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病由心生

2007-09-01 16:26:00 来源:书摘 □〔美〕黛比•夏比洛 著 ■ 夏 乐 译  我有话说

一般而言,身体与意识是两个独立的系统,绝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独立运作。我们的身体接受食物和水,不时地进行锻炼,我们才能自由行动,获得感官认识。类似的,我们用意识接受思想、理论和知识,用推导和思考来锻炼它

,我们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对于身体与意识的简单联系,我们尚能接受。比如,当极度紧张或者兴奋的时候偶尔会有呕吐感;又比如,在锻炼完身体后会觉得精神振奋。但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情感或者病症时,我们又对这种联系心存怀疑了。既然每种病症都有明显的生理诱因,那为什么还要突出心理因素呢?心理、情感的确对神经系统有影响,但是真的会引发生理疾病吗?格弗雷・考雷在2005年的一期《新闻周刊》中如此写道:

人们知道自己会在窘迫的时候脸庞通红,知道自己会被吓得心跳加速,也知道突如其来的坏消息会使自己如遭重击。但是,他们却不愿相信单纯的心理感受(比如孤独、沮丧)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反应。

在过去的十年中,很多实验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身体与心理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心理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身体的化学平衡,其中免疫系统尤其敏感。与此相关的一门新学科叫做“心理神经免疫学”(PNI)。心理/情感状态影响了免疫系统,而免疫系统又影响了身体的其他系统――新陈代谢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等,从而影响整个人的健康。

我的家庭医生曾在一座小城行医,据他的估计,大概有一半的生理疾病都是由情感问题引起的。情感有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会因为情绪被掩饰或者被压抑而消失不见。或许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无法或者不想将所有的情绪波动表现出来,而是将它们深藏心底,但心理的变化终归还是要在你的身体上得到反映。

不同的情感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呢?惟一的区别可能在于表现形式。H2O的存在方式可以是水、雾、雨、冰、海洋,但仍然是H2O;同样,我们的情感可以从行为、动作、言语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表达出来,但它们都属于情感。如果你的一部分情感被忽视或者被压抑,它总会寻找其他方式宣泄出来。比如,当被爱人拒绝时,你走出房间,狠狠地挥手打了一下门。你手臂上的痛是不是恰恰反映了你被拒绝之后的沮丧和懊恼呢?

在电影《曼哈顿》中,伍迪・艾伦充分演绎了这种复杂的情感。当他的女友(黛安娜・基顿饰演)跟他分手去找另一个男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基顿问他为何不生气,艾伦说:“我不生气,因为我心已郁结。”

  压力因素

精神影响身体的最明显方式就是心理压力。好比你想从一管牙膏里挤出一点牙膏刷牙,但是却忘了摘下盖子,会发生什么事情?牙膏会找个地方钻出来,要么是从底部,要么是中间的某个洞――总而言之,它会找到一个最薄弱的地方作为突破口。

现在,把那管牙膏想象成你自己。你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你的精神和心理备受煎熬。但是,你并不想通过放松来彻底解决内心的冲突,也就是说,你坚决不摘下管帽。那你内心积累的压力会怎样?当然,它必须找到一个出口,如果它不能从管口跑出来(因为你拒绝表达这种情感),那就会从别的地方突破。它会找到最薄弱的环节,可能是你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或者生物钟。强行压制这些压力,会带来疾病、意志消沉、焦虑症和药瘾;如果爆发出来,就可能会带来偏见、犯罪、暴力、侵略性。

就压力自身而言,它无所谓好坏,只是我们的处理方式会带来这样那样的区别。对有些人而言,压力可以让他们兴奋,让他们更坚定地向目标前进。而对其他人而言,压力意味着痛苦、混乱、消沉、退缩和畏惧。面临最后期限,有的人会被激发出极强的创造力,而有些人的思维则陷于凝滞。后者的身体很可能受到不利的影响。

虽然日常生活中的压力积累并不引人注意,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几乎是最深刻的。那种生死抉择所带来的压力固然会给人极大的压迫感,但绝不是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而日常小事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则随处可见:汽车无法打火,例会迟到,未缴纳的账单,与同事发生口角,孩子和老板带来的烦恼,等等――这些都会引发一种“压力效应”。在《内疚为师,爱是教导》一书中,乔安・波里森科写道:

紧绷的神经就像汽车的超负荷运转,或许这种超负荷运转会解决一些眼前的困难,但是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汽车产生某些故障。而对于人而言,这种“故障”被称做“压力(焦虑)性神经失调”。

有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也可能带来“压力效应”,因为人的身体并不能很好分辨现实与想象的区别。当我们全神贯注地警惕某件可能发生的事情时,你的身体协调系统和化学反应就会有相应的反应。比如,回想一下恐怖影片里的惊悚镜头,你背后和肩膀的肌肉,甚至胃部都会有所反应。再比如,想象自己在温暖的沙滩上惬意地晒太阳,整个人都会放松下来;想象自己在奋力奔跑,你的神经和肌肉就会不自觉地运动起来。这些情景仅仅存在于你的脑海,但它们会在你的身体上得到反映。

情感会带来深层次的压力效应,尤其当情绪被刻意压制的时候。上下班路上长时间堵车,一天连着一天的糟糕天气,应付烦人的小孩,与邻居有了口舌之争――对于这些,我们只能够选择忍耐,因为社会环境不允许我们随意发泄不满。而将这些情绪压制下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身体里相应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化合物无处宣泄。它们会消失吗?它们怎么消失?

