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克林顿绯闻采访札记

2006-09-01 13:41:00 来源:书摘 袁炳忠  我有话说

莱温斯基

克林顿

美国三权鼎立,政府、国会和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而新闻媒体则被称为“第四帝国”,它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巨大,其权力有时可以超越“三足”,因此记者在美国被称为“无冕之王”。当年,《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揭露了“水门事件”后,新闻媒体在美国政界掀起了一场狂风暴雨,最后理查德・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20多年过去了,克林顿性丑闻爆发后,华府的“无冕之王”们还想像当年那样,将克林顿赶出白宫,以显示新闻媒体的巨大影响。在克林顿承认与莱温斯基有不正当关系后不几天,美国广播公司的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宫资深记者塞缪・多纳尔森在电视上口出狂言:不到一周,克林顿就要辞职。

克林顿绯闻爆发的那段日子,美国主流媒体几乎已经没有别的话题。美国人的生活固定在一个“频道”上。翻开美国的报纸,打开美国的电视,听听美国的收音机,话题只有一个:总统克林顿与前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政客、专家、学者、律师、记者等等各类人士纷纷粉墨登场,喋喋不休、津津有味地评论总统的这一绯闻。即使来访的外国贵宾也难以回避这个令人尴尬难耐的问题,南非总统曼德拉、捷克总统哈韦尔、日本首相小渊惠三,都不得不在美国记者穷追不舍的追问下表态。

法国人感到不解,德国人感到恶心,俄罗斯人则希望自己的领导人也有类似的风流韵事,只有美国的一些媒体用残酷的语言鞭挞自己的总统,用令人作呕的故事羞辱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领袖......克林顿性丑闻在全球闹得沸沸扬扬,被称为美国“第四帝国”的新闻媒体在其中推波助澜,兴风作浪。

作为分管报道美国外交的记者,我平时参加不少克林顿与外国领导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按说,在这些严肃场合,记者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两国关系或者国际形势上,但是美国的无冕之王们经常不顾别国同行的存在,也不管招待会上的客人是谁,专问一些毫不相关的花边问题。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成为焦点后,他与外国领导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就成了这些美国记者寻找“猎物”的重要场所,他们挖空心思地从克林顿那里套话,像苍蝇围着一只裂缝的鸡蛋一样纠缠不休。白宫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记者招待会会场的前几排中间座位全部为美国记者保留,并准许他们先于其他记者进入,他们的有利地位使其他记者想换个话题都不容易。

1998年2月,莱温斯基案初起,克林顿一口咬定与莱温斯基没有不正当关系。恰在此时,英国首相布莱尔来访,克林顿与他在白宫东厅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两位领导人的开场白话音未落,坐在最前排中间位子的CNN驻白宫记者、大胡子沃尔夫已经站了起来。但克林顿的手指向了后排的另一个记者,这位记者还没有来得及张口,沃尔夫就不顾一切地大声发问:“请问总统先生,莱温斯基本来可以过平常人的生活,但是因为你,现在看来她的一生都将改变,你对此有何感想?”

克林顿左手手肘抵着桌面,手掌支着下巴,对沃尔夫提出这样的问题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自言自语似的只说了几个字:“那很好,很好。”大厅内爆发出哄堂大笑,记者招待会严肃而紧张的空气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随后,全美广播公司、美联社等美国各大媒体的记者都开始追问克林顿是否与莱温斯基真的有性关系。克林顿一一作答,用不可争辩的语气强调他与“那个女人”没有“不正当关系”,站在克林顿身边的布莱尔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好像是局外人。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斯塔尔这个被称为“老狐狸”的检察官在莱温斯基好友特里普提供的录音带里嗅出了一些味道,于是千方百计地收集证据,传讯证人,使用免除莱温斯基伪证罪等伎俩,直至要求克林顿在大陪审团面前作证。克林顿终于被迫发表电视讲话,承认与莱温斯基有“不恰当关系”。美国舆论大哗,纷纷责骂克林顿“下流、无耻、伪君子、撒谎”,要求克林顿下台,美国政治面临严峻危机,白宫顿时被乌云笼罩,白宫主人的处境和心情可想而知,然而美国记者们并没有因此停止“骚扰”,他们仍在寻找“围攻”克林顿的机会。

