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股市高潮时隐退的巴菲特

2007-08-01 15:10:00 来源:书摘 符晓蓉 陈文著  我有话说

60年代是美国股市牛气冲天的时代。越南战争推动着股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首次突破了1000点大关。

1968年,政局动荡不安,股票交易却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月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股

,比1967年的纪录还要多30%。6月13日,成交量之大,达到了2100万股,这样的交易额持续了几天。新的股票也随着火暴的股市发狂地发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巴菲特想不赚钱都难。1967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指数比道・琼斯指数多出了17个百分点。这样的成绩来自于美国运通公司、沃尔特・迪斯尼公司。而1968年,巴菲特合伙公司获得了成立以来的最佳业绩:效益比前一年上升了59%,而同期道・琼斯指数只升了9%。

在道・琼斯指数降低到700点时,巴菲特准备买两种股票,但是股票市场却掀起了泡沫,一种股票的价格被抬高超出了他限定的价格,而另一种则被投机者抢光了。

巴菲特注意到一笔可观数额的资金被变成连锁信件的股票促销模式,在这场股市争购战中,有的人轻信他人,有的人自我催眠,有的人愤世嫉俗,巴菲特还注意到正像有个基金的管理人员表露的,单从对每周或每小时股价做出研究是不够的,“证券必须以分钟间隔来进行研究。”巴菲特对此评论说:“这种人使我觉得出去取一趟百事可乐都有负罪感。”

1968年12月,道・琼斯指数升到了990点,华尔街的基金经纪人们又把希望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促成越战结束,使道・琼斯指数升到1000点。

电子类股票成了投资者们看好的热门股:美林银行买进市赢利率为39倍的国际商用机器股票,宝丽来推动施乐达到50倍赢利水平以下……这时,许多股民们不切实际的盲目认为在这个时刻某种股票价值多少,股票就值多少。几乎每个人大都掌握着一支热门股票。

尽管如此,巴菲特清醒地表示:“我不放弃我们熟悉的投资策略,虽然这方面目前很难在股市中赚大钱,但是我不会去采用我不了解的投资方法,这些方法不经过验证,反而有可能产生巨大的亏损风险。”

巴菲特以自己简单的投资策略,投资原则,不做短线进出,不理会股市上每日人声鼎沸中的涨涨跌跌,妥善管理手中持有的投资组合股票,不做没有把握的可能赚钱的热门股票。他对华尔街的热闹独有建树地评述道:“投资人总想买进太多的股票,却不愿意耐心等待一家真正值得投资的好公司。每天抢进抢出不是聪明的方法。……近乎怠惰地按兵不动,正是我们一贯的投资风格。”

到了1969年,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把星条旗插上了月球。整个美国社会情绪极佳,经济增长率出奇地高,股市极其繁荣,整个华尔街进入了一段最为疯狂的投机时代。

投资者的“贪婪”情绪占了上风,他们对再高的股价都不害怕,把套牢的恐惧忘得精光,都相信还有上涨空间。证券交易所门前排起了长队。投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在指数下跌,投机者争先恐后的股市上,高技术股票蜂拥而至之后,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又掀起了一场兼并浪潮。如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莱维特公司、李腾工业集团等。基金经营者频繁地从一种股票换到另一种股票,拥向大红大紫的热门股,他们追赶着每一种时尚,就像一个演员希望人们将掌声维持下去一样。他们的目标就是抓住每一股价格的摆动行情。

而一些公司则处心积虑,利用兼并一些低市盈率的公司来制造每股赢利大幅增长的假象。投资大众被这些假象所蒙蔽,不断推高股价。

投机成功越是眩目,巴菲特越是保持着他那理性的,几乎是机械性的客观性。他那不同寻常的自制力使他明白只要他的既定目标保持不变,他就会感到压力而不断地刻苦奋斗。巴菲特逐渐不安起来,他已不能找到足够的符合自己标准的股票了。密切注意着股市的每一个动向的巴菲特陷入了沉思。

股市就是这样,当巴菲特苦心经营他的投资组合的时候,华尔街进入了疯狂的投机时代,什么股票都疯涨一气。随后,股票市场又跌入了深渊。投资者们又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短期投资上来。对股市的瞬息变化人们都在预测着,分析着股市的走向,巴菲特则尽量避免对它进行预测,也决不按大家的观点去买进卖出,迅速更新手中的股票。他愿意坚持自己的投资习惯,去分析单个公司的长期商业前景。

