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为慈禧重殓

2007-08-01 16:46:00 来源:书摘 徐广源  我有话说


慈安、慈禧太后定东陵鸟瞰

 慈禧陵寝的正式名称叫“菩陀峪定东陵”。为什么出现这么复杂的名称?清制,皇后陵的名称是根据皇帝陵名来确定的,其中第一个字与其丈夫陵名的第一个字相同,第二字根据其丈夫陵的相对方向而定。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的陵寝叫定陵,慈禧陵又在定陵的东面,所以叫“定东陵”。可是,咸丰皇帝的另一位皇后的陵寝――慈安陵也是在定陵东面,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定东陵。为了便于区别,就在二陵名前面分别冠以地名。慈安陵位于普祥峪,所以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陵位于菩陀峪,所以就叫“菩陀峪定东陵”。由于字数太多,叫起来麻烦,于是我们就简称其为慈安陵、慈禧陵。

世人瞩目的玄宫

玄宫,就是地宫,也称元宫。为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清朝康熙以后不再使用玄宫之名,而是统称地宫。

慈禧生前,锦衣玉食,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仍要继续这样的生活,因此对自己的陵寝营建格外重视。同治五年(1866年)太平天国起义刚刚平定,慈禧便开始筹划自己的陵寝。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二十日,慈安、慈禧陵寝同时破土兴工,历经6个寒暑,于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同时告竣,仅慈禧陵就耗用白银2275818两4分6厘。16年后,慈禧又以年久失修为由,对自己的陵寝进行全面重修,历时13年。

重修后的慈禧陵三殿,名贵的黄花梨木的梁架、贴金的金龙和玺彩画、雕砖扫金的内壁、刻有凤引龙追图案的玉石栏杆、贴金的蟠龙柱、透雕的凤在上龙在下的丹陛石……精美豪华,美仑美奂,不仅在明清两代皇陵中独一无二,就是在富丽堂皇的紫禁城中也不见先例。地面建筑如此,安放棺椁的地下玄宫可想而知。加上慈禧死后又随葬了大量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本来就有些神秘的地宫更显得扑朔迷离,令人瞩目。

秘密取走珍珠串

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初三日(1898年4月24日)清晨,北京朝阳门刚刚开启,一位皇宫内务府高级官员,腰佩战刀,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穿门而出,跃马扬鞭,向东飞驰而去……

这位官员要去哪里,为什么如此匆忙?原来他是慈禧身边的一个心腹,奉太后之命前往遵化,到慈禧陵地宫中去取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正珠手串。

据皇宫内务府秘档记载,这件手串由18颗正珠串成,每颗珠子不仅颗粒大、大小均匀,而且晶莹圆润,闪闪发光。手串上还配以红碧玺的佛头塔、绿玉的双喜背云、2个茄珠坠角,珊瑚宝盖、珊瑚杵和绿玉杵各1件,绿玉结20个,镶嵌小珍珠4颗。可谓料美工精,实为一件稀世珍宝。这是慈禧平时最喜爱的珍宝之一,每当闲暇,总是把玩不厌。

这件正珠手串是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闰二月十九日放入地宫金井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三十日,慈禧谕令内务府将其秘密取回。总管内务府大臣深知手串的价值,不敢掉以轻心,一方面急速通知东陵承办事务衙门,让他们做好取宝的准备,另一方面通知京城到东陵沿途各地方官府,途中做好保护。来自京师的取宝官员,经过一天的急驰,当天就赶到了东陵。第二天凌晨,在东陵陵寝官员的陪同下,来到慈禧陵,打开地宫石券木门,从金井中取出了那件正珠手串。核对无误后,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精致的锦匣中,上好锁,贴上封条、印花,再用黄绸子将锦匣包裹好。马兰镇总兵派绿营千总路允中、段瑞符,带领10名马兵一路保护。沿途的遵化、蓟州、三河、通州官府都派出官兵在路边巡逻警卫。当天傍晚,这位官员就回到了京师,将手串交给了慈禧。