事隔不久,捷克总统哈韦尔来访。克林顿与这位身体欠佳的捷克总统在国务院的艾奇逊大厅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这是克林顿认错以来首次与记者见面,这可是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时机。在前一天,新闻媒体破例预报了这次记者招待会,美国主要电视网将实况转播。9月16日下午,我提前近一个小时来到国务院,国务院入口处已经挤满了各路记者。艾奇逊大厅里,记者和外交官熙熙攘攘,大厅后面支满了“大炮”,CNN、全美广播公司(NBC)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等电视台的记者都在对着自己的摄像机镜头排练,背诵早已准备好的台词。

下午3时整,美国礼宾官像往常一样宣布:“先生们、女士们,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威廉・杰斐逊・克林顿,在捷克总统陪同下到场。”只见克林顿从舞台的右边幕后走了出来,并做出手势,让哈韦尔先行。在我的记忆中,这是克林顿第一次如此准时。他面带微笑,满脸红光,精神饱满,根本看不出在过去这段时间里他所承受的来自社会各界、乃至“第一家庭”的巨大压力。数百名记者、国务院的工作人员和美捷双方官员全部起立,长时间鼓掌,丑闻并没有改变美国人对总统的尊敬。

美国前独立检查官斯塔尔

哈韦尔此次访问,主要是为捷克加入北约,以及即将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首脑会议做准备,但是所有的提问都集中在绯闻上,对北约这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话题全然不屑一顾。和往常一样,克林顿首先点了合众社老记者海伦的名字。海伦问:“有人说你已经没有道德权威领导这个国家、不适合进行外交活动,你对此有何评论?”克林顿非常从容地说:“在外交方面,我从来、也将不会停止领导这个国家,因为它对我们太重要了,影响到我们美国人在国内的生活。”接着,他从反恐怖主义谈到北爱和平进程,从中东和平谈到科索沃,滔滔不绝地谈到他自己在国际上的建树。随后,坐在第一排的记者们继续提出一系列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人问他既然已经公开承认错误,是否承认原来在琼斯案中作证时撒了谎。克林顿巧妙地回避了这一问题,因为一旦承认在大陪审团面前撒谎,就等于承认自己犯了伪证罪。

记者们连客人也不放过,有人问哈韦尔如何评价克林顿的道德表现。哈韦尔也绕圈子:“美国有许多面孔,我喜欢它的大部分面孔,但有些面孔我看不懂,所以我不评价。”哈韦尔的话简短有力,言下之意是美国舆论很无聊,他为克林顿打抱不平,台下不少人为他鼓掌。

克林顿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的表现十分出色,面对记者审讯犯人似的提问,他没有一点脾气,而是像谈心一样真诚地回答问题,但头脑又十分冷静,不上记者的圈套。他反复表示自己愿意悔过自新,继续领导自己的家庭,领导这个国家,希望美国人能够原谅他,忘记过去向前看。克林顿的话深沉、真挚、感人,当他用哽咽的声音说“我保证今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时,台下掌声雷鸣--是克林顿的大度、风度和智慧构成的领袖风范,使这些“无冕之王”们的围攻显得不堪一击。

