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业的革命

2007-10-01 10:31:00 来源:书摘 刘春生 编著  我有话说

  在本文中,没有一般小学生中规中矩的作业,也没有老师呆板的评语。在这里作业成了老师和学生心与心沟通的桥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对学生的自由、思想、情感和灵性的尊重与呵护。这种对作业的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笑脸永远灿烂的希望。

  孩子们

上课前并不是一张张白纸

也许是习惯,包括我在内,很多的老师在上课前,除了要求读熟课文、理解生词之外,并不希望孩子对课文了解得太多。不然好像就会造成课前知识准备的差距拉大,使上课陷入为难,不知道到底照顾哪头好。

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如果是零起点,教师可以真正地成为教室里最让人敬仰的智者。我们老师似乎更喜欢这样的开场教学,毕竟可以少兜圈子而直奔主题,教起课来会顺手得多。学生如果懵懵懂懂,也好点拨点拨,没什么节外生枝。我从师范里出来的时候,就是以这样的想法进入课堂的。但是,时间不长,就发现自己多么无知:就像我们自己曾经作为学生那样,学生怎么可能是一无所知地开始听课呢?教材在一开学就发下去了,有趣的课文早就看过两遍了,有的课文提到的知识几年前我就了解了。就是什么桂林山水么,没去过,但在电影里也看过啦;还有什么九色鹿,嗯,我恨死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了……我想,如今的学生,处在信息纷繁的时代,所了解的知识、事件、新闻,比我们老师又能少多少呢?小小的脑袋里,越来越变得机灵,小小的眼睛里面,隐藏了多少我们无以觉察的心机?

上课前,同学们怎么可能是一张张白纸!

老师们可以回顾一下,一节节的好课的经验证明了这点,一节节的失败的课更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看看四年级的一个同学的课前预习作业。这是她在没有老师指导下,自己学习课文:抄抄生字,组词,读课文,查字典解释,提出小问题,写写读后感,给老师提一些小建议……这些可以明白地告诉我们,在老师还没有介入之前,孩子对课文的把握已经比较有深度了。

这个同学,对课文中的一句话有了很深的感触,随笔写来,字里行间,可以想见她在书桌前静心读书的神态,也可以想象出她在信笔写来时的认真和自得。“这个故事的作者用深情的心来指挥笔,让笔在纸上写出感人肺腑的故事,让读者们身临其境,可以用心去感受。”――这样的一段赏析,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姑娘写出来的吗?我在备课时也未曾这样写过,而它的确出自我的学生之手!

或许我更要感激这个孩子,至少让我的备课添了一份崭新的参考。他们不是白纸,而是一份色彩,将和同学们、老师共同描画多彩的课堂。

“刘老师,课文我读了10遍。上课请我!”看了这句话,我真的很惭愧。我们老师们一再强调备课时首要的环节是认真研读课文,好从文本中获得教学的支撑点。但是,凭心而论,我们这

 
拈花作业本

些做老师的有几次是在课前把课文认真地朗读到10遍的?我们没有学生读得多!尤其是没有以孩子的眼光来把课文读透,如何与孩子在课堂里交流?至少面对这个孩子,我们从教案参考里得来的“感悟”和“心得”,显得是多么的苍白啊!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点评孩子们说出的新鲜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孩子不是白纸,我们更不能是白纸。

  为什么说这是作业的“革命”

很多人对“革命”这个词是陌生的,进而也是恐惧的:担心“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力量会摇撼很多人们熟悉的、曾经以为当然的、经典的东西,担心会由此带来许许多多的怨责和不愉快。这是必然的。但是,不进行变革,那些严重地背离教育目标甚至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东西,将会更加严重地妨碍或者说在摧残着教育事业中的人们和教育本身。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所谓革命,绝不可能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行动,绝不是空中楼阁,也绝不应该推翻一切,不应该是标新立异。它应当表现为建立在过去成就上的进步,表现为对科学、理想等境界的不懈追求。所以,“革命”本身是一种成长。

这种成长,不仅有着数量上的变化,更会反映在质的变化上。

称作业改革为“作业的革命”,是因为,这并不仅仅是很多人在表面上看到的,单纯是作业样式和作业内容的改进,同时它还是整个作业活动机制的实质性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方式变革。

  可爱的作业

拈花作业本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文章精彩的描绘,变成作业后,还会是动人的吗?一份心情一片景,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阅读。在上学路上随手拈来的小花,贴在作业本里,不仅快乐了自己,也开心了老师。爱美之心,人人都应该有啊。这才是生活的情趣。


语文也可以动漫

语文也可以动漫

看到右边的这张画了吗?别弄错了,这可不是美术课的作业,而是语文课的练习。课文《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春天来了,春风吹皱了河水,吹绿了小树,吹鼓了花苞……”老师让学生用画画、诗歌、乐曲等自己拿手的方式来表现这一段所描写的景象。同学们兴致高昂,表现出孩子们特有的天真:有的画水彩画,有的画成油画,有的做成贴纸画,有的带来了剪纸,有的自己创作了竖笛曲,有的录制了小提琴的乐音……

这张图画上的杏花可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用皱纸揉成小团贴上去,再点上粉色。怎么样,不一般吧?更有创意之处,还在于拟人化的手法:三棵柳树,成了三口之家,原先静立的树木,成了郊游的人儿:爸爸显然是个成功人士,妈妈热爱时尚,女儿多么天真!哈哈,语文也可以动漫!

