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家出了个10岁大学生

2006-10-01 15:37:00 来源:书摘 张会祥  我有话说

我们家出了个10岁的大学生张?炀,这事在盘锦、辽宁省乃至全国弄得挺轰动。我和我爱人一夜之间也成为了“神童”的家长,很多家长和同学都希望我们能介绍点“宝贵经验”,让大家多多少少在考试和学习上有些借

鉴。要说经验,确实有那么一点;要说宝贵,我觉得谈不上。因为一五一十都讲出来,我们家的经验既不高级,也不讨巧,顶多算是民产是的土方偏方。

我相信,对张?炀这个教育例子感兴趣的、希望能讨点经验的人,也不是准备让孩子10岁就能上大学。我让孩子10岁上大学的想法也是高考那一年才形成的,我那时候觉得按考分录取他没有问题,这才同意他去试一试――就是考不上咱们也有退路呀。我一直保持着这么一个顺其自然的心态。

我儿子张?炀是1995年7月8号出生的,张?炀正式参加高考的时间是2005年6月7号,离他满10岁的生日还差一个来月,在他的同龄人还读小学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全日制小学、初中、高中的全部学业,参加了高考并被顺利录取。

我的儿最终到底能不能成材,现在还没定论,有人有同不的看法,有这样那样的担心,这些我都可以理解。

张?炀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扮演着他的辅导老师的角色,张?炀的家庭辅导主要是由我来完成的。张?炀从2岁半开始学认字,从那个时候算起,至今他学知识的时间已经有8年多了。这些年来,他的学习特点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总结――

  学制缩短:从“超慢式”教育中突围,加快进度。学过的知识绝不反复嚼,把省下来的时间花在学新知识上。

  量化为先:不怕别人指责“务实主义”,绝不脱离课本知识空谈提高素质。我实行的是农村会计式的量化标准,字汇、单词等知识量的积累,往多里捞,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求博不求尖:在学习战略上搞知识领域的广度发展,不搞纵深突击,只要分数不出现大的滑坡、在班级名次稳居中前列,就视为合格达标。永远不追求满分,而把“停业整顿”的时间腾出来学习新的课程。同时也不离开正常教学目标搞盲目开发,不搞“全线作战”,不搞“名校战略”,只注重知识赶超,合格即可,不求名次。

这些特点,我觉得核心就是一个“快学”当先。

可以看看他的“快进”路线:两个月念完小学一、二年级,4个月完成三年级学习。然后跳级学小学五年级,两个月完成。六年级走正常进度,同时预习初中内容。再用一年时间完成初一初二课程,接下来自学高中学业,直接跳级念高三,参加高考。这里面的大跨度跳级并不是为了造就新闻效果,而是省略了不必要的过程。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跳级不是跳过知识,而是主动掌控学习的节奏,从“超慢式”教育的无谓消耗中解脱出来。

对“学制要缩短”的活学活用

有的街坊对我说:你这个孩子就是神童。我说:其实不是,这绝不是谦虚,我的孩子我还不了解?街坊说:这孩子得感谢你这个当爸的教育得法。我乐了:我也不指望怎么谢我,要感谢就感谢毛主席吧。

手执大学入学报到单的张?炀

我这个话还真不是开玩笑。像我这个年龄的人思想是比较传统的,毛主席当年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这句话很多人都记忆犹新。实事求是地说,我从这句话里受益匪浅,我在我的孩子身上把这句话化为了行动。

长期以来我就抱着这么一个信念:学校有学校的教学大纲,我也有我的教学大纲。我的教学大纲就是一个知识的统盘的量。比如小学的教学大纲洋洋洒洒几千上万字,然而通过我的“麻雀解剖术”之后在我眼里它就是几个硬性任务:小学应该掌握多少字词,数学应该掌握多少个知识点,算术的技能应该到什么程度。

我的教学大纲是一个简化了的大纲,我的检测标准就是:小学阶段孩子该认多少字,会做什么类型的的题。

我这样一说,有人听后肯定摇头:哎呀,张会祥呀,你这个说法有点狂呀。照你这么一说,德智美全面发展没有了,素质教育也不管了,你这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了吗?

我是这么看的:所谓素质教育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就是认字、记词、做题能力的提高――认字越多,做题越顺,信心提升,素质首要。其他的,比如“爱的教育”、“美的教育”、“知性”、“情商”之类,我承认本人这方面比较欠缺;但我至少做到了一点:管孩子不是拘束孩子,我们用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照样可以主上他健康发展。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片面。

实践证明,张?炀在人格性情方面,并不是有人想像的那样古怪封闭;见过这孩子的人都说:他阳光得很,活泼得很,也不自私(他从小就没有护着自己的东西不让别的小朋友沾碰的习惯)。现在他能正常应对大学课程和大学环境,虽然有一些脾气,但我认为无伤大雅。能够达到这个效果,我是比较满意的。

素质教育和多学知识不是对立的。某种程度上,在张?炀这个年龄,学得快,能冒尖,成绩好了就是身心健康发展之源。我这个道理科不科学,欢迎批评。有了比较好的情绪,其他方面(如心理、人格)能够顺利解决。