关于克林顿绯闻的报道8月至9月中旬进入高潮,报纸、电视发疯似的没完没了,不论是传言、造谣,还是真的新闻,也不管内容是否适合公开,它们一股脑儿地全部兜露出来。斯塔尔报告被人们称为是美国的《金瓶梅》,通篇报告中有多处露骨的详细描述,通篇报告根本不像法律文件,它对性关系的描述比某些黄色小说还要技高一筹,将白宫描绘成了总统的“春宫”。这篇报告被公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黄色的政府文件。而国会居然以压倒多数的表决结果准许报告全文公布于众后,各大报纸均不加任何删节地全文予以刊登。9月21日早晨,国会将克林顿在大陪审团作证的录像公布于众,几乎是在同时,克林顿也在联合国大会发表重要演讲。照惯例,电视应该实况转播克林顿的讲话,第二天的报纸也应该全文刊登克林顿演讲全文,但是,媒体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录像带上,美国广播公司、全美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及CNN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播放克林顿作证录像,期间停止了一切正常的商业广告和新闻节目,据统计,每家电视台在这段时间里的广告收入损失均在数百万美元。连一些文艺节目也不例外,在全美广播公司的“晚间节目”中,5个年轻姑娘裸露大腿,一身莱温斯基的打扮,她们不但裸露大腿,而且个个嘴里叼着一支莱温斯基在证词中所描述过的雪茄,做出各种性感的姿态,在舞台上跳来跳去,继而又将雪茄打开变成了一条黄色领带--斯塔尔报告中描述的证物。

美国舆论虽然闭着眼睛看不见,但世界超级大国的公民们在困惑中开始思考,俄罗斯政治经济危机在威胁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正悄悄来到华尔街,美国人还有更多更有意义的事做,在总统私生活问题上纠缠不休究竟有什么意义?美国人对“第四帝国”厌倦了。根据新闻媒体所做的民意测验,80%的公民反对公布克林顿作证录像,66%的人认为应该让克林顿继续未完成的任期,大多数美国人对绯闻报道感到厌烦。一些妇女组织、黑人团体呼吁抵制新闻媒体报道克林顿私生活。

欧洲人对美国媒体更是大为不满,指责美国舆论“令人作呕”、“反胃”、“恶心”、“可耻”,认为不应如此处理新闻。法国时任总理若斯潘说,尊重个人的原则也应该是大西洋彼岸所应遵循的。新闻记者出身的法国外交部长韦德里纳也公开表示他个人的感想,认为美国新闻媒体没有经过编辑处理,将听证会录像全部播放,令人十分震惊。德国总理科尔发表评论,认为公开讨论这种事情完全不能接受,特别是全球最强盛的国家总统竟遭如此污蔑,感到极为“恶心”,批评美国媒体如此炒作毫无价值的国内社会新闻,忽视世界尚有战争、饥饿、难民流离失所。德国《夫林堡日报》记者普雷尔聘请律师,准备以散播色情图文与诽谤克林顿的罪名,对斯塔尔和美国媒体提起刑事诉讼。

白宫北草坪西侧仍然熙熙攘攘,电视台的“大炮”仍在对着白宫,有的记者在白宫熬夜守候,管理人员在白宫新闻厅的广告栏上张贴了一张小条,上面写着:提醒大家白宫新闻厅的工作时间--早晨5点到晚上10点,晚上11点新闻厅熄灯。

“你知道美国大众对舆论报道克林顿丑闻很反感,为什么你们还要继续报道?”在北草坪的小路上,我问全美广播公司的驻白宫记者温德尔。他边走边说:“很简单,我们的编辑让我们这么干的。”“编辑后面的人又是谁?”温德尔没有回答。但是温德尔的同事凯伦・威廉斯告诉我:“共和党是这场用肮脏手段掀起倒克林顿运动的幕后人。平衡预算、医疗改革、外交事务等方面的政策曾经是共和党拉拢选民的强项,但是现在他们看到民主党的总统在这些方面比他们干得都成功,他们毫无办法,他们急疯了,于是便想尽一切肮脏手段来攻击总统。”

“这算什么?”提到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私通的事,威廉斯觉得又可笑又气愤,又觉得美国媒体实在实在是无聊透顶。“华盛顿的权贵们哪位没有风流韵事?哪位没有一两个小秘?从共和党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到众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海德,他们在私生活方面都不干净。”