巴菲特的这种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与做投机的基金经纪人的投资策略有很大差异。基金经纪人的投资组合不断地在那些大企业之间进行多角化风险分散,其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自己,以免跟不上市场,并不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些大企业有好的经济形势。

虽然,巴菲特声明不会预测市场的走势,但是,他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有关1929年危机的剪报以时时提醒自己。他预感到,这一切最终要砸锅。他认为,股票市场正处于高度投机的氛围之中,真正的价值在投资分析与决策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小。他告诫自己:股市狂升时要避而远之。

经过冷静的思考,1969年5月,巴菲特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巴菲特决定结束投资合伙关系,他宣布隐退了。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进行清盘工作。他不希望因参加自己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很优秀的业绩受到损害。

巴菲特的决定搞得股东们目瞪口呆,许多人失落而且愤怒,质问巴菲特为什么不在赚钱的时候多买些高科技或电子类的股票。巴菲特告诉他的合伙人,在华尔街投机风气正浓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游戏是非常有赚头的,这些高科技、电子类股票确实会继续上涨。但是,巴菲特“确信”自己不能把这些股票做好,也不想去尝试一下。

他说:“但是在一点上,我是清醒的:我没有放弃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利润来接受一种我没有完全理解,没有成功地应用于实践,以及可能会导致资本产生重大且有永久性损失的方法。”

合伙人按照当初他们投资的多少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利润。这种利润可以选择用股票或者现金的形式获得。

投资者无奈收回了自己的资本份额,然后各奔东西。有些投资者转投市政债券,有些则由巴菲特推荐给了一位基金管理人。剩下的其他一些成员,包括巴菲特本人在内,选择了股票,他们把资产转至1962年收购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形成了新的合伙关系。

巴菲特说:“我觉得两种证券都是非常体面的长期持有工具,而且我很高兴自己的净财产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投到它们(伯克希尔・哈撒韦和戴维斯菲尔德零售店、服务连锁企业的控股公司)当中去。”他希望他的合伙人在考虑伯克希尔时,把它当作是一个企业,而不是一种“股票”。

巴菲特在新的合伙公司中的股权增至2500万美元,足以控制公司。在此后的20年里,巴菲特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财富双双飞涨。

巴菲特的成功归结于他的直觉是正确的,他经受了华尔街“买空卖空”的感性折磨,度过了一段相当困难的时期,他坚决拒绝了投机。

抱着一大笔钱,今后该怎么办?巴菲特说:“我只知道当我60岁时,我将会尽力去实现一些个人目标,而这些目标与我在20岁前订下的目标是不同的。”他想追求一些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的利益。

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从成立到结束这12年来,巴菲特使合伙人公司的股票指数,每一年都超过了道・琼斯工业指数。假如一个投资者从1957年起投资1万元到巴菲特合伙人公司,会产生1050270美元的利润,如果他投向道・琼斯股,只能获得15260美元的利润。

巴菲特取得这样惊人的业绩是与对合伙人的要求及对股票进行有效地投资组合分不开的。对合伙人他约法三章:不希望他们过问他在股票上所作的决策,每一年他只需要向合伙人汇报一下投资情况,作一个年度成果总结,在投资者收回资本及相当于6%的年利后,其余的利润,投资者得1/4,巴菲特得1/4。

巴菲特认为,要取得合伙人对自己的信任是很重要的,他和他的妻子苏珊及助手比斯克特的个人财产的90%都投入到合伙人企业中,他向合伙人说:“我们是在品尝自己种下的果子。”他希望合伙人不要感情用事,必须对他有一个公正的判断。一种不偏不倚的数字尺度的判断。

记得在巴菲特合伙人公司成立时,巴菲特就给自己订下了目标,建立起一些尺度。要每年以平均10个点的优势超过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涨幅。但是,尽管如今巴菲特本人已有2500万美元,但一个子儿不动,静观股市回落。

后来的事实,很快证明了他的决定是英明的。到1970年年初,美国股市开始踉踉跄跄。接着,华尔街的著名股票一个接一个猛跌。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年初下降50%。不过,他在股市最低时又增持了自己控股公司的股票,如运通、伯克希尔。这些公司如今就是财富的代名词。

这是多么灵敏的嗅觉!

(摘自《沃伦・巴菲特》,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定价:24.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