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学家》:品牌的启示

2007-10-01 10:30:00 来源:书摘 林 海  我有话说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英国《经济学家》,这本创办于1843年的杂志,是一个以新闻、见解、评论和分析见长的著名媒体。《经济学家》以其独立的和国际性的编辑视野保持了自己鲜明的品牌个性,并且在全球的媒体市场竞争中,成为当今政论和经济类期刊的领导品牌。

《经济学家》创刊号封面用的英文字体是古典歌特式,那种风格是很怀旧的、很英国的风格,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后来经过几次大的修改,形成了今天这种独特的红色风格。它的标志设计很简洁,是白色的英文The Economist字体和鲜红的底色构成的,设计思想秉承了其创始人James Wilson倡导的朴实的风格。广告和创意中,这一设计思想也表露无疑。

个人形象识别的具体细节包括个性、友情、联系、关系等。在《经济学家》这本杂志中,个人形象识别来自于和杂志密切相关的人们,比如它采访过的艺术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等,粗看起来有浓浓的书卷气,其实不尽然。因为这本杂志紧跟时代前沿,将纯粹的科学精神和应用结合的很好。比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生物科技的发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时候,它就做了大量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章。这些文章或者专题既有杂志本身对于全球生物科技发展的趋势判断,也有最著名的一些科学家的专访,让人们在尺幅之间得到对于这个领域的最新资讯和洞见。

符号识别在这本杂志上操作得特别好。这本杂志在对人视觉的影响上是很有力度的。我们都知道美国杂志《美国国家地理》的边框是黄色的,是那种很亮的黄色,以至于在很多场合,《美国国家地理》只用一个亮黄色的边框就代表它自身的品牌。另一本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也有一个有冲击力的视觉标志,那就是著名的红色边框,多少年过去了,红色边框已经成为这本杂志的醒目标志。人们只需要在很多杂志中找到这边红色边框的一本,就知道那就是自己要的《时代周刊》。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经济学家》这本英国杂志的边框也是红色,我们有没有联想到可口可乐的标准色也是那种红色?维珍的色彩也是红色,耐克也是红色。物理学家告诉我们:红色传得远,容易识别,也就是容易影响人们的心智和认知。俗话说:相由心生。如果我们将这些品牌比作人,或者就将《经济学家》这本杂志比作人,那么我们就会感觉到一个热情似火的人,也是一个高智商、眼界极其宽广的人。这个“相”就是视觉识别的种种细节,这个“人”就是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和追求。

所以,品牌的无形资产很大程度浓缩于特定的色彩、轮廓、形象等,完全是诉诸于人的直觉,毕竟,人们对于品牌的理解和感悟是受到自己左半脑和右半脑的综合影响。

产品识别的具体内容包括属性、功能、品质、使用者、原产地效应等。重点说一下功能方面的识别。我们都知道新闻报道是报纸的主要功能,深度分析和洞察是杂志的重要功能,所以《经济学家》的内在品质基本上体现于其深度分析的品质。

比如“可口可乐GDP值”就是它非常有创意的深度分析手段。当经济学家们用GDP来表示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候,《经济学家》杂志用这个地区人均可口可乐的消费量来衡量这个地区的发达程度。这个方法有点像未来学家所说的可以考虑用国民生产酷值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幸福水平或者快乐水平。

《经济学家》用可乐作为标准,原因是可乐本身并不是生活必需品,它是一种休闲饮料,是吃饱了之后才会考虑喝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口可乐的消费量是一个休闲程度的指标。当然这个分析当中应该大致忽略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由此,他们专门用电脑制作了很精美的全球可口可乐消费分布图,让人们对于不同地区的休闲程度一目了然,非常有创意。

组织识别是通过一系列因素表明这个组织的特性和它所吸引的人群。《经济学家》读者定位为富裕的、有独立见解和批判情怀的社会精英阶层。这个阶层的品位是相当高的。这本杂志是如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何将各种识别的元素整合成一个受到这个阶层追捧的高端读物呢?

这个杂志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很前沿的。“前沿”的设计、布局和行文方式等都传达了一种很奇妙的心理体验。它大约和这样一些感觉有关系:先进、挑战、勇敢、聪明、活跃等。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用来形容一本杂志就是说它像一个这样的人一样针砭时事、挑战传统和权威、敢于表达并非常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

《经济学家》的产品识别是对于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批判性的报道、深入的分析和各种制作精良的专题文章。它的组织识别是英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代言刊物。它的个体形象识别包括红色边框、每一期精心设计的封面图片(包括卡通、波普和写实等几种风格)、纸张的触感、甚至包括纸张的味道等。符号识别包括名字、书评增刊、《经济学家》信息单元的分析增刊等。

这些元素进行整合的原则很重要,因为这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呢?那就是将文章的品质作为核心,然后根据杂志的定位选择各种元素出现的风格、频次和具体方式。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始终如一地遵循着其创始人James Wilson最初的办刊思想:在文章中提出的任何争论和主张必须要经得起事实的考验。这就是其品牌的核心诉求和品牌理想。

另外,它十分注意利用识别的细节体现出这个品牌的定位。比如说它那著名的书评增刊就为杂志主体加分不少。在这个增刊里面,介绍和评论的都是文化、艺术和社会活动最前沿的动向和最新的发展。比如艺术的新流派、电影的新手法、新的社会趋势的鉴赏和品评等。给人的感觉是这个阶层的品位决定了这样的话题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识别的作用在《经济学家》这个品牌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这个杂志的识别体系在多年的时间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化,不是像现在这样固守基本的简约风格,那么我们头脑中的这个杂志就说不清是个什么样子。什么形象;再或者,如果它的识别体系没有经过精心的整合,而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逐潮流,一会儿讲究前卫,一会儿追求古典,就像中国很多杂志所做的那样,那它的品牌资产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有些东西应该变,但有些东西是不应该变的。应该变的是你的衣服,它应该随着四季的变换而不同;不应该变的是你的气质,无论你穿什么衣服,你都应该有一些主张是坚定的,都应该有一些核心的识别是连贯的和一致的,这才是真正的品牌识别之道。

到目前为止,该杂志已经分别在7个国家印刷,其发行量已超过70万册,其中有五分之四的发行是在英国本土以外,单在美国的发行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大的发行量,而且瞄准的全是社会精英,这个杂志的能量可见一斑,它已经成为可以和《时代周刊》和《财富》杂志相抗衡的全球著名杂志品牌。不能不说《经济学家》在品牌经营活动中,对于识别的打造为自己加了很高的分。

(摘自《英国品牌的启示》,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定价:5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