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畅销书的故事

2007-05-01 14:30:00 来源:书摘 □〔美〕迈克尔•科达 著 ■ 卓妙容 译  我有话说

《畅销书的故事》说的不仅仅是故事,还是历史。作者在美国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当了43年编辑,他借由百年来最受欢迎的书籍,深入探讨了畅销书排行榜的起源、发展和意义,将出版业的趣闻轶事,打造畅销书的坎坷与成功秘诀展现给读者。本文摘编自该书。

畅销书排行榜诞生之后,并没有立刻受到世界的欢迎。业界的权威杂志《出版商周刊》很快地推出了它们自己的畅销书排行榜,不过非文学类的榜单在初期并没有包括在内。《纽约时报书评》到1942年,才发布它们的第一份每周畅销书排行榜。《华尔街日报》更是到1994年才有自己的畅销书单,整整落后了99年之久。

毫无疑问,对于什么书在热卖和什么书值得读的认知不同,导致书籍评论家和媒体之间的嫌隙一直不能化解。从一开始,严肃的评论家对畅销书排行榜的存在就感到十分沮丧,后来的明显倾向更显示出,美国人过去及现在都没有听取书评家的忠言和警告。即使今天,《纽约时报书评》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杰出严谨的作品和登上排行榜的作品有很大的出入,也会发现排行榜长久以来倍受攻击的弱点――以书籍销量而非书的优劣来排名,并没有随着时间消失。

整体而言,不论是哪一家媒体所发布的畅销书排行榜,其可信度都很少受到质疑。一直有谣传说,电影公司和个人曾经以大量购入的方法试图影响书籍排名。当然,真的有人这样做过――电影制作人有时会投入大笔预算,派遣手下到《纽约时报书评》会调查的重点书店购买电影小说造势。但最大的问题是,当你搜刮了所有零售店的书籍后,这些书怎么办?我曾听说,有些电影的原著小说成捆地堆放在制片厂内。不过,没有太多人(甚至没有太多电影公司)真的想买入10万本书以确保那本书能上榜。每当有电影制作人或监制建议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往往以为这儿买个50本、100本,那儿买个二三十本就会影响排名。在我解释只有完整的计划,加上充沛的资金,在全国每个大城市都买上一大堆才能对排行榜造成影响后,所有的人都立刻打了退堂鼓。

如果你对排行榜的细节有兴趣,你一定要赶快去买约翰・贝尔的《纽约时报的第一畅销书》(1992年由TenSpeedPress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各式各样有趣的事实(或我儿子克里斯托弗所创的新名词“类事实”,指一切你不需要知道的深奥而无用的信息)。约翰・贝尔的书会让许多读者想起阿尔弗雷德・克诺夫在出版界有名的轶事,他送给一位小女孩一册自家发行、他引以为傲的有关企鹅的书籍,小女孩回了他一封信:“亲爱的克诺夫先生,非常感谢您送来的书。它教导我关于企鹅的知识,比我愿意学的多很多。”

畅销书排行榜中的确充满了这类奇特有趣的事实及巧合,但最重要的是,它展现了美国大众在其他新媒体的强势环境下,对书籍和阅读的兴趣依然持续不变。在二战之前,惟一能对书本构成威胁的只有电影业。在二战后,电视加入了竞争行列,那时普遍认为电视一定会大获全胜――所幸没有成真。家庭电动玩具的发明、有线电视、DVD机、家用电脑和网络等各式各样、日新月异的娱乐器材,也没能消灭书籍的存在。即使这些高科技产品一再地推陈出新,让休闲生活有更多的选择,书刊还是存活下来,而且人们仍继续购买有名的畅销书。也许在数字化的未来,“读写能力”这件事会被其他的形式取代,但在此刻,我们知道的是,人们的阅读数量比往常更多,畅销书的销售数字比任何时期都显著地超出许多,所以畅销书排行榜不论格式如何改变、不论好坏,看来还是会跟着我们再过另一个100年。

评论家兼编辑罗杰・伯林盖姆在1947年写下了最中肯的结论:

某些主题是吸引大批人潮的保证。宗教背景的小说拥有固定的追随者;以阐述成功、自我成长、受欢迎运动的技巧为号召的书籍,也有一定的销量;推理类的小说有自身的读者支持;某些作家甚至拥有读者后援会。有人说:“一个作家要永远成功,只要他一再重复自己的作品。”但什么原因让一本书能在不同的人群和阶层之间迅速地受到欢迎,这是个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秘密。

在过去的50年里,社会大众的品味已经变得非常多元化,旧有的禁忌都已撤销,大众已有接受写实手法的能力,悲剧和现实生活的描写逐渐被人们欣赏,以往做作、势利和过分拘谨的写法慢慢被淘汰,不过罗曼史当然永远不死。凭心而论,一本好书在现代的世界要成为畅销书,比在美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机会都大。

在1947年,这样的评论听来着实太乐观了些,尤其当时人们正开始坐在起居室、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这个很快就无所不在的新玩意儿,但此评论仍算贴切,即使用来描写今天的情况也不算失真。“罗曼史”依然高居排行榜上,写实事件和刻画悲剧仍旧热卖,以成功及自我成长为主题的书也还是大受欢迎。虽然很难理直气壮地说,做作、势利和过分拘谨的写法已经不复存在(伯林盖姆在这点上是太乐观了些),但借由一再重复自己的作品来巩固畅销书作家地位的手段,今日依旧存在,我们可以看见许多这类的作家,日复一日地盘踞着排行榜的前几名。

当我们以10年为单位,来回顾过去百年的畅销书排行榜时,也许能为美国人为什么会大量购买这个难解的谜团得到细微的线索。伯林盖姆并不是傻瓜,否认了特定程序能确保书籍的畅销。出版社能预测某些因素可能造成畅销,但不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到底是哪几种因素能促成大卖。更多时候,在没人看好的情况下,一本畅销书就莫名其妙地突然诞生了。编辑们在给予作者忠告时,紧抓着次次见效的金科玉律:情节第一;不要平淡地铺陈,要栩栩如生地展示;若是非文学类,则告诉读者你想告诉他们的事,然后再说一次,然后再重复一次你已经说过的事!

另一些迷思是,你必须在一开始时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主角的遭遇一定要悲哀可怜,结尾必定要充满希望,但是几乎每个人都能随便举出好几本明显违反这些规律的畅销小说。人们至今传颂的狄更斯小说里的名言,通常不是书中的第一行,而是之后;《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没有哪个主角特别可怜;加缪的小说则总有个绝望的结尾。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学到,畅销书是有规则可循的,但并不局限于真正有天分的作者,也不适用于所有人。你惟一能确定的是,不管在文学类或非文学类,说故事的能力皆为重要的关键,对熟悉的主题,能提出崭新而有趣的想法,大概是最核心的技巧。

  (中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定价:4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