我觉得咱们应该换了角度看这个问题:假如你的孩子总是考班上后几名,你还一味地说“孩子你真棒”,孩子能相信吗?恐怕一会儿自己都不相信。离开学业你空谈什么全面发展、素质当先,那肯定不行。

当然,这不是什么固定模式,张?炀也有他的特殊情况(学前识字特别优异,另外还有我这个全职辅导在旁边陪着)。因此我认为,对简化缩短感兴趣的家长,在协调好学校老师关系并有条件请家教(或者自己可以身体力行)的前提下,不妨尝试一下把6年制缩短为4年制。如果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你最好还是选择按部就班地学――

  一、孩子的记忆力属中下等水平;

二、孩子有其他文艺专长,比如偏爱写作,想当作文小天才;

三、家长全无精力,做好了择校工作的。

“学制要缩短”有它的现实意义,对很多小学阶段的孩子都适用。现在的小学教育过程确实过于漫长,这早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了,有的专家都管咱们这个小学教育叫“超慢式教育”――还不是一般的慢,是“超慢”。学校这么办可能是有他们的考虑,要考虑到普遍均衡发展。大部分家长感觉则是:不觉得慢呀,现在这么慢还在嚷嚷着学习负担重,还要给孩子减负,再来一个快,那孩子哪里受得了!

我觉得负担重的根源恰恰就是因为慢,因为慢,所以才让孩子“嚼”――嚼来嚼去,嚼得孩子已经反胃了,还怕孩子知识不巩固。慢慢吞吞,恶性循环,题海战术,原地转圈――这就是后果。

这里要说明,我说的负担重,指的是学习上的无谓负担。我有一个比喻:“教书如盖楼,封顶再装修”――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的习惯思维就好像是盖一层装修一层。在一节课的内容上嚼来嚼去,生怕学生领会不深,还美其名曰“巩固”。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个负担:老师有负担,一节课的内容三下五除二讲完了,家长知道了会不会说这个老师不太负责任?校长教务主任会不会有看法?于是,一刻钟就能教会的知识我拉拉杂杂讲上两个课时(做题的时间更长),这才叫负责,这才能对家长对领导有个交待――你看,我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我够敬业负责的吧?

依我看,这种教书方法恰恰是对学生不负责。学生思维本来挺简单,比如说圆心半径直长这个概念,老师本来讲得挺清楚,噢,原来这么简单。可是老师后来的连续作战,那意思好像是其实刚才讲过的内容没有那么简单――有些老师的做法,就好像存心不让学生觉得接受知识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心。无形当中,学生心理上觉得任务实在是艰巨:老师讲得多不容易呀,我一开始觉得挺简单的想法是不是太轻敌了?于是就没了信心,越没信心学得越慢。

其实学习负担重最大的根源就来自这种教与学的心理负担。一定要皱着眉头学,一定要拿出吃奶的劲儿来学,一定要去死抠每个环节去学。结果并不讨好,主观愿望是养成学生认真刻苦不要遗漏的好习惯,客观事实上却让学生心理疲惫――哎呀,学习原来是这么繁琐,老师告诉我们学习是快乐的,我怎么一点都没有感觉到呢?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呀!一旦学生有了这么一个逆反心理,你再做多少思想工作都是白搭。

我不是主张一点都不要有负担,预习、记识、测验、大量做题,这都是不能省略的。我主张在前进中化解这种负担。打一个比方,孩子打电子游戏都喜欢往前冲,要是有个城堡他老冲不过去,他就干脆不喜欢这个游戏了。某种意义上,在学习指导方面,你要让孩子看到前面的城堡,看到新鲜的东西。他要有点征服意识,有点“殖民”意识,有点武侠好汉的思想方式。这样他才会觉得:我辛苦一点挺值得,因为我的学习总是在前进,在学习中也能找到快乐。

最重要的点,你作为家长,心态上绝不能患得患失。不能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有点毛病“停业整顿”,把精力放在张罗着帮孩子当“泥水匠”上。

现在很多家长的所谓管理基本上都是“兴之所致”,高兴了问两句,没心思了就撂在一边,十天半月也不带问的。这种管法肯定不行,你水平再高也不行。?炀的妈妈是一所中学的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按理主产她绝对有水平有资历辅导孩子了吧?但对张?炀的学习指导她是不挨边的,原因很简单,她工作忙,对张?炀的学习不了解,她要插手就不行。一插手就乱了,爸爸也教,妈妈也教,互不通气,还以为这样做对孩子负责,其实效果适得其反。

我的管理也并不是那种吭吭哧哧像个跟班的管法,我很少板着脸去督学,而是一种伺候性的陪伴。主要是给他造成这么一种感觉:学习上你爸也没有闲着,给你当助手呢;你的学习,其实是“父子同学”。

一旦学习速度快起来,不可能面面俱到,孩子免不了有个马虎劲儿,有的字忘了,有的知识没怎么掌握好。出现这种情况,大人可不能马上就沉下个脸上纲上线,什么“学习态度不端正”,什么“一个小数点毁了一艘宇宙飞船”等等。孩子的精气神儿是浑的、散的,马虎病在这个阶段是治不好的,你讲这一套作用不大。