慈禧为什么急于取回正珠手串?这属于宫闱秘事,谁也弄不清楚。后来传说,就在取回手串后不久,慈禧在一次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亮出了这件光华闪闪的正珠手串,使得洋夫人们大为震惊,无不佩服大清国皇太后的富有,使慈禧出尽了风头。

遗体是否受辱

不知是出于对慈禧太后的憎恨,还是为了刻意渲染,1928年孙殿英盗掘东陵后,民间便盛传慈禧被尸奸的说法。


慈禧太后朝服像

果有此事吗?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得出否定的答案。慈禧死时已经是74岁的老妪,即使活着也早已失去了女性的魅力,更何况是一具死了20年的尸体?扒坟掘墓,在任何朝代也是丧天昧良的犯法行为,会受到社会的普遍谴责。当年孙殿英匪兵进入地宫时,也是人人心虚,极端恐惧紧张的。在这种气氛和心理状态下,见到一具老妪尸体,岂能做出尸奸之举!

据一名参与盗陵的人回忆,他们刚一打开内棺时,只见仰卧其中的慈禧面目如生,好像睡觉一样。但情况瞬间就发生了变化,脸色立时变黑,整个遗体就像霜打一般,瘫蔫了下去。为了取宝方便,匪徒们将遗体抬出,扔到仰放的椁盖上,身体俯伏着,脸朝下。由于遗体严重脱水,已成了一具干尸。

更为有力的证据是,我在1984年开棺清理慈禧遗体时,亲眼见到遗体下身还穿着绣满寿字的裤子。所以慈禧遗体被尸奸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

遗体二进棺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时45分),慈禧病死于西苑(今中南海)仪鸾殿,终年74岁。遗体于当天下午被移到紫禁城内的皇极殿,十月二十三日辰正五分大殓,被殓入棺内。这是慈禧遗体的第一次进棺。

1928年7月初,孙殿英匪兵盗掘慈禧陵,毁坏了外椁,撬开了内棺,将慈禧遗体抬出,扔到了仰放的椁盖上。时隔一个多月,溥仪派人到东陵进行重殓,将慈禧遗体再次殓入棺内。这是慈禧遗体的第二次进棺。参与这次重殓的宗室成员和清朝遗臣,在他们的日记中都详细记录了重殓的经过。综其梗概,大致如下:

清逊帝溥仪派往遵化东陵进行重殓的宗室成员和遗臣共8人,其中主要成员有载泽、耆龄、宝熙、陈毅等。他们于1928年8月19日到达东陵,住在了裕大村。8月24日拆通慈禧陵地宫的盗口。午后,载泽等7人来到慈禧陵。仆从们带着两个大黄包袱,里面包着黄缎被、殓服、藏香、冥纸等物。

仆从执灯前导,从金刚墙上(即地宫砖隧道券南口的挡券石墙)被盗匪拆通的小方口爬进地宫。地宫内寒气袭人,遍地是霉烂的丝织物,散发着难闻的气味。金漆外椁已被拆散,椁盖被扔在了地宫的西北角。内棺在棺床下侧立着。仰放的椁盖上盖着一块木板,掀开一看,下面原来是慈禧的遗体。遗体俯伏在椁盖上,头朝北,脚朝南,脸朝下,左手反搭在后背上。头发散而不乱,发根处还扎着红头绳。上身裸露,下身穿着裤子。一只脚穿着白袜子,另一只脚赤着,袜子扔在了一旁。皮肉贴在了骨头上。尸身上有许多拳头大小的斑痕,似青似褐。由于地宫潮湿,通风不畅,尸体又在棺外暴露40余天,因发霉长了许多白毛。耆龄命旗妇用一块黄绸子将慈禧遗体盖上。