  小肥猪爱吹牛

虽然是语文老师,也不能保证随时都能顺利地应题作诗。其实,这好办,你看,上面的小小打油诗不是也很好吗?嘿嘿,光从字面上,哪能看出里面的奥妙来呀:这首小诗四句话,却出自四位老师的口!语文老师起了个头,一下想不出合适的下句。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她凑过来看看,呵呵一笑:身强力壮,诗句不是明摆着吗――我是大力士没对手。那后面呢?两人都犯难了。外语老师刚上完课走进办公室,看见两人凑在一起寻思,也过来看。“有了,这是个抓举嘛,就写弯腰低头一声吼吧!”最后一句是谁想出来的呢?不重要了,反正,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几个老师被笑声围绕着,他们的心,已经交给了学生。“写得真好!”学生夸奖着,他哪里知道,还有三位老师等着看到他的这句话呢!


小肥猪爱吹牛

比细菌还小的东西是什么?

“比细菌还小的东西是什么?”其实这是个熟知的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我如果写“是细菌的儿子”,同学也会说:“答对了,老师你真棒!”但是,这就会没了下文,多没有意思啊!但是要回答呀,干脆,就写个孩子需要思考的东西吧。果然,这个同学写来了自己的答案,是“细菌的儿子”,还在旁边赫然写上“真笨!”同学也知道老师的答案有所指,但容不得老师不按规矩出牌。再后来……其实,答案的对错并不重要,而是这一对一答,把师生间的感情拉得很近。

  温馨的回忆

为我曾亲手做过这样的作业而满足

(修娴,现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三)

记得有一次,我写完作业后,看看时间还多,便习惯地在纸上画了一幅画,上面画的是一个青蛙,站在一片荷叶上唱歌。画完后,突发奇想,想刁难一下刘老师,便在画的旁边写道:“刘老师,请你也画一幅画,或者为这幅画写一首诗吧”。当时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本子发下来后,我打开一看,画的旁边竟然真的多了几行漂亮的行书,是一首题为《无题》的小诗。我迫不及待地一读,记得是这样写的:

一叶一蓬一荷花,

一池一声一青蛙。

一年一季一自在,

 一唱一和一歌夏。

比细菌还小的东西是什么?

五年级,我们换由朱老师当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刘老师一样,她批改预习作业也很认真,兢兢业业。

比如说吧,有一次读到了自读课本中的《赤壁之战》,原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子,我便照样子也对了一个:“有口也是喻,无口也是俞,去掉喻边口,加王便是瑜,周瑜妒忌难理喻,诸葛三气小周瑜。”(这句话是说: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华,最后只有被活活气死啦!还有,因为周瑜比诸葛亮小,所以在这里称他“小周瑜”。)后来我们班的小才女吴雨琪也对了一个,“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掉清边水,加米便是精。锦绣江山归明君,青山绿水属精兵。”(这美丽的江山虽说都是“明君”的,却是用精兵的血肉之躯打下的呀!)争强好胜的夏天同学不服,在作业本上一口气写了两个对子:1、有言也是诸,无言便是者,去掉诸边言,加草便是著。蜀汉之盛因诸葛,天下谁比其著名?2、有食也是饱,无食也是包,去掉饱边食,加草便是苞。美味点心乃汤包,百花齐放不为苞。并以对对子为内容作词一首:

[西江月]对对子

今日比试对联,不想遭遇困难。对了一联又一联,直到上课未完。

三四首诗腹中,五六篇文待言。琅琅书声传得远,远处有人笑谈。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从中锻炼了我们的语文水平,同学之间也进行了一番“较量”……

教师节,我用画笔为老师“沏”了一杯茶


教师节,我用画笔为老师“沏”了一杯茶
(悦乔,现就读于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初三)

小学三年级时,刘老师教我们语文课,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刘老师的新型的作业。一直到小学毕业,三年的时间,我只是觉得这种作业挺好玩的,并在每一次作业中完善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这样的自主作业与其说是作业,不如说是我们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它让我在平等的、充满欣喜的环境中成长,对我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到了五年级,换成朱老师教我们语文。那时候,我开始在作业本上积累文章,有时候把文章剪贴在作业本上,有时候摘抄下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并写下自己看见这些句子时的感想。

记得有一次教师节前,我在作业的最后画了一幅画:一把茶壶和一个茶杯,旁边写上一句:“作业改累了吧!来!歇会儿,喝口茶!”作业本发下来了,老师在图的边上写了两个大大的“谢谢”!还写道“你真会心疼人!”也许你会觉得这两个字太过简短,但是我从“谢谢”两字中仿佛能感受到老师的感动,也许他真的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喝一杯茶,然后会心地笑一笑。在多年后,老师也许记不得曾经有一个学生在教师节用铅笔画为老师沏了一杯茶,但是我想这会是老师收到的最温馨的礼物。

  (摘自《作业的革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4月版,定价:2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