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历史成为时髦……

2007-10-01 10:48:00 来源:书摘 李 辉  我有话说

谁能料到,历史转眼间走进了大众娱乐狂欢的广场。电视演讲、影视连续剧、网络、图书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真是热闹非凡。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历史已经成为时髦。或喜,或忧,均在其中。

其实,历史从来就是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演绎、借不同途径传递着。优劣与否,很难界定

,只能因时因地视个人兴趣与需求而加以判断。

自小就爱看关于历史的书。不过,少年时代与历史的接触媒介,是演义,是小说,是民间传说。在《封神演义》的众多怪诞传奇中,知道了纣王与妲己,知道了西周开国元勋们的种种特异功能。读《东周列国志》,知道了春秋战国纷乱风云中一个个斗智斗勇尔虞我诈的诸侯豪杰。知道刘邦项羽的名字,早在未读司马迁的《项羽本纪》之前,家乡在湖北随州,古属楚国,有一条小河也叫乌江,乡亲就说项羽当年就是在这里死去的。后来,才知道这是子虚乌有的传说。但传说却让童年对历史充满了想象与向往。

清晰记得小学五、六年级时,暑假到表哥家,他有一本《说唐》手抄本,我看得如醉如痴。整个暑假,都沉浸在瓦岗寨的英雄豪杰的传奇中。当时乐于做的事情,是把十八条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兴致来了,与表哥一比高低。于是,话本传奇牵着隋唐,走进了我与历史的最初接触。

中学时代是在接受“党内路线斗争”的教育中走进现代史的。或许兴趣所致,一套四卷本《毛泽东选集》,最爱看的是注释。从密密麻麻的小字里,读古代人名,读战例,读北洋军阀、共产党和国民党将军的出身以及部属渊源派系划分与命运起伏……

历史兴趣就这样一点一点形成。也许,我这一代人的历史教育,大多如此。

有了早年这样的经历,对目前众说纷纭的历史成为时髦,便可以坦然相对了。在我看来,历史教授或学者以“电视明星”的方式,如同说书艺人一般讲述由汉至清各朝历史风云和人物命运,其实大可不必为之诧异,更不必大加讨伐。从纸本读物发展到影视、网络,是传媒手段的一种延伸和变化,而历史成为时髦主题,乃是千百年来流行文化具有的共同特征。当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大众,追随时髦而对历史产生兴趣,或许也会带来阅读的深化。君不见,近年来历史书籍不正是因此而渐趋走红吗?

不过,历史成为时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无节制地渲染宫廷秘史;历史人物的政治谋略,为迎合时髦,涂抹上所谓励志的色彩;历史经典的解读,多多少少变成了一种心理疗伤的说教。好像历史以及与历史相关的一切,不过是万花筒,是自由排列组合的魔方,完全由时人随心所欲地借用。

与此同时,令人忧虑的窘状更是摆在我们面前。历史、特别是百年来的历史,正在被淡忘、被过滤、被娱乐化。真正严肃而负责任的历史梳理和回忆,难以施展身手;不少历史著作简单化雷同化,从中看不到历史的全貌和丰富细节,更难看到史学家的独立思考;各类教材千篇一律,线条与结构相同,堆砌概念的方式相同,连叙述语言的味同嚼蜡也如出一辙……如此种种,历史的丰富多彩与错综复杂,在被有意或无意的删减过滤之后,早已失去了本来的模样。

残缺而单调的历史叙述和历史教育,使人们只能获取极为有限而片面的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简单化的历史观。现实情况正是如此。不少人习惯于臧否时事慷慨激昂大发宏论,或者在网络世界以片言只语挥洒激情。但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立足的历史叙述,很可能不是坚硬的石头,而是一堆由片面、偏颇、甚至偏见构成的沙丘。我们自以为洞悉一切,其实所知甚少。历史的许多细节,彼此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早已变得陌生。某些今日发生的国内或国际事件,初看起来清晰明了,我们哪里知道,许多事情其实背后早就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纠缠其中,远不像非此即彼那么简单。

在此种情形下,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的学者,显然更需要冷静与沉稳,更需要坚持史学的严肃与庄重,同时,也有必要借历史成为时髦的契机,把历史真相、历史细节乃至历史演变的复杂性、深刻性,如实地叙述出来。

历史的研究与传播,需要更多有良知、有责任感的学者参与其中。

时髦不该是一阵风,把重要的吹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娱乐的谈资。

李辉,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百年巴金----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肖像》等。其散文集《秋白茫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