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步行街文化

2007-08-01 11:47:00 来源:书摘 胡兆量  我有话说

欧美的好多步行街功能已经综合化、多样化、休闲化,不完全是为了买东西。另外,还很注重一些人文方面的东西。

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国家兴起了建设步行街的高潮。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步行街文化。主要有几个观点:景观文脉化、环境生态化、功能休闲化、管理现代化。

从景观来看,一位外国教授法因斯他一共划了六级:第一级叹为观止,这是最高级;第二级景致卓绝;第三级别具一格;第四级风光宜人;第五级平凡无奇;第六级无足轻重。按这六级来衡量,建设步行街要达到一级二级的水平关键在什么地方?关键就要有文化,没有文化光有现代化的建筑,绝对达不到一级二级的水平。

我们国内建设步行街有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皖南屯溪的老街,现在已经成为跟黄山相配合的旅游景点。凡是到黄山去的人都要走一走这条街,非常有文化内涵,现在很多电影、电视都在那里拍。

波恩的贝多芬头像雕塑

欧洲的步行街能够达到叹为观止级的,主要是文化内涵。教堂、市政大厅、古建筑、广场,它都跟步行街连着。德国六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不莱梅,它的一个步行街,一边连着现在的步行街,一边连着古老的步行街,中间由广场联起来。欧洲喜欢雕塑,许多城市都有代表性的雕塑。德国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城市,它的一个雕塑讲了妈妈抱着顽皮的孩子在冲水,另一个孩子呢,哭着闹着也要去冲,非常有人情味。还有波恩的贝多芬头像雕塑,特别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这是德国的一个代表性雕塑,使得这个步行街,引起人们高度的敬仰。欧洲最著名的一条步行街――德国慕尼黑步行街,长不到一公里,有两个大教堂,有教堂广场,还有老市政厅、新市政厅,还有施特劳斯的喷泉等等,连起来形成一条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街道,人走在上面,留连忘返,德国的文化很多都反映在这条街里。

中国建步行街跟欧洲建步行街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欧洲人的建筑都是敞开展现出来的,是开放性的,好远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是封闭的,是用围墙挡起来,好多建筑都在里边。城有城墙,院有院墙,花园有花园的墙,庙有庙墙,四合院还有墙,街道上所看到的都是墙。所以中国人要建好的步行街,就要把文化的内容亮出来,要破除封闭的建筑传统,因此我们建步行街难度比较大。

步行街的建设水准要好,关键就四个字,一是净,二是静,三是美,四是畅。到了西方,第一个感觉就是非常干净,地上干干净净没有脏东西,没有随地吐痰的,空气也很干净。有些房子虽然很古老,但是刷得很干净,给人非常舒畅的感觉。这一点是我们首先要向人家学习的。第二个就是安静。中国人喜欢热闹,西方人喜欢安静。中国人喜欢黄的颜色,红的颜色,都是热闹的颜色,而到了法国,黄的就是不忠诚,红的就是灾难;我们认为白的是丧服,到了法国就是喜服。跟世界接轨,也要改变我们的观念。比如吃饭,到西方的餐厅,进去呢非常安静,说话也小声,中国人吃饭就不一样了,喜欢大吵大闹喝酒猜拳,人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桌面上搞得很脏,地下也搞得很脏,这是中国人的习惯。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美化不可能种很多花,种很多树,因为它空间有限。步行街美化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跟绿地关联起来借景。比如说南京路步行街西面,跟人民广场的一块大绿地联系起来,跟黄浦江联系起来,这个步行街就美化了,有博物馆,有剧院,有市政厅。

讲美还有一个协调问题,协调和统一有机地组合。苏州的步行街叫观前街。观前街中的道观叫玄妙观,是西晋的时候建立的,到现在已经一千七百多年了,是个非常古老的道观。玄妙观的大殿是南宋时候建的,是目前苏州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苏州是文化名城,而玄妙观又是文化名城中的精华,这条步行街的街灯写的口号叫“向观前改造建设者致敬”,一路上每一个灯都这么写,古代的建筑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口号结合起来就不协调。应该写一点古文化含义深的字在上面。写这个还不如不写。哈尔滨是东方的莫斯科,它受俄罗斯的影响很深,它的建筑风格,包括它的店名希思黎、店牌子都是西方的风格,装饰也是西方的,但是在玻璃上又挂了一串大灯笼,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这些非常细小的地方,都会影响到步行街的美化。

步行街是人口流动量非常大的地方,交通网要非常好,要畅通。现在一种是绝对不让公交进去;第二种,像美国的“尼克莱步行街”,它允许少数的公交线进去,小汽车不让进去。德国有的步行街允许一两条公交线进去,主要是解决人流畅通的问题。周边一定要解决好停车的问题,交通不畅通,步行街的效果就要受影响。广西南宁的步行街建了以后,客流量减少一半,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问题没解决。因为车不让走了,人就进不去了,两头又没有停车的地方,停车要罚款。再加上里边的设施比较单调,老百姓就不到你步行街去买东西了。

