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兴:书生报国

2007-08-01 15:10:00 来源:书摘 冯伟林  我有话说

长沙近郊黄兴镇的黄兴纪念馆我去过几次了,那是黄兴的故居。我是沿着浏阳河去的。河的东岸,有开阔的田野,有一片绿荫,有一座旧式建筑。从第一次踏进那泥砖青瓦的院落,我就有写篇文章的想法。我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难解的心结。

据说,这座院落修建于同治初年,百多年来,饱经沧桑,旧貌未改。黄兴

从出生到1896年冬,在这座院落度过了22个春秋。


黄兴

黄兴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黄炳昆是长沙府学优贡生,担任过地方的都总。黄兴5岁就读《论语》,读《楚辞》,读《春秋》,十四五岁就文采绚烂,下笔万言,成了远近闻名的少年才子。

父母望子成龙,希望黄兴将来能出人头地,能光宗耀祖。遥想当年,这座院落的青油灯下,父母凝望儿子的深情目光一定充满了万千期待。

黄兴19岁了。他打点行装,灰布长衫,踏进了城南书院的山门。这是1893年春天的事情。这一去,黄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文化人格的构建。

城南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长沙妙高峰下,与岳麓书院隔江相对,遥遥相望,交相辉映。黄兴走进了城南书院,如同走进了一座宝藏。

黄兴在城南书院埋头苦读的时候,北京城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所谓的“同治中兴”,所谓的“洋务运动”,都成了一江春水,都未能挽救国势衰颓的命运。清王朝垂垂老矣,已是日薄西山,已是危机四伏,已是千疮百孔。“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带给中国人的,又岂是精神上的刺痛?

光绪二十三年秋天,善化举行县试。黄兴抱着试试的心态走进考场。考中秀才是黄兴意料中的事情。就在全家为他举杯祝愿的时候,他却随口吟诵“一第岂能酬我志,此行聊慰白头亲”。就在这天夜里,黄兴为自己制了两方印章:“铲除世界一切障碍物之使者”(朱文)和“灭此朝食”(白文)。

黄兴已不把应试获中当做读书的目的。他的一双清澈的眼睛,投向了城南书院外面的世界,投向了祖国的北方。那里是宽阔无边的黄海。那里狂风大作、杀声震天,那里波涛汹涌、炮声隆隆,那里有清军将士的浴血奋战,有小日本的张牙舞爪……

黄兴坐不住了。一切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坐不住了。祖国危在旦夕,当权者却在争权夺利。“人生识字忧患始,位卑未敢忘忧国。”黄兴要去救亡图存,要远涉千里,去赴死亡的盛宴。

黄兴与孙中山的第一次握手是在日本的东京。

1900年春暖花开的时候,28岁的黄兴正在湖北的两湖书院学习,湖广总督张之洞选他去日本留学。此后,黄兴曾十次进出日本,在日本居留长达六七年。日本的军事和教育,给了黄兴重大影响,日本的东京也成了他策划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黄兴原名黄轸,号杞园,他在日本改名黄兴,号克强。他在自述中说:“我的名号,就是我革命终极的目的,这个终极的目的,就是兴我中华,兴我民族,克服强暴。”

黄兴决心以身许国。在30岁生日这天,黄兴从日本回到湖南长沙明德中学当老师。利用教书作掩护,组织成立“华兴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明确口号。他与刘揆一等人策划长沙起义,准备在慈禧太后70寿辰的“万寿节”暴动。不料事泄,黄兴再次出走日本。

黄兴这次抵达日本是1904年11月底,这是他第三次涉足日本领土。他与宋教仁等留日学生商议,要“组织革命同志会从事民族革命”。这一次有了黄兴与孙中山的第一次握手。这是两位历史巨人的握手。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孙先生是革命的先行者,多年来一直为革命奔走呼号,寻找机会。他问日本友人宫崎寅藏,日本的留学生中有没有杰出人物?官崎是黄兴的朋友,他很自然地说起了这个有性格有血性的湖南人。黄兴曾在日本编译《游学译编》,宣传反清革命;组织拒俄义勇队,在留学生中享有很高威望。

