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钟点托老”:中国式养老的新尝试

2007-07-01 11:46:00 来源:书摘 祁建  我有话说

如今,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有一个能让他们可以在一起打打麻将、看看电视,有说有笑、比他们独自在家里过得开心的地方。于是,“钟点托老机构”便顺应而生。

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都有

多个子女,因此,子女们分摊交付的费用并不多,大家都可以承受。据估算,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请一个保姆照顾所需费用(伙食费另计)与入住托老中心相差不多。

在“钟点托老”中心里,一般都有很多老人相伴,还有细心专业的护理员予以照顾。

 老人们更希望在自己居住的社区安度晚年

春节期间,北京市海淀西三旗建材西里的空巢老人不用为保姆回家而犯愁,今年社区为他们准备了北京市首家“即购票即入门”的集娱乐、聊天、运动、住宿、医疗为一体的新型“钟点托老”敬老院。春节期间,老人只要花上几元钱,就可以到敬老院里吃、喝、玩、住一天。

刚刚过春节,坐地铁换城铁前往建材西里社区采访,经过保安指路,几经周折,终于找到这个坐落在居民区的“钟点养老”院。

走进这个可以和宾馆媲美的“钟点托老”敬老院,老人们正在愉快地聊天。服务员大姐,正在厨房给老年人做馅饼,说“今天中午,大家吃馅饼,还有手擀面……”

居委会主任赵玉如介绍:“建材西里社区位于西三旗的东北部,北与昌平相接,辖区内有居民2500户,5904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936人,空巢家庭老人177户,286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104人,孤老1人。”

在社区的老年人中,大多都不愿去敬老院养老,首先,工资较低,大多月工资在千元左右,有的还要接济下岗的子女,经济条件不允许。其次,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去了敬老院,就是在等人生的最后一站了。再次,故土难离,舍不得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

老人们更希望在自己居住的社区安度晚年,不愿意离开邻里,不愿意远离儿女,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使得养老机构不为人们普遍认同。子女因怕别人指责他们不孝,不愿将老人送到敬老院;大部分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自己也不愿住进敬老院,而目前敬老院的付费方式几乎全是年交款或月交款,一旦交了钱,老人们就得天天住。鉴于老人大部分不愿在敬老院住宿,建材西里社区敬老院只设了14张床位,另外开设了茶室、游艺棋牌室、运动器械室,电视歌唱室,敬老院服务员都是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社区老年日托所,于2006年5月18日挂牌成立。来社区日托所的老人,“足不出户”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可以看电视、唱歌、下棋,进行健身等娱乐活动。

老人如果这个月打算入住敬老院,就交50元的管理费,一个月内,吃一顿饭只交4元钱。敬老院还和社区医院合作,医院夜夜有人值班,敬老院一个电话,社区全科医生几分钟就能赶到。

社区新型“钟点托老”敬老院解决了空巢老人吃饭、照料、精神赡养的难题,大受老人的欢迎。78岁的空巢老人尹大妈说:“我懒得做饭或在家待烦了,就交几块钱到敬老院吃喝住玩。”

服务员不仅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照顾,还进行精神关爱,发现哪位老人脸色不好,不爱说话,就主动与老人聊天,询问原因,为他们解开心理的疙瘩。每周五还专门组织社区里的老人,一起聊天。在“钟点养老”院内,每天有固定的活动时间,设施可以和宾馆媲美……每天变换着各种饮食的菜谱,让社区内的老年人宾至如归。

独居老人肖长尔自从来到托老所,每天的生活饮食有了着落,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脸上经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人也开朗了许多,逢人就说,“托老所好啊!”

如何真正使老人的生活更快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正打破家庭养老的传统方式而被人们所接受。“钟点托老”托老中心一方面满足了广大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减轻了中青年人的家庭压力和工作负担。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宁愿相信那些负面传说:谁家的老人在托老所由于照顾不好骨折了,谁家的老人被服务人员欺负了……担心、恐惧、压力等心理阻碍着人们选择养老机构。

何为孝与不孝?如何真正使老人的生活更快乐?正如一位工作人员所说:“对于瘫痪在床的老年人,仅有孝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护理技能,如定时翻身、科学喂餐、心理调适等。选择养老机构,可以使老人得到科学、安全的照料。”

老年人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低,不可能承担太高的收费。既要改善条件,又不能提高收费,这就需要国家在资金、政策上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给予扶持。

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认为:国家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大对社会养老的投入。从法理上讲,养老是需要国家投入支持的,不能完全交由市场及家庭。公民履行了计划生育的义务,就应享受与义务相对应的权利。

养老方式从在家赡养到社会“钟点托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随着福利事业由救济供养型向康复福利型转轨,“托老”单位硬件设施也大为改观。有健身、保健、图书阅览、老人学校等功能室,还有电视、电话、洗衣机等,房间有呼叫系统,在活动场地,看电视、读报、打牌、下棋、喝茶、聊天……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唱歌,老人们都爱上了这种娱乐方式。理发、就诊等服务,都将是社区钟点托老的发展趋势。

 背景链接:

台湾地区的“日间托老”

白天老人集中在一起,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娱乐,晚上则各自回家休息。顺应老龄社会的到来,台湾开始尝试老人问题的解决之道――日间托老。

在台北广慈博爱院,记者看到,几位老先生、老太太在义工的带动下,三三两两地打着扑克。一边忙着出牌,一边天南地北地闲聊。笑声中,两三位老先生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有的喝茶看报,有的点头打瞌睡,倒真是“老神在在”。

吃下午茶的时间到了。义工说这是老人们最期待的时间,因为一来有好吃的点心,二来吃完点心就快“放学”回家了。

台湾目前老年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7%,已经迈入“高龄化社会”。台湾的老人照顾机构以安养为主,但除了孤苦无依、无谋生能力的老人由公费安养照顾外,其余老人都需自费。尽管如此,安养机构依然供不应求。安养机构的供不应求,并不表示老人们喜欢在那里颐养天年。据调查,台湾90%的老人仍表示希望在家安养。广慈博爱院社会服务员谢宜颖说:“因为安养机构没有家的感觉。”

尽管养亲向来被视为家庭的责任,“养儿防老”的观念也一直深植在台湾人的心中,然而,因为出现越来越多的双薪家庭,子女因工作无法照顾老人在家安养。台北市社会局社工员朱念慈说,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台湾开始推行兼顾老人与下一代需要、两全其美的办法――日间托老。日间将家中老人送往托老所从事各种活动、接受照顾,傍晚下班再将老人接回家里享受家庭生活。陈小姐将父亲送到日托中心已将近一年。她表示,一年来父亲变得开朗多了。陈老先生自从中风后行动不太方便,女儿虽然每天为他准备好盒饭,但让老爸爸一个人留在家里还是很不放心。如今可以说是爸爸开心、女儿放心!

与“被迫”经年累月长住安养机构的老人相比,托老所中的老人算得上是“幸福的老人”。陈老先生说:“在家里就是看电视,到这里来可以打打球、唱唱歌、聊聊天,还会组织去旅游,日子过得比较快乐。”

虽然老人反映良好,但目前日间托老在台湾还不够普及。朱念慈说,在台北市目前有7家老人服务机构开展日间托老,全市只有150名老人能够享受“日托”。“日间托老的观念仍需推广,而且托老的设点应更多。”朱念慈说,“托老社区化”是日间托老的理想状态,也是未来要积极发展的方向。

  (摘自《北京观察》2007.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