通过与白宫记者聊天,我发现他们自己并不希望报道克林顿绯闻,普遍认为这是很无聊的事,但是老板要求他们这么做,他们别无选择,否则就被炒鱿鱼。

有一个金喇叭的故事,说的是从前一个国王通过百姓吹喇叭来议国事,哪边的喇叭声响,就听取哪边的意见,结果总是那些富人吹得最响,因为穷人根本就没有喇叭可吹。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人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报纸、电台和电视台背后的支柱都是大富翁,而穷人永远没有财力去出版报纸、建立电台和电视台,所谓言论自由其实只是富人的自由。长期以来,美国舆论倾向于保守的富人,偏向被认为只为富人说话的共和党,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报纸总的来说都偏向于共和党。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今日美国》等各大报纸均刊载批评克林顿的社论,《今日美国》的评论甚至要求克林顿下台,这样看来也就不足为怪了。前总统林登・B・约翰逊曾经对新闻媒介怨言颇多,他认为,东北部的一小部分富人控制了“大”传播媒介,这些人不喜欢他这个来自得克萨斯州的人,一个外来的人,来自堪萨斯这个小地方的克林顿就更不会得到媒体的喜欢了。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竞选州长》的短篇小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因为受不了诽谤、谣言和各种人身攻击等舆论的压力,而最后被迫宣布退出竞选。克林顿绯闻与大师作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美国政治的肮脏。难怪有人将美国政界叫做“疯人院和污水池”,而如果一个人要讽刺另一个人时,就可以说:“他不过是一个政客罢了。”

克林顿的绯闻已经彻底演变成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20世纪的最后一个12月19日,是华盛顿极不寻常的一天,是美国政坛上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作为记者,我亲身感受了其中的紧张气氛。

这一天美国内政外交云谲波诡,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从这里频繁传出,美国历史不再以年月日记录,而是以小时和分钟记载。

清晨,天空阴云蔽日,寒气袭人,但仍有一些游客在国会山东门排队,等待参观。从外表看,国会山与往日没什么不同。然而,此时国会山大楼众院大厅内正在进行一场近乎白热化的斗争,昨天争吵到深夜的民主党和共和党议员们毫无疲劳之容,仍在唇枪舌剑地就弹劾总统克林顿的议案进行争论。议员们伶牙俐齿、巧舌如簧的本领在这里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

9时40分许,当众院议长利文斯顿大声疾呼:“他(克林顿)必须辞职!”但是台下民主党议员几乎齐声呼喊:“不,你自己辞职。”果然,不到一分钟,利文斯顿便在讲话中承认自己曾经有过婚外恋,他说:“我不再出任众院议长,希望克林顿总统以我为榜样。”同时他还决定6个月后退出国会。

大厅内一片沉静,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议员们个个震惊不已。

“今天是美国历史上最悲哀的一天,我想哭,但没有眼泪。”民主党众议员约翰・路易斯挥舞着两只拳头,像狮子一样愤怒。临时议长不停地敲响“惊堂木”,提示发言时间已过,但他仍在声嘶力竭地为克林顿喊冤,怒斥共和党不公正的做法。

上午10时40分许,世界上最大的办公大楼--五角大楼,当天是周末,但停车场没有像往常那样空空荡荡,北门的停车场上仍停放着许多车辆。大楼内的气氛也是异常紧张。国防部长科恩宣布,美英已经开始对伊拉克进行第四轮空袭,这是“沙漠之狐”行动实施以来最沉重的一次打击。美国各大电视台将镜头转向巴格达,那里一串串火光,伴着隆隆的响声,划破夜空。