压力过大引起的可见的生理反应包括:头疼、高血压、心脏病、呼吸困难、失眠、饮食失衡、恶心、口干、溃疡、腹泻、背痛、虚汗、皮疹和麻疹。而心理上的不适也会同时发生,比如沮丧、恼怒、情绪不稳、焦虑,等等。也有可能发生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做出正确决定、时常陷于困惑、无来由的恐惧、自怨自艾、家庭和婚姻出现危机等一系列情况。行为上的改变则有可能包括:衣装不整、坐立不安、突然流泪不止、过度放纵烟酒、恐惧症、性功能障碍,等等。以上现象都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拉里・铎西博士的一项研究成果很好地说明了心理压力与身体疾病的关系,他在《治疗术突破》中写道,在因心脏病死亡的病例中,死于周一的人是最多的――不仅仅如此,如果更精确一点,可以说在周一上午九点是心脏病死亡率最高的时刻。没有任何一种其他动物会在一周里的某一天有显著不同的死亡率。如果还有人坚持认为意识和身体不存在关联,那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当然,有一些医学上的解释可以说明在上午死亡的几率要高于下午,比如上午的心脏跳动频率更高、血压也可能更高、肾上激素的分泌不规律,等等。但是这些都无法解释为什么更多的死亡病例出现在周一,而不是其他时间。

  工作中的不如意

马萨诸塞州健康教育署在2002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的不如意是引发心脏病的首要因素。哈佛医学院的詹姆斯・E・穆勒博士则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发现除了心脏病,中风最频繁的发作时刻也是在上午八点至九点之间。保罗・鲁德莫博士对马萨诸塞州2001年突发死亡的病例进行调查后发现,上午九点左右出现的死亡病例是下午五点的两倍。

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不如意都会导致死亡!但是,工作中的不如意和生理疾病之间的联系绝对不应该低估――每年由于不堪压力而浪费的工作日不下上百万。诺曼・毕尔博士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看医生的人数上升了20%,去医院的人数上升了60%。

帕德马・奥加拉的故事可以说明不合适的工作所带来的压力是如何摧残一个人的身体的:

很多年以来,我都被背部和腿部的疼痛所困扰。医生告诉我,这种疾病非常难缠,不是那么容易好的。不过,我还是很努力地通过练瑜伽来治疗这种疼痛,后来我甚至可以在业余时间兼职教习瑜伽了,而白天仍然在职业咨询中心的管理部门工作。1990年,我的眼睛开始出现问题,有时候非常疼,视力不断下降。有三周的时间我看不到任何东西,医生告诉我这是青光眼。同时,我感觉在白天的工作上浪费了太多时间,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瑜伽教学中,而不是每天不停地跟不认识的人絮絮叨叨。做了两次眼科手术后,我有了放弃现在工作的念头,但是又不敢确信经济上会不会出现问题。重新开始工作后,我的后背疼得更加厉害了。

几个月后的一场事故让我痛下决心。当时我正在开车,突然后面有什么东西狠狠撞上了车尾,而我的脚还踩在油门上,车子一下子失去了控制。车越开越快,我觉得自己肯定要葬身于此了。于是,我开始祷告,如果这次大难不死,我就立刻辞掉工作,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的脚终于松弛下来,离开了油门,汽车重新归我控制了……

回去以后我就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从那以后我就专心于教习瑜伽,对经济状况也不那么关心了。我注意到自己的背痛再也没有发生过,眼睛也没有任何问题。我很庆幸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生活节奏的改变

工作并不是压力的惟一来源。压力会以各种方式在各种时间出现。当你的生活出现大的变动时,比如迁居、结婚、丧偶,一定程度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候我们会感到彷徨无助、惊慌失措、悲痛难已。这些不稳定的情感会影响肌肉和血管的运动,提高某些激素的分泌(比如肾上腺素),干扰消化和呼吸系统的运行,削弱免疫力,让我们更容易被疾病击倒。