据说载泽等人来东陵之前,以为慈禧棺椁皆已损坏,不能再用,特地到北京东城某木厂购买棺木。传说这个木厂是坤伶李桂芬的一个亲戚开设,慈禧入殓所用棺木就是这个木厂做的。那次做了2口,规格尺寸完全一样,用了一口,剩下一口。这次到木厂一看,没想到20年了,那口剩下的棺木还在,于是就买了下来。可是到地宫一看,慈禧原来的那口内棺竟完好无损,于是决定继续使用。外椁已坏,也就不用了。

载泽命人将内棺移到棺床上,摆放端正。旗妇们将棺的内外擦拭干净,再将一件黄缎褥铺在尸体一侧,然后慢慢翻转尸体,正好仰卧在黄缎褥上。只见慈禧面色灰白,两眼深陷无珠,颧骨高隆,不异昔表。嘴唇有伤痕,显然是匪徒撬口取珠时所致。众人一齐动手,用如意板(即原来盖在尸体上的那块木板。如意板是专门用来往棺内抬尸体用的木板)将尸体抬进棺内,再盖上一件黄缎被。从地宫里拾到的慈禧生前掉的牙和剪下的指甲,用一块黄绸子包成一个小包,放在被上。载泽又将当年得到的慈禧的遗念――一件黄缎袍和一件坎肩,盖在黄缎被上。最后盖上棺盖,用漆封好棺口,涂上金漆。在此之前,他们将从地宫里捡到的15颗珍珠砸碎,投入到金井中,以示奉安之意。

众人忙了5个小时,才退出地宫,封掩地宫盗口。

慈禧地宫透视图(王其亨绘)

  棺盖打开又随即盖上

开启慈禧内棺,日期定在1983年12月6日下午下班后。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目的是不影响白天游人参观。为清理慈禧内棺,组成了一个清理小组,成员包括:所长宁玉福,副所长谢久增、于善浦,干部李景龙,保卫干部高福柱,资料室负责人徐广源,照相师杜清林,瓦工组组长赵生,木工组组长周大明和瓦工师傅赵福禄、木工师傅王江、钳工师傅杨生,还有从西安请来的造型专家阎文斗,共13人。

慈禧内棺通体朱漆,顶部四面收起,呈坡状。棺长225厘米,前高98厘米、后高91厘米,前宽128.5厘米、后宽123厘米。四璧内外均阴刻藏文佛经,填以金漆。棺盖上有9尊团佛像和凤戏牡丹图案。整个内棺基本完好。在棺与椁之间的夹缝间,发现了一堆堆被老鼠咬碎的糖果皮、水果皮和纸屑等,这些杂物整整装满了一铁簸箕。周大明、王江小心翼翼地开启棺盖。棺的两帮与棺盖之间用4个木榫连接。大家抬开棺盖立刻围拢过来,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棺内。

一件黄缎大被把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一件黄缎袍,袍上又盖一件坎肩……显而易见,这是1928年溥仪派人重殓后的原状!

宁玉福当即果断地决定:不准接触棺内之物,立即盖上棺盖,恢复原状。但在盖椁盖时,因糟朽残破比较严重,一时难以盖上,只得暂时放置一旁。大家迅速撤出地宫。几位领导连夜开会,做出两项决定:(一)将开启慈禧内棺一事迅速上报省和国家文物局;(二)暂时关闭慈禧陵地宫,保留现场,由保卫干部高福柱每天进去检查一次,做好记录。

12月8日,副所长于善浦带着材料进京,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副所长谢久增则前往石家庄,向河北省文物处汇报。

1984年1月5日,被打开的慈禧内棺

 遗体三进棺

1984年1月3日,国家文物局电话通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明天国家文物局派几位同志去东陵。