下午1时25分许,众院以228对206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弹劾克林顿议案的第一条款。西方各大通讯社纷纷以“急电”形式宣布,克林顿已经成为自1868年安德鲁・约翰逊以后130年来被众院弹劾的第一位总统。美国电视台的镜头从炮声隆隆的巴格达转移到“静悄悄”的国会山,全美各地报纸也纷纷出版总统遭弹劾的“号外”,报摊和报童叫卖于街头。

下午2时15分,众院终于结束了对克林顿弹劾案的表决,克林顿的4大罪状通过了2项--伪证和阻碍司法。支持克林顿的民主党众议员个个愤愤不平地走出国会山,乘坐两辆大巴士,沿着宾夕法尼亚大街,前往白宫。

圣诞节即将来临,白宫内到处挂满了花环,白宫南草坪不远处的国家圣诞树妆点得色彩缤纷,熠熠生辉。然而,这里并没有节日的气氛。白宫后门外,反对战争的、反对弹劾的和支持弹劾的示威者不时高呼口号,一片嘈杂。白宫内,北草坪上各大电视台将“大炮”对准白宫,记者奔走于新闻厅和“大炮”之间,随时向观众报道关于战争和弹劾的消息。主人克林顿并没有观看众院辩论的电视转播,而是和他的“精神顾问”在一起。

下午4时10分许,克林顿出现在白宫东厅至玫瑰园的走廊上,副总统戈尔、民主党领袖盖普哈特和第一夫人希拉里等人簇拥其后。他们几乎个个面带微笑,匆匆走进正对白宫南草坪的一扇门里。稍候,民主党议员从白宫东厅鱼贯而出,在南草坪一个装有白宫标志的麦克风架子后面站定。这时,只见希拉里两手挽着克林顿的左臂,两人微笑而又充满自信地走来。

白宫办公厅主任波代斯塔首先发言,感谢支持克林顿的所有议员们。随后,盖普哈特、戈尔和克林顿分别发表讲话,斥责共和党得理不饶人的做法,戈尔尤其赞扬盖普哈特在众院仗义执言、要求停止“人身攻击政治”的讲话。他说,他和盖普哈特22年前同一天来到华盛顿,盖普哈特的这次讲话是最精彩的一次。盖普哈特和戈尔对克林顿都是赞不绝口。民主党在面临“灭顶之灾”的情况下,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团结。

希拉里坚定地站在自己丈夫的一边

南草坪上的仪式结束不到两个小时,白宫又传出重大新闻。晚6时许,克林顿来到白宫的罗斯福厅,向世界宣布停止已经持续了4天的“沙漠之狐”行动,称美英已经完成任务,伊拉克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已经被摧毁。

至此,美国内战外交面临的两大危机总算告一段落,美国人终于可以安心地过一个圣诞节了。

风云变幻的克林顿绯闻事件犹如一场大戏。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这场戏应该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这200年却超越了世界5000年的文明?答案可以有1000个理由:美国吸取了世界上各民族的精华,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历史短暂没有包袱,美国没有发生过毁灭性的战争等等。但是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在这场大戏中得到了检验。斯塔尔不是宰相,不是青天,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法官,但是他却能审“皇帝”。如果“皇帝”都能审,全国还有哪个高官不能审?

然而,法治并不是兴国的最佳良药。审视美国的文化,我们可以在这座乌烟瘴气、鱼目混珠的文化世界里找到最精髓的部分。美国文化是暴力文化,美国价值观强调个人自由。但是HONESTY(诚实)是这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最值钱的东西,是法治的钥匙。如果没有这一条,法律再多,执法再严,人人都撒谎,法律也不过是皇帝的新装。反观克林顿绯闻案,斯塔尔洋洋洒洒几百页的报告,克林顿前前后后的辩解,其中心问题是:克林顿是否撒谎。2001年我们的高考命题作文是“诚信”。在我看来,这次高考命题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我们终于明白我们兴国需要靠什么了。

  (摘自《我在白宫当记者》,重庆出版社2006年6月版,定价: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