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速写音乐名人

2007-07-01 11:06:00 来源:书摘 李延声图并文  我有话说

夏尔・迪图瓦(1936-)音乐指挥家

  夏尔・迪图瓦:

擅长表现浪漫气质的指挥大师

除了绘画以外,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听音乐,所以对世界上著名的指挥大师都很崇拜,有点像现在人们常说的“粉丝”。我对著名瑞士指挥家、世界十大指挥大师之一的夏尔・迪图瓦也不例外。1996年4月,当我听说夏尔・迪图瓦要来北京演出,就通过朋友和主办方联络,希望能够为自己提供给夏尔・迪图瓦画像的机会。

早就知道迪图瓦这个人很厉害,经常指挥欧洲各个著名的交响乐团,包括柏林爱乐乐团、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乐团和英国伦敦爱乐乐团,深受中国和世界观众的喜爱。迪图瓦录制发行超过150种唱片。他录制的名盘有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拉威尔的《达夫妮与克罗埃》、柏辽兹的《特洛伊人》。他与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唱片,就曾荣获了40多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两次美国格来美奖和德国唱片奖等。迪图瓦指挥的法国作曲家作品最为乐迷所称道。他所录制的德彪西、柏辽兹和比才的作品都是上佳的演绎。可以说,他对这些作曲家的作品非常有心得。法国派音乐家的那种浪漫气质,在迪图瓦的手上得到充分展现。

我的要求得到主办方大力支持。1996年4月14日,迪图瓦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主办方给我安排了第一排的位置。发布会结束后,迪图瓦看到自己的画像时,把眼睛一瞪,眉毛往上一扬,做了一个很夸张的表情,然后用英语说了句我能够听得懂的话“很好”,便坚持用我手上的毛笔签了名,还写了句话。

他到底写了什么?我请一位懂英语的人翻译,可他说写的是法语,而懂法语的人又说不是。所以直到今天,我依旧不知道这位世界著名的十大指挥大师之一夏尔・迪图瓦到底给我写的是什么!在这里还要恳求广大读者,可否为我解开这个谜团?

祖宾・梅塔(1936-)音乐指挥家

祖宾・梅塔:

第一位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亚洲籍指挥家

缘分这东西很难说,你错过了一次机会,接着又错过了第二次,可是你却能够逮住第三次,这种经历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不会很多。

1990年1月1日上午,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按惯例举行着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所不同的是这场音乐会的指挥家是亚洲人祖宾・梅塔。梅塔因此也成为第一位进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当代亚洲籍的指挥家,而且,1995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是他指挥的,他成为亚洲人的骄傲。很遗憾,我没有看到这两场音乐会的转播。1998年,在梅塔第三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梅塔指挥的这场音乐会的转播。所以对于喜欢音乐的我来说,很幸运。

梅塔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著名的亚洲籍指挥家,他与日本的小泽征尔和中国的朱晖,同被人们誉为“东方鼎足而立的当代三大指挥家”。他在指挥时感情激扬、精力旺盛、风度豪爽,洋溢着时代感,对音乐的处理既明快而又充满活力。他擅长指挥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如布鲁克纳、马勒和理查・斯特劳斯等名家的作品。

1996年梅塔率团来北京演出,10月8日,在北京饭店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我为他画了像。画像完成后,他接过我手中的毛笔,龙飞凤舞地签了名,风趣地笑着对我说了一句话。翻译告诉我,他说的是,“这个会开得太久了,我都变老啦!”然后我们都会心地哈哈大笑。

会上一位特别熟悉他的记者告诉我:梅塔是印度孟买人,父亲是孟买交响乐团的创始人与常任指挥。梅塔15岁第一次拿起指挥棒时,父亲却对他怒吼。他委屈地说:“虽然我全做错了,但是以前没人真的教过我指挥。所以当我站在乐团前,虽了解音乐,却不知如何指挥,父亲就开始对我怒吼。”

梅塔有个雅号,叫“魔力法师”,因为到他手里的乐团,总能焕发出崭新的光彩。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梅塔把洛杉矶爱乐从一个美国二流乐团打造成了世界级的音乐团体。梅塔颇为自豪地说,“我刚来时,洛杉矶乐团不是很出色,没能达到世界水平。16年后我离开时,我为它带入了85位新音乐家。这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慢慢重建的过程,让整体水平随之提高。我离开时它已经是,而且至今还是非常出色的乐团。”

的确,作为古典音乐界大师级人物,超凡的技巧加上无与伦比的领袖气质,让他在过去50年里倾倒乐迷无数。梅塔现在还是我们中央音乐学院聘请的名誉教授。

玛尔塔・阿尔赫里奇(1941―)女弹钢演奏家

玛尔塔・阿尔赫里奇:

音乐万岁

我喜欢舒曼的钢琴独奏《童年情景》。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母亲坐在壁炉旁,给身边的孩子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渐渐地,她陷入遐想。猛然她又警醒过来,继续讲那些情趣盎然的故事。孩子们睡着了,母亲独自一人默默追忆着似水年华……

我知道,世界上公认独奏《童年情景》最好的钢琴家就是阿根廷的玛尔塔・阿尔赫里奇小姐,她是世界十大钢琴家之一。

1996年4月16日,我听说她来北京参加国际音乐节,于是请主办方的朋友帮助,在她排练时,到音乐厅现场看看,想享受一下她的钢琴表演,更想为她画像。所以这张玛尔塔・阿尔赫里奇画像,是在她演奏的时候画的。她很高兴并用我的毛笔题了词,翻译告诉我她写的是:“音乐万岁!”她题词的写法很有点意思,简直像音乐的符号飞了起来。这是她个性的流露。

我读过她的一些报道,知道她在两岁半时,因为幼儿园里一个男孩说她不会弹钢琴,她马上走到钢琴前,把教师常弹的一曲旋律弹了出来。教师极为惊讶,当天就对她父母说,一定要让她学钢琴。她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女儿的天赋。阿尔赫里奇5岁时,父母把她送到一位著名钢琴教育家那里接受系统训练。

1957年,16岁的阿尔赫里奇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第一轮淘汰赛是很秘密地进行的。因为她从未参加过比赛,所以必须在初赛中演奏。当她弹完后,评委们说:“够了,你可以离开啦。”她非常迫切地想知道是否可以进入第二轮,便问道:“是再见呢?还是永别?”评委回答说:“是再见。”她总认为自己初赛就会被刷掉,所以没有很好地准备第二轮的曲目。然而,凭着天赋,她夺得了这次国际钢琴比赛冠军。

天生丽质的阿尔赫里奇,黑发披肩,脸上永远带着微笑――这是她演奏会广告上永远不变的形象。然而,她的琴声却铿锵有力,热情奔放,毫无脂粉气,令人难以相信出自娥眉之手。不过她也并非一味刚烈,时常又露出女性本色――端庄、敏锐、优美、如泣如诉。

显然,这样一位天才的女钢琴家,在我国还没有赢得足够多的琴迷。

为了给阿尔赫里奇画像,我特意找来一些音乐书籍,想提前认识一下她,结果找来的几本书连她的名字也翻译得各不相同。比如“玛尔塔”,就有三种译法:玛尔达、玛尔玛和玛尔塔;而“阿尔赫里奇”,许多书写做阿格里奇。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要让真正的欧洲古典音乐走入中国的百姓人家,还需继续努力。

(摘自《智者:李延声中外名人写真画集》,中信出版社2007年2月版,定价:29.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