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农村建设面对的难题

2006-12-01 13:26:00 来源:书摘 田建中  我有话说

农民增收的拦路虎是什么?

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是让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路上,尚有四大拦路虎,分别是:

  1、自然条件制约。农业与其它产业不同,抵御自然灾害

能力低下,一旦遭受风、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轻者减产减收,重者则颗粒无收,甚至要赔进全部家当。因为我国农业积累能力弱,农民的农业收入微薄,本年扣除当年的生活消费也所剩无几,第二年的扩大再生产几乎要靠到银行贷款来维系,天灾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在我国这样一个大陆季风气候的多灾和农业装备落后的国度里,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而言往往是致命的。

  2.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稀缺,严重地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可怜的一点耕地,即使大丰收,农民的收入也是极为有限的,甚至是可怜的,仅仅靠这点可怜的耕地资源,农民增收的空间极小。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就更为严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对农民增收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以传统的粮食生产区华北平原为例,华北平原的主要河流几乎全部干涸,农业灌溉全部依靠地下水,而用地下水灌溉要打机井,原有的用于灌溉的水利设施已全部废弃,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打机井及其电力配套等势必加大农业成本,地下水也面临着开采枯竭的危机,子孙后代拿什么去灌溉?

3、市场变化的制约。农业信息发展滞后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是我国农民增收的一大制约因素。计划经济体制下,一般说来,农业增产了农民就能增收,但现阶段市场机制条件下,“谷贱伤农”事件屡有发生,尤其是大宗农产品方面,而绝大多数农民所从事的恰恰是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4、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商品经济能力低下。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与致富。就普遍意义而言,农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这其中还夹杂着不少文盲和半文盲,其科学种田和商品经济能力的低下水平是可想而知的,这样一只庞大队伍,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奇缺、农业信息滞后和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其收入增长的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面临资源问题的严重挑战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本钱,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资源和环境一旦被浪费、被破坏,是很难恢复的,即使能被恢复,也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的。有些资源,比如土地资源则是根本无法再生的。就自然资源而言,基本上都是农村的,一般说城市里是没有什么自然资源的;就环境而言,城市的环境遭到破坏,只是局部,而广大农村的环境才是整个环境的基础和源头,应当说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在城市,而环保的基本点在农村。人类社会步入大工业化以后,在对资源利用的同时,伴随着对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也是极其惊人的,与此同时,更伴随着对环境的惊人破坏。工业革命以后的百年时间里其破坏力远远超过以往几千年的破坏力,已经严重地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这里主要谈谈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村环境的保护问题。

土地资源捉襟见肘 用捉襟见肘这个成语来形容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再形象不过了。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在世界排在第三位,听起来很大,其实是少得可怜的国家,其中耕地更少,仅占世界的7%,却养活着占世界21%的人口,人均耕地只有1.75亩,这仅仅是世界平均面积水平的l/4左右。

我国的耕地资源如此的紧张,却有两种令人深恶痛绝的浪费现象十分普遍,一种是浪费耕地资源,这类浪费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比如说,各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是建立在耕地上的,还有刚刚被建设部叫停的“花园式”工厂,笔者在某开发区见到的所谓“花园式”工厂,其厂房等建筑面积仅占其厂区的1/3,2/3的面积被建成了所谓的花园,我国耕地资源如此奇缺,却被这些形象工程任意地浪费掉了;还有一些地方,为了拉项目、拉投资,低价出让、出租耕地,甚至搞什么“零”地价、“零”地租招揽投资。由于土地成本低廉,一些所谓的投资商虚报土地需求,滥占耕地,几年以后,简单包装甚至不包装,高价倒卖,从中牟取暴利,从而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与破坏。

另一种是与土地资源密不可分的粮食资源的浪费。最突出的是餐馆中对粮食和粮食制品的浪费,吃剩的饭菜被倒掉的现象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前面讲的是对耕地资源的浪费现象,对耕地资源的破坏现象也是非常惊人的:挖土烧制黏土砖,国家早已明令禁止,实际是禁而不止,一个砖厂一年就烧掉20亩以上的好地;还有开挖沙石料,几乎是所有河流两岸的耕地下面都埋藏有沙石矿,这是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由于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沙石料价格暴涨,许多耕地就被沙石料商给挖掉了,一个沙石料厂一年就要挖掉耕地几十亩甚至是上百亩。还有些地方为了获得土地出卖的许可证,故意将耕地弃耕撂荒,几年以后以非耕地名义上报出卖,最终达到卖地的目的。因为卖地比其它任何项目都来钱快、来得容易,有相当一些乡镇政府其实就是靠卖地来维持本级财政,有的乡镇十余年时间里几乎将本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全部卖光了!一些新修的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路建成时两侧还都是基本农田,可过不了几年,各种建筑物就纷纷崛起了。

为了保护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我国制定了世界上最为严厉的土地保护法律,然而土地资源被浪费和破坏现象却难以有效地得到遏制,除立法上尚存有漏洞以外,主要原因出在执法环节上。比如说法律规定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达到一定面积的就要追究刑事责任,可全国每年有多少土地被浪费和破坏掉?又有几人被绳之以法了呢?难道说在执法环节上不存在着严重问题吗?

水危机迫在眉睫 水是生命之本,而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

城市缺水严重,农业和农村的缺水情况同样严峻,以华北为例,华北历来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可现在依我看来,早已是不宜耕种的地区,根源就在于缺水。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华北平原年平均降水在700~900毫米,可是持续30年干旱少雨,华北平原的所有大河几乎是全部干涸,农作物生长主要是开采地下水。

北京的粮食主产区顺义,30年前开采地下水,只是30米深的水泥管,现在机井已经打到120米,有些井持续抽水只能维持在3~4个小时就抽干了。农用机井无论如何是不能再往深里打了,因为下面是淤泥层,根本无水,要再打到水层至少要200米以上,不要说打200米以上的深井,就是眼前的120米深的机井,还得靠地方政府的补贴。

即使在打井、农机等方面有政府补贴,单纯的播种粮食作物也已经达到亏损的临界点,再往深处打井取水不仅不经济,而且其出水量也根本无法满足灌溉的需求。由于缺水加上其成本过高,顺义这个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号称“北京的小乌克兰”的农业大区不得不将耗水量大的小麦等农作物改为更节水的其他作物,严重的影响了粮食的生产水平。

北京市的第一大河――潮白河已经断流有20年,因为保北京城区用水,密云水库不再向下游放水(现在是想放也放不出水了),因为断流,沿河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以往每年都能回补的地下水持续多年得不到回补,土地盐碱化逐年上升,近年就发生了沿河防风固沙林带成片死亡,果蔬品位下降、粮食减产、饮用水质下降等问题。地上的河干涸了,地下水可供灌溉的水30年间也几乎被抽干了,不要说子孙万代无从去灌溉,就是下一代顶多是下几代恐怕就会遇到土地荒漠化的问题。

农村农业缺水必然波及到城市缺水,因为农村从来都是城市的水源地,由此必然引起城乡争水,而又必须首先保障城市供水,即使这样,城市的水源地是越来越远、越来越靠近上游,恶性循环。总之,水源缺乏是制约我国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而且是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尖锐。

(摘自《为农思考20年――一个乡镇基层干部的探索》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2月版,定价:1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