黄兴与孙中山第一次握手,或许是个历史的细节,但确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因为中国同盟会从此成立,中国革命力量从此聚合,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从此开始。

――1905年8月20日下午2时,阳光正好。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宣告成立。热烈的掌声中,黄兴宣读了由他组织起草的章程草案。黄兴说,同盟会的宗旨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黄兴清脆的湖南话铿锵有力。他的声音传向很远很远,传向了大洋彼岸,让清廷的遗老遗少吓破了胆。怎么又是一个湖南人呀?杀了谭嗣同,还有后来人?清王朝磨刀霍霍,还要做最后的挣扎。

根据黄兴的提议,孙中山任同盟会总理。孙中山提名黄兴任执行部庶务,“庶务实居协理之职,总理缺席时,有全权主持会务”。

这是一群年轻人的聚会,是一群书生的集合。同盟会会员个个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他们放下笔,拿起枪,立誓要推翻清王朝,要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去谱写民族复兴之歌。这时候的民族意识,凭借其散发出来的感染力,成了民族的最大能源力量。

――1907年9月,黄兴策动了广西钦州、防城起义,他要在神州大地点燃武装起义的烈焰。随后,他又组织了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黄兴领导钦、廉、上思起义,率领200余人的队伍,历经数十次,击败十数倍敌人,履险蹈危,身先士卒。最后弹尽援绝,退至河内。

――1911年4月27日,黄兴在广州组织暴动。他自任起义总指挥。这次起义在激战了一天一夜之后,终以失败结束。黄兴被敌人的飞弹打断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这是后来人们敬称他为八指将军的来历。收殓殉难者,得遗骸72具,合葬城东黄花岗。人们称这次起义为“黄花岗起义”。黄兴原计划兵分十路的一千多起义军,在战斗打响时只有他自己率领的一百多人。明显的敌我悬殊,敌强我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像精卫填海,就像夸父逐日,表现了一个书生报国的壮烈。黄兴率领的部队,用钢枪拨开了香艳的雾障,用铿锵的步伐打破了午夜的歌吟。起义震惊中外,连镇压这次起义的广东水师提督李也不得不承认:“民心思汉,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维持。”胡元炎也说:“自黄花岗事出后,全国人心皆趋向,革命自成功矣。”

黄兴是屡败屡战的英雄,打倒了再站起来,打落牙齿和血吞。他一身戎装,一支短枪,一双眼睛里闪射出的依然是毅然决然的目光。树绿了,花开了,太阳出来了,他下令发起冲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起义总指挥黄兴已经抱定了从容赴死之心。他没有打算再回去。没有国哪有家?他在给同盟会会员邓泽如的信中说:“本日即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望……绝笔于此,不胜系恋。”同一天他给孙中山、冯自由、梅培臣等人都写了绝命书。他不是为了成为英雄而去赴死,而是为了理想、信念和祖国。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迅速攻占了湖广总督府。10月28日深夜,黄兴乔装进入了武昌,以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的身份发布战斗命令。马蹄声声,战鼓催人,阅马场高筑将台,黄兴的湖南话在暗夜里久久回荡:“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建立共和政府,唯清廷仍未觉悟,派兵南下,对革命为敌,我们现在第一要先把清军逐走,然后进军北上,收复北京,以完成革命。”

在这之前,黄兴领导的同盟会中部分会在上海成立,首要目标就是策划两湖起义。在付出一次次沉重代价之后,孙中山与黄兴等革命党人终于达成了共识,起义的首选之地是北京,其次是长江中下游,下策才是边陲之地。北京有重兵把守,那就把矛头对准武昌吧!

