK’以形容这场精彩演出”。

10月11日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房地产年会上,任志强与易宪容重燃战火,继续PK。

这两次会议吸引了大量媒体采访,并开通了网上直播。嗅觉灵敏的传媒立即捕捉到了此中的“眼球经济”。从8月到年底,各门户网站、地产专业网站、专业报刊及论坛举办了多场“PK”,话题几乎涉及房地产的方方面面。焦点房地产网甚至设置了定时的“PK台”,并申明“PK”意义已被引申为“观点博(搏?)杀”,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征集“PK话题”。

对“房产PK”观看与投票的网民也与日俱增,每场的留言条数从三千多条攀升到一万多条,投票人数则从四千到一万不等。

谁PK谁

PK双方除了房地产界的内部辩论和学术界的观点交锋,主要的组合是“商人VS学者”,前者是房地产业的利益相关群体,后者则是非利益相关群体,因此这种组合很容易被解读为象征“业界VS民意”;

我们以11月15日的一场PK“2008年前后买房时机哪个好”为例,展示一下PK的全过程。该场PK的双方是潘石屹与易宪容。

一开始,双方阐明自己观点。潘石屹主张“2008年前买房”,理由是:“在北京一套房子的价值里面,有一半的价值是来自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价值。所以2008年之前,中国政府要给北京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几千亿人民币……最后这些基础设施到2008年之前都会建成,这些基础设施的投资价值都会表现出来,使北京成为更国际化的城市,这样一个好的城市的价值,也会从房子的价值中体现出来。”

易宪容的观点是:目前的高房价“与社会发展观相违背”,因为目前的房价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资金、土地都不是通过市场公平的转让。一旦这种情形改变,房价一定会跌,北京2005年上半年房租收益率仅为2%即为证明。

易宪容的支持者中,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四年级学生李克良则认为商品价格始终由需求决定,08年之前有些需求是附加的,“可能有泡沫”。

潘石屹的后援者、《新地产》主编张文豪说“中国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为什么北京的房价贵,因为发展不平衡,比如山西人为什么到北京买房,温州人为什么到上海买房,是跟中国经济有关?跟中国的房地产没有关”。

易宪容在反驳潘石屹援团时指出,许多中国百姓在购房时不太分析风险率,一味相信开发商的误导,相信“地产是稀缺资源论”,他们购房用的钱包括整个家庭的积蓄和银行的袋款,一旦父母需要医疗费用或银行提高利率,房贷就超越他们的支付能力。

在三分钟总结陈词环节后,主持人公布了网上投票结果,易宪容以57?62%的支持率获胜。

  谁在看?为啥看?

房产PK的高点击量和高投票率显示了房产本身已经成为公众心目中的不能承受之重。房产PK的观看和参与者,大都是与这个话题切身相关的民众。他们对PK双方的支持率及由此产生的替代感,正折射着民众面对高房价的无奈话题,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游走的矛盾心态。

一位嘉宾听了潘石屹和易宪容的PK之后称自己心情矛盾,“我从感情上我觉得我更倾向于易教授的观点,但是从现实观点上,我支持潘总”。

一方面,没有人否认易宪容对房地产泡沫的批判“代表了民意”,但另一方面,易宪容对房价涨跌预测屡屡失算,也让广大捏着口袋里微薄银两的购房者对他信心不足。

从这几场重点PK的投票结果,我们大致可以把握民众对待当前房价的心态:(1)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房价不合理”;(2)近75%的人认为房价太高正是大家买不起房的原因。

潘石屹开玩笑,三年来他与易宪容无数次PK,却从来没有赢过。其实任潘二人的支持率背后,是广大民众对房地产行业的严重不信任,对公正的向往和对贫富悬殊的痛恨。

房地产商为何热衷PK?

房地产商数年来一直是公众抱怨的对象,“喜欢说实话”的任志强甚至被评选为2005年度“最该挨打的人”第三名。但是,房地产商屹立不倒的缘故在于,房价的继续上涨,交易量的居高不下,都让购房者与房地产商的关系处于一种相互敌视又彼此需要的状态。因此房地产商参加PK、建议设立PK台、到处“作秀”的种种行为,实质上是借助这些活动向公众叹苦经,希望购房者理解这一行业的难处,自然,也不乏为楼市推波助澜的用意。

借助房产PK,部分专家和商人成功变身网络名人与文化偶像,如多次PK之后,任志强、易宪容、潘石屹等人在网上的人气连续飙升,中文GOOGLE搜索结果,“任志强”有670000项“易宪容”有733000项,“潘石屹”则有83400项,关注度直追娱乐大餐“超级女声”。

而“房地产有没有暴利”的PK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此前,任志强因为发布“房地产品牌应该有暴利”的论调,而被无数的网文痛骂,虽然任志强辩称自己说的只是“品牌”而非“行业”应该有暴利也无济于事。而在这次所有人都认为结果预知的PK中,居然以反方观点获胜告终!连地产评论员邝勇军也认为不可思议,邝勇军的结论是:这或许说明“房地产暴利”是一个伪问题,任志强被舆论指责、诟病是因为即使对于那些相信他说了真话的人来说,“在重情感判断而轻理性分析的公众语境面前,对某些具有强烈道德色彩问题的失语,就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

房地产彻底娱乐化

房产PK本身只是―个各方人士发表观点的平台,其结果很难对房价涨落乃至经济大势的走向有确定的影响。

因此,PK热潮中,不断可以听到房地产业内外对此现象的质疑,如易宪容、潘石屹是否联手作秀,任志强“说实话”的意图何在等等。连PK的常客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都称“房地产已经彻底娱乐化”。