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多伦多是国际上最适于人居的城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步行街放到地下去了。因为比较冷,冬天地下可以躲避冰雪。12月25日圣诞,圣诞树已经在步行街建起来了,它的圣诞活动都在下面。这个步行街地下空间有四五层楼那么高,很宽敞。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像日本东京、大阪,步行街也放到地下去,解决上面的人流堵塞问题。从建筑成本来说,地下建跟地面建,当然地下成本高,是4:1,但是建在地下不要土地费,东京的土地非常贵,结果地下建筑比地面建筑节省75%,变成1:4的关系。

步行街都是从过去的商业街转化过来的,而现在欧美的好多步行街,它的功能已经综合化、多样化、休闲化,不完全是为了买东西,到步行街是去玩,去旅游,去放松。王府井大街曾经开过一个国际商业街的会议,国外14条步行街的代表到王府井来开会。他们一方面感到王府井建得不错,同时也对王府井提出一些意见。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的总代表罗代说:“王府井步行街美中不足的是有太多的大商店,主要是商店卖东西,一到晚上九点钟,商店一关门,就没人了,冷清了。”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有许许多多餐厅,有戏院、影院,有各种文化活动,一直到半夜两点钟都有人,凌晨五点钟还有人在那儿喝咖啡、聊天、散步。纽约第五大道代表德斯提诺说:“著名商业街除了有大的商店以外,还要有文化建筑,还有博物馆。”很多人到纽约第五大道去,主要目的就是到百老汇看戏。那里主要是文化活动而不是商业活动。就是卖商品,你里面卖的跟外面卖的是一样的,没有大量的休闲活动、文化活动,就不能吸引人来旅游、来休闲、来观光。

为什么步行街的功能向休闲发展?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郊区商业网的发展。居住郊区化以后人们都住到郊区去了,郊区土地很广,大型的商场、购物中心建起来了,汽车摆一大片,建筑面积有几十万平方米。综合性的商业中心发展起来了,它的成本低,购物方便,汽车进,汽车出;而步行街汽车进来不方便,成本也高,铺面的租金也高,就竞争不过人家了。步行街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你的文化,你的文化郊区是没有的,因为你有几百年的历史,郊区就是几十年的时间发展起来的,它都是新的东西,没有古董。所以必须用你的文化来竞争胜过郊区,人们到郊区去主要是采购,到步行街来主要是感受历史,欣赏文化,休闲。

第二是由于人的消费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过渡。当前西方有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体验经济,主要是文化上的享受,感受上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西方人过生日,在农业社会时,蛋糕是妈妈亲自做,农场里有鸡蛋、有面粉和牛奶,非常低廉,做一个大蛋糕成本就1美元。到了工业经济阶段呢?就到商店里去买,蛋糕粉、奶油、蜡烛,自己用个炉子蒸蛋糕,它的成本是5美元。到了后工业社会,就打电话订购,糕点店送上门来了,写上生日快乐,根本就不用劳动了,这个蛋糕是15美元。到了今天呢?体验经济阶段,有专门的服务公司,准备好过生日的房间用来举办生日宴会,然后带着孩子朋友去,玩一个晚上,100美元。这里边绝大部分都是文化消费,农业的产值,工业的产值都是非常小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精神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步行街作为城市的代表,一定要向休闲化发展。

步行街兴起以后,大部分地区管理跟不上。一般是居民委员会或者是街道操作,它的铺面怎么出售的呢?反正一个平方米五万块钱,交得起钱就可以进来,不管干什么,看起来很公平,但实际上问题很多。有些跟这个步行街不协调的进来了,真正需要进来的呢又没有进来。不能只有钱的门槛,还要有一个绿色门槛,就是适合的优先进来。比如北京有20多家百年老店,进来能够增加文化品位,这就是很大的面貌的改善。上海南京路,麦肯锡咨询公司给它提了一条意见,说必须把全世界最有名的商家请进来,水平档次要提高,不能光卖中国货,还要卖世界的名牌,这才代表世界一流的步行街水平。

我也看到一条很著名的步行街,它搞了很多很多低水准的铺面,结果满街都是大减价,最后一天要拆迁,到处贴得横七竖八,给人很糟糕的印象。店主把包装纸往街里乱扔,不讲卫生,大大地影响这个步行街的形象。在非常有名的城市里,步行街没有旅游者。

最后讲步行街的自律问题。步行街一定要明码交易,防假堵劣,清洁卫生,消除噪音,保障安全,不能随意张贴,不能够随便贴降价的条子。在我们国家步行街是新事物,可以吸收欧洲、美国、日本的,特别是欧洲的经验。西方步行街的历史有一百多年,二百多年,甚至三四百年的时间,管理有一套办法。比如王府井步行街,它跟世界上著名的步行街的差距表现在它休闲功能的欠缺。王府井步行街虽然设立了一些椅子,但是寥寥无几,一到节假日,人们席地而坐,拥挤不堪,没有容纳人休闲的地方,也没有大的戏院,大的餐厅,更没有像西方那样,摆很多很多咖啡桌子,因为没有空间。这需要慢慢调整。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国际知名的商家进来得不多。不过,王府井步行街它的历史内涵还是有一定局限的。我认为最最理想的能够代表北京文化风味的步行街就是把大栅栏跟琉璃厂文化街打通,形成有非常古老风味的步行街,相当于安徽屯溪老街,大栅栏有同仁堂,四百年的老店很多,这是我的想法。

(摘自《建筑不是房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2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