国家文物局共派5人,有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的专家,有录像师。

1984年1月5日早饭后,清理小组成员及相关人员进入慈禧陵地宫。为了避免外界干扰,关闭了陵寝门。我们每个人都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口罩、白手套,一切行动都在摄像机的镜头下进行,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开启棺盖后,看到的仍是上次开棺时的情景。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小心翼翼地依次揭取了蓝缎坎肩和黄缎袍。每次揭取前,都要拍照片,量尺寸。揭开黄缎袍后,在黄缎被的上面发现一个黄绸子小包。我左手托着小包,伸到摄像机的镜头下,用右手慢慢打开,里面是一颗牙齿、二节指甲。指甲一长一短。这个小包是1928年溥仪派大臣在重殓慈禧时所包,与他们在日记中的记载完全相符。这些慈禧生前掉的牙齿、剪下的指甲,在她入葬时盛放在什么器物里,放在什么地方,清宫档案和其他史料均无记载。而且慈禧生前可能不会只掉一颗牙,更不会只剪下二节指甲。其他的牙和指甲哪里去了呢?盗陵匪徒肯定不会拿走,只能是当成废物随手扔掉了。

取走黄缎袍后,下面是一条黄缎团龙大被,将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的中间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条形凸起。不言而喻,这个部位下面当是慈禧的遗体。我在王民的协助下,用一个长纸筒将黄缎被慢慢卷起。下面露出来的果然是一具尸体。

慈禧遗体保存得比较完整。她头朝北,脚朝南,仰身直卧。脸和遗体的上身被黄绸子包裹着。下身穿着裤子,已严重褪色,一时难以辨别原来的颜色。裤子上绣满楷体“寿”字,每个寿字长7厘米,宽6厘米。这件裤子与已从地宫里清出来的“福”字上衣,正好上“福”下“寿”,合为一身。两只脚上也裹着黄绸。揭开黄绸,只见两脚被一条紫红色绸带捆着,其中右脚穿着白绫袜子,左脚赤裸,袜子放在左裤腿上。揭开脸及上身的黄绸子,遗体的真面目才完全展现出来。她的头微向左偏,两眼深陷成洞。有些花白的头发一部分披散于胸前,一部分顺垂于右侧。右手搭放在腹部,左手自然垂于左胯外侧,腰间扎着一条丝带。胸部袒露,皮肤贴在了骨头上。虽然肌肉无存,遗体上还有许多裂口,但全身仍然皮骨相连。我用钢卷尺量遗体,全长153厘米。以此推断,慈禧生前身高当不低于160厘米。

人们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具干尸就是曾经统治中国48年,两度垂帘,连皇帝见了都害怕的慈禧“老佛爷”!慈禧本人也不会想到,在她死后刚刚20年,地宫就被盗掘,她的玉体金身会被抛出棺外,暴尸达数十天之久。她更不会想到,自己的遗体竟先后3次殓入同一口棺木中。

遗体下面铺着一件黄绸里蟒缎褥。褥子下面是一块长条木板――如意板。这是当年抬遗体用的,没有撤出。我们就是用这块如意板又将慈禧遗体抬出棺外。如意板下面铺着一层厚约10厘米的锯末状物,到底是什么,至今也不清楚。国家文物局的一名专家往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然后又将慈禧的遗体抬进了棺内,按原状安放,这是慈禧死后,其遗体第三次殓入棺内。一个人死后,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其遗体先后3次殓入同一口棺木内,恐怕古今中外也难以找到第二例。

我用原来的绸子将慈禧的脸及上身按原样包裹好,再按原样用紫绸带裹好双脚。然后将黄缎被、黄绸小包、黄缎袍、蓝缎坎肩,按原样依次放回棺内,完全恢复到开棺时所见到的状态。文物局的专家再次往棺内喷洒药液,然后盖上棺盖。这时木工已将残破的外椁维修好,随即将椁盖盖上,一切又都恢复如初。

清理工作整整进行了一天。第二天,徐景海师傅将5位专家送回北京。1月7日,我同于善浦进京,将整理成文的《关于对慈禧内棺进行科学技术处理情况的报告》交国家文物局。

  (摘自《清皇陵地宫亲探记》,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4月版,定价: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