在武昌搏杀的日子,黄兴抽空去了屈原的纪念馆。湖南汩罗江是屈原赴死的地方,而湖北是屈原的出生地。现在黄兴来了,一个湖南书生到了屈原的诞生地,他要在这里抽刀断水,要在这里挥洒热血。历史就是这样巧合,这样重叠,或者说是一种互动,是一脉相承。一个因理想无法实现去献身,“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要为推翻皇权、实现民族解放而奉献生命。黄兴甚至要把年仅14岁的儿子带上战场,深情地说:“努力杀贼,一欧爱儿。”那幕场景,让人心碎。

由武昌起义引发的全国革命波澜,就这样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中国革命早于俄国完成,给列宁也带去了巨大震动,布尔什维克党起草了《关于中国革命的决议》,表示“祝贺中国的革命共和,为他们感到欢欣鼓舞”。泥沙沉积的中国历史河流,经过辛亥革命的清淤排沙,从此变得清澈顺畅,变得宽阔雄奇。

一个浏阳河边走出的湖南书生,就这样击楫中流,纵横中国。大江东去,浪淘尽,几多风流人物?

此刻的黄兴,肯定想到了与孙中山的第一次握手,那是一次偶然的握手。偶然包含着必然,必然往往通过偶然的形式来实现。走向共和应当是历史的必然航向。我们可以作很多假设:如果没有黄兴与孙中山的联合与发起,就没有中国同盟会;没有同盟会,就没有中国革命党,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但孙中山只做了一个多月的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4日,孙中山给袁世凯写信:“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离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有了孙先生的承诺,袁氏向清廷孤儿寡母逼宫,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了。

读书人独有的善良、软弱和历史的局限,让革命党选择了退让,选择了放弃。袁世凯成了武昌起义的最大赢家。

黄兴痛心疾首。武人当国,意味着从君主立宪转向走宪政共和之路将变得困难重重。这是黄兴不愿看到的结局。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轻轻松松地捧走了,伟大的国家计划受到历史的讽刺,脱离了正确的轨道。他不愿意看到已经挣脱了旧的怪圈的国家和民族,再滑入新的怪圈之中。

阅读黄兴传记的时候,我发现再造共和是黄兴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他生命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是霹雳手段,是英雄悲歌。在这之后,时空激荡,雨横风狂,他面对了新的政治命题,面对了新的人格考验。

黄兴的生命之舟开始了极其危险的航行,开始了一场权力、韬略、阴谋与尊严的角逐。在大起大落,在动荡纷扰中,黄兴要破釜沉舟。黄兴选择了做南京留守。这时候的中国大地,王权解体,群雄逐鹿,军阀混战。处处是烽火,处处有枪声。有人占山为王,有人趁火打劫,谁的拳头大,谁就是老大,完全没有了国家秩序。必须把局势尽快稳定下来。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国家大利。

也只有黄兴有这样的历史前瞻,有这样的果敢和气魄。他以南京留守的名义,发布了一道命令,遣散了手下30万人的部队。清王朝推翻了,大家回去种田耕地去吧,每人给点盘缠,好好去过日子。不要再给国家添乱了。

黄兴是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统帅,但他并不喜欢战争,不喜欢穷兵黩武,不喜欢争权夺利。打仗的目的是为了永久的和平。黄兴的一道命令,就这样解放了身处漩涡的人们。

在南京留守的日子,黄兴总是很忙,总是风尘仆仆。他所期待的,是这个时代的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同步发展,是海晏河清。黄兴接见各县代表,签发各种文件,处理各类矛盾,轻重缓急,有条不紊。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他说有了实业,国家才有财富;他提出召开国民教育大会,全民普及教育;组建国民银行,抵制袁世凯的举借外债,他说国家权益不能受到侵蚀和损害;他严禁种植鸦片,禁运禁植。黄兴的苦心孤诣和高风亮节,黄兴的“频年奔走,志在保邦”,为民国初年的政局带来了一股新风。