在我八岁的时候,曾经在寄宿学校住过一段时间――似乎这还算不得什么恐怖的经历。刚住了没几周我就得了扁桃体炎。我只好住院几天,切除了扁桃体。然后,我在家休息了几天,只吃土豆泥和果冻等容易下咽的食物,而且味道不错!实际上,那两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我和家庭重新建立起联系,给予我安全感和归属感。几天后我回到了学校,身体完好如初。回头想想,那段时期的确有些难挨。我所得的病――淋巴结肿胀、咽喉疼痛――表明了我还没有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环境。

阿多夫・梅耶博士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让自己的病人写下生活中重大改变的时间,然后他将这些时间与那些病人的病历表进行对比。他发现,生活中的重大改变常常伴随着生理上和情感上的病症。在20世纪90年代,这项研究由托马斯・赫尔莫斯博士以及美国海军精神病专家理查德・拉赫继续进行。通过对五千多名病人的访问,他们总结出一张容易引发压力的事件列表,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数。分数越高的事件越可能在短时间内间接或直接引发生理疾病。分数最高的几个事件是:丧偶、离异、疾病、事故、迁居和失业。

这项研究清晰地表明:生理疾病往往伴随着精神创伤发生。不过,对于不同的人,同一事件所引发的结果不尽相同。比如,对某些人而言,离异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而对其他人则意味着孤独和抑郁。有些人会因为搬家欣喜若狂,而有些人则认为搬家太浪费时间,而且新家缺乏安全感。情绪上的波动并不等同于生理疾病,但是,如果添上无法发泄的恐惧和焦虑,发生生理疾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显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生活中的危机,但我们可以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而不要强制压抑它,违背它。了解自己,释放自己,这对你的身体很重要。

生活中的一些变故几乎彻底地改变了斯蒂文・赫纳西的人生,也许他自己并不了解这些改变的意义:

在生病前一年,我离开了从小生活的城市,离开了家庭、朋友、工作,还有酒精――我成年后的好朋友。我甚至与妻子离婚,在新的城市成立新的家庭。

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陌生――工作、社交圈子、情人,我自己也变了,我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我尽量用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改变,但是我也知道变化来得太快太大了,说不定自己会遭到惩罚。

最开始是疝气痛。我感到精力大不如前,经常力不从心。医生说是肠胃方面的综合症。这段时间持续了大约三个月,我吃得非常少,体重大幅下降。

这场大病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之前我总是花大量的时间关心别人,总是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现在我也开始学着照顾自己了。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不习惯这样,不习惯把好东西留给自己。之前那几年,虽然我表面上过得很快乐,但是在心底却不停地因为束缚了自己的天性而挣扎。这次生病让我有机会回头审视自己的过去,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人生。我发现自己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我更加体谅自己了。

双向交流系统

我们的心理/情感状态同样影响着内分泌系统。荷尔蒙在身体内流动,就像由化学物构成的河流一样,它们影响到身体的动作、行为、感觉和情感。内分泌体系由内分泌腺构成,而脑垂体就像指挥家一般,控制着内分泌系统的工作。“一种简单的情绪,比如恐惧,可以理解成抽象的情感,同时也可以理解成肾上腺素切实的分子运动。”狄巴克・乔布拉在《有限的身体,无限的精神》一书中写道,“没有情绪就没有荷尔蒙,没有荷尔蒙就没有情绪……所谓革命性的精神――身体医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发现:思想如何波动,化学物质的运动都会与之呼应。”

将大脑、免疫系统和神经细胞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被称作“神经肽”的荷尔蒙,它就像信使一般,把情感传到身体,再将身体的反应带回来。它们构成的双向交流系统,将情感与身体的各个部位连接起来。神经肽将我们内心的恐惧、焦虑、梦想和希望带往身体的每个角落。

神经肽将知觉与思想连接,将大脑与荷尔蒙的分泌连接,将身体器官与体内细胞的活动连接。下丘脑是大脑里的一个小腺体,在那里情感被转化为身体反应。神经肽丛在视丘和肠胃中都有发现(也许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现象感到“反胃”)。下丘脑是大脑的情感中心。它不仅仅是神经肽的受体,还控制了脑垂体、肾上腺、食欲、血糖浓度、体温、心脏机能、呼吸器官、消化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它就像一个药房,不停地分配化合物与激素以维持系统的平衡。每一个想法、每一丝感觉都通过下丘脑翻译成相应的动作。一点压力就可能触发身体一连串的反应。

免疫系统的每一个重要部分都有神经肽的参与。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大脑化学学会主席坎德斯・佩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写道:“我们对神经肽的了解越深,就越难以用传统的看法来解释意识与身体的关系,而越倾向于用一个独立的、整合的观点来表述――‘身体意识’。”

很显然,身体与意识并非两个互不相关的系统,它们相互整合,对内外环境一同产生反应。我们的所思所想都对身体的健康状态有着即时的影响,同时身体的处境对精神和情感状态也有着对等的影响。把两者分开对待,就相当于把我们从自己的身体分离。

(摘自《坏心情出卖了你的健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5月版,定价: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