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能养只是五成的孝

2007-04-01 17:16:00 来源:书摘 王谦  我有话说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第二》)

子夏问怎样是孝,孔子说:“要做到孝,最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事时,当儿子的替父母去做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这难道就算是孝了?”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且是不算发达的农业大国,对父母及老年人的孝养一直是个大问题,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圣贤格外重视孝道的原因。孝道的培育,一直或隐或显地在广大农村人群中持续进行着,比如古代有名的“二十四孝”故事,城市人群能知道有这一说的都不多见,在农村则大多能说出其中大多故事,这与学校课本教育无关,更多存在于家庭教育当中。当今农村学校纷纷加强乡土教育,所灌输的不过是关于家乡山川文物习俗的知识,既乏生动,又使受学者眼界狭隘,只有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获知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揆诸现实,孝道的教育仍有存在的必要,起码比表面化、狭隘化的乡土教育更现实,而且意义深远。

至于大中小城市,已到了宠物大行于世的时代。阿狗阿猫在家里的位置,不用说跟老父老母比,往往比自己亲生儿女的地位还要高出几分。天冷了,宠物主人会及时给不会说人话的这类宝宝们添上漂亮的马甲护住躯干身段,对远在老家的父母大人,借邮局之手汇上一笔人民币就算是尽了孝心了。孔老夫子如果活在今天,不知还有信心对国人进行有关孝道的教诲么?

有句古话叫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子欲养而亲不在”往往是做人子女者最深切的一个痛。中国百姓还有一句俗语可用在这里: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只是,痛则痛矣,是留在心中的长久之痛呢,还是仅仅走个过场,过了“头七”之后便也销声匿迹呢?

  ■[延伸阅读]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第四》)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在心里。不过,知道是知道,一方面是欢喜父母高寿而健在,一方面却也为他们身体渐衰而担忧。”

点评:现实是,父母记着儿女的年龄和生辰八字,问一下当儿女的,能记得父母出生年月的有几何?

(摘自《论语五十札》,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定价:2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