认为公众对房地产业的不满乃至愤恨是“重情感判断而轻理性分析”,几乎是地产业人员众口一词的看法,这种观点本意或许是在为多少被妖魔化的房地产业辩护,但在笔者看来,它却隐隐指向房产PK热潮本身的苍白:媒体与公众联手将双方的争论演变成一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狂欢,将每场PK的重点简化为一种单向的选择,迫使参与者(包括PK双方)进行非杨即墨的认同,是将复杂的经济问题娱乐化的重大关键。

而娱乐化的房产PK,通过将民生困境转化为娱乐话题,成功地让大众在观看与参与中得到了宣泄与抚慰。以此而论,参与PK的民众不可能、也不需要借助任何“理性分析”,他们只是通过―场虚拟的“选举”,营造一种自我聚集和群体选择的假象。其本质,与被某些批评家称为“民主化实验”的“超级女声”如出一辙,也是在身份认同与情绪宣泄之中获得公共参与和民主实践的想象。

不过,房产PK不是一个纯文化领域的命题,它的讨论牵扯到公平、正义、真相、民主、均富等一系列现代社会无从回避的社会学、经济学语词。房地产的走势与价格变动,既与千家万户切身攸关,又附着于中央政策、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消费者(又包括投资者和自住者)的多层次多面向互动。房地产是一道无法规避的社会难题,几乎没有人能够免疫,也没有选择退出的自由。

没有输赢的战争

因是,房产PK没有彻底的赢家与输家,两方的代表人物都赢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大批的追随者。当学者易宪容、董藩、赵晓在网上指责房地产泡沫时,很难说清楚,他们是在以学者的独立身份发表经济评论,还是在扮演公众代言人的角色,迎合民众对于房价高涨的不满;当任志强、潘石屹公开预测房价仍将上扬时,大众同样也很难辨别,他们是从商人的天性出发,在为新一波炒房造势,以谋求更高利润,还是作为一个“企业公民”,向公众“说实话”,发出高瞻远瞩的警报。

正是这种身份的混沌与动机的暖昧,使得PK现场常常出现模糊的表达与错位的对话。当网民指责易宪容“忽悠”的时候,实质上是责成他基于专业立场作出独立判断,而不是为博取大众的支持而批评。如果以独立发言而非民众代言的立场观察,PK双方的观点往往未必有本质的区别。

在房产PK唇枪舌剑热闹非凡的下面,是当事人徒劳的争辩与公众深深的无奈,之所以称房产PK为“虚拟的民主实践”,就是因为讨论和投票结果,以及舆论界的鼓吹,对于社会和经济状况并没有实质的影响。

媒体充当平民代言人

PK热潮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媒体。大众媒体,尤其是“第四媒体”网络,在各种利益群体发生矛盾时通常喜欢充当“平民代言人”,新浪网关于房地产暴利的争议专题名为“房地产暴利哪管百姓死活”,还有“房产商,你凭什么有钱”、“叫嚣房地产暴利就是叫板和谐社会”一类的标题,充分反映了中国媒体代言大众宣泄“仇富心理”的功能。

在合力攻击了任志强这样房地产商中的“大炮”整整―年之后,舆论的导向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据新浪网房产频道2006年3月14日综合报道:

或许是偶然,或许是无意,三个来自南方但是在北方影响力非常大的传媒――《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新周刊》,在三月的第一周,不约而同的选用了地产界大佬、华远董事长任志强作为新一期报刊的封面或新闻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采访完任志强.发现“‘任志强不过是说了事实。’任志强自己这样认为。《南方人物周刊》最后委婉的将此表达为“可恨的实话”。

两会期间,《南方周末》在人物新闻版面上,用这样的大黑标题招呼任总。“别人忙着闷声发大财,他却忙着不停发表高论――尽管板砖横飞,他依然照说不误。他说,‘真理不辩不明。’有人称他为房地产界的‘总理’,有入说他是‘鸡肋’,还有人叫他‘任大炮’,他都一一笑纳。”

为此,新浪房产专门就“任志强是否被误解”发起了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网民认为任志强讲话的内容“没错”的比例甚至超过了“错”的比例。

在民众对高房价的心理承受力接近崩溃线时,他们自然会寻找一个公开的、有形的对象来宣泄内心的不满与愤懑。与其说任志强因为直言敢说成为众矢之的,倒不如说,大众借助媒体寻找到任志强这样一个完美的标靶,在夸大与渲染中完成了“为全民树敌”的任务。

政府:缺席的在场

在整个房产PK热潮中,我们看不到政府的身影。政府不介入PK,也没有官员对任何PK发言。尽管在中国,房价的涨落、拿地的多少、房贷利息的高低、币值的升降,莫不是在宏观调控政策下摇摆进退。

而且,房产PK的目的,并不是要去说服房地产商,而是试图通过这种形式引起社会的关注,以PK双方的观点折射民意,从而影响政府决策。

只是,这层意思在所有PK的言论中,都暗藏为若隐若现的背景画面。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家都绝时不提。

目前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房地产开发商是否黑心,更不在于“学者”是否哗众取宠,最根本的原因取决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而所有关于房价的PK又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一种发泄手段、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房地产走势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进入2006年,笔者注意到,网上关于房产的PK仍在继续,但已渐趋冷寂。如同我们习见的那样,媒体有了新的热点,大众有了新的娱乐,或是等待下一场娱乐。

(摘自《话题2005》,三联书店2006年6月版,定价:24.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