就在黄兴辛苦奔波的时候,革命党内起了争执。为了革命事业的大局,黄兴辞去南京留守的职务,回到了故乡。我想象黄兴荣归故里的情形,一定是万人空巷,锣鼓喧天。那是1912年10月31日上午,雨后初晴。黄兴踏上长沙码头,就听到了欢呼的人群里,有小学生们放声高歌:“凉秋时节黄花黄,大好英雄返故乡……”

人生弹指芳菲暮,离开故乡八年了,黄兴终于明白。再坚强的人,也挡不住乡思。思乡缠绵绕骨,无可逃脱。去看看城南书院,去看看天心阁吧,黄兴骑上了湖南督军谭延为他准备的高头大马。在天心阁,黄兴久久伫立,泪眼模糊。城墙上的累累弹痕,勾起了他的思绪。他仿佛听到了太平军攻城的声声战鼓,一字一顿地说:“我革命的动机,是少时阅读太平天国的杂史而起的。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弟兄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幸得很,后来因为他们弟兄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腾胸,为之顿足之叹。”他还说:“今之倡义,为国革命,而非古代之英雄革命。洪会中人,犹以推翻满清,为袭取汉高祖、明太祖、洪天王之故智,而有帝制自为之心,未悉共和真理,将来群雄争长,互相残杀,贻害匪浅。望时以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多方指导为宜。”

金秋的风,把黄兴的声音传向了很远很远。革命党人听说了,更加维护团结,更加敬重黄兴;孙中山听说了,很动情地说:“谁为长城?岳岳英英;谁树典型?炳炳灵灵。崎岖十载,天壤一人;怀此民物,以及友生。”

黄兴与孙中山也有过争议,有过意见相左的时候。民国肇建,要做一面国旗,这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政治符号与象征。一种意见是用红蓝白三色旗,象征着自由、平等、博爱三种现代价值,一种意见是用五色旗,象征着满蒙藏汉回五族共和。孙中山主张把青天白日党旗变成国旗。黄兴不赞成,民国议会也没有采纳孙先生的主张。这丝毫不影响两位伟人的友谊,丝毫不影响黄兴对孙中山的尊重与支持。他们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共同弹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歌。

1916年10月31日,一条消息让海内外震惊,甚至无法接受:黄兴去世了,死在上海福开森路的寓所,年仅42岁。医生说,是大口大口地吐血而亡。史料记载,早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黄兴已患有胃出血症。旅美期间,又曾大出血。由于操劳太多,元气已溃。后来肝部又见肿大,病情急剧恶化,“不可复救”。

黄兴留下了一份遗嘱。临终之际,他牵着革命党人李根源的手,气喘吁吁,一字一句地说:“国会应注意立法,法立而政治有依据;只问政治,则政治愈纷乱而不可收拾。”

这是他的政治交代,死亡无法摧毁他高山深海般的信念。当众多的革命党人还在单纯地追求“排满”“反清”时,黄兴已从西方资产阶级理论中借鉴民主共和的思想了。他多次写文章,多次发表演说,他指出封建主义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分野,在于是人治还是法治。这是他的英明和远见卓识。

蔡锷是在日本东京医院的病床知道这个噩耗的,他知道,民国时代再也找不到一呼百应的统帅了,再也不会有寒光闪闪的亮剑了。他想起黄兴与他策划的讨袁护国战争,那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蔡锷含泪写了祭文,又写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八天后,蔡锷因悲伤过度,溘然离世,年仅34岁。不及旬日,危难的祖国顿失二擎天柱。

黄兴死了,留给子女的,是一些账单,是一笔债务,是一句遗言:“为天下苍生哭。”原先,黄兴的父亲留给儿子的是几百亩田产,可黄兴将田产全部卖掉,将白花花的银两去筹了军火,闹了革命。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民族,家里的积蓄又算什么?现在,已是家徒四壁,只剩下用过的毛笔和指挥刀了。黄一欧将父亲的笔和刀锁进墓庐。他知道,这是父亲的最爱。让它去陪伴父亲吧,要不父亲会孤独的。上马杀贼,下马读书,是黄兴的生命过程。

(摘自《十月》2007年第3期,原题为《书生报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