在小学阶段,孩子出现“学不会”或者有遗漏的现象,多半就是因为心思散漫。提醒一下是可以的,可别在小问题上耗时间。至于那种动不动把一个字抄多少页多少行的做法则是蠢办法。

快的目的是多学,你得有一个量化的概念,量化就是讲实惠。在小学阶段,实惠就是多识字多记单词,今天记五个明天记六个别磨叽,有点折耗没关系,咱往前走。街坊的家长来问我:你家这个孩子英语成绩不错,能给我们传授一点路子吗?我说:简单得很,现在不是假期吗?每天让他记几个单词,别太多也别太少,假如每天记10个,一个月拿20天计,就是200个,扣除可能忘掉的50个,一个月下来,咱们还净赚150个,一个假期下来,咱们多学了两三百个。单词量上去了,英语成绩保证能上去。

我的实惠观念听上去有点像“机会主义”,但确实是提高成绩的灵丹妙药,不但在自己家里屡试不爽,别人照着学后也说挺灵的。所以我不用那诗情画意式的循循诱导。

“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从不给孩子规定任务

在我家里,平时的自学复习一般都是这样一个场面:

早上起来,遛了弯吃了饭我就叫他――?炀,?炀!

孩子有时候不耐烦,哗啦哗啦摆弄他的积木:干什么?我还没玩够呢。

没玩够?好吧你玩吧――那你还要玩多久?我一般都顺着他,即使敦促他也尽量用商量的口气。

哎哟……我可能心脏病又犯了,这回病重得不行……他开始做怪相。

胡说!小孩子家的得什么心脏病!我又好气又好笑。

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小孩子就不能得心脏病呢?他开始装出很好奇的样子来问我。

反正,平常在家学习时像这种插曲是很多的,好在这些插曲都不会影响大局。等他玩够了,自然就会走上正题。

正题是什么?自学。他自学的方法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张?炀的自学,我觉得稍微特殊的地方就是:不一定硬要坐在小课桌旁边端出个架势来学,不一定要讲究那个形式。在记汉语生词、英语单词的时候,我们连纸和纸都很少用,用我的话就是“随时到随时学”,这个“到”的意思是到点了。在我们家,只要是学习上的事,那一定是以张?炀为中心的。他的到点意识就是从小养成的习惯,玩了一阵自己就知道该学了,玩和学并不矛盾。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追求快乐学习法,我历来就是这么一个态度,在孩子遇到难题或者有点疲累的情况下,虽用兴趣诱导哄着孩子上路,这样做等于把学知识当成了包在糖衣里的苦药。家长要是有了这样一种心理,结果只能是:自己累,孩子也累。

张?炀的到点,说穿了就是什么时候都在学。早上背了英语单词,骑自行车出去遛远的时候我会随时抽查,在河边散步时可能随便拿个小棍子就在沙地上画……就是随时随地学。

我的家庭教育是奉陪式的。孩子上学校我不管,但他回家后的学习,我这个当爸的要把时间拿出来陪着他。我的这个方式,对那些事业有成或者工作太忙的家长来说不合适,跟那些没有心思陪孩子的人说更是白搭。对于这样的家长来说,还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择校和与老师沟通方面为好。

第二,随时随地学不是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炀能够做到把学习当成个乐子,这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在我们家里没有“今天的作业今天必须做完,不能留到明天”这一类的话,我也没有做过这样的要求,更没有什么“突击”、“争分夺秒”概念。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撇嘴了:张会祥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学习任务这么重,考试那么紧,不突击不加班加点怎么行?

我为什么敢于轻飘飘地说我没有“紧”的概念,也根本不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那一套,因为有一个大前提,我们打了个时间差呀:小学前识字,有了先发优势,赢了一步,步步皆赢。这就涉及到量化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问题了,正因为张?炀前面学得快,所以他后面的学习时间都是白挣的。前面的环节咱们加快一些后面所有的学习都不被动了。张?炀确实从“快”的原理上获得了好处。

2005年张?炀考上大学本科,现在已经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学系一年级下学期了。上学期期末考试,两门专业主课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他都得了90分,这个成绩在全系都是数一数二的。虽然没能拿到奖学金(计算机课得了61分托了后腿,还得加强),但这个成绩证明他能够跟得上大学课程,对这一点,我和孩子都是比较有信心的。

10岁的小孩经过连续跳级,以超出录取线47分的成绩被大学录取,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对这件事儿有观念上的争论,不理解的、叹气的、表示“悲哀”的,什么话都有。这都是免不了的。

我们目标是把本科定为又一个起点,没有本科毕业就去就业的打算,我要让他继续学习、深造。将如果他有能力考硕士、博士的话,我们可以再考北大、清华等名校。孩子才10岁,有很大的伸缩空间,我们现在按照孩子的正常路子来走,没有给他定更高的目标。

(摘自《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炀培训纪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7月版,定价:2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