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之道

2007-11-01 09:55:00 来源:书摘 汪荣祖  我有话说

我的好朋友钱致榕教授是一位著名物理学家,现在美国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今年小别重聚,于中正大学宁静湖畔,谈大学教育,深感其语重心长,愿与读者分享。

钱教授认为,人类突飞猛进靠知识的累积。然而知识既可造福人类,也可带来灾难。福兮?祸兮?就要看价值观的抉择。21世纪大学教育的最基本

要求是传授知识技能、判断能力、社会良知以及审美观念。大学传授最新的知识,以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大学教师就必须做知识创新的科研工作,才能传授比较复杂而又高深的知识;若要满足二三十年后所需的知识,以保证五十年不落伍,则毕业后必须不断自学,因而也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还要训练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善全民的生活素质;不过,知识在高度科技化的现代社会里,是一把双刃之剑,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与富裕和谐,也可以谋取私利,造成贫富悬殊、破坏生态。抉择之际,在乎良知。所以大学之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关怀社会的良知。

今日文理分科,壁垒森严,不但严重阻碍科研的发展,也限制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当代许多重要课题,都是跨学科的。近半个世纪来各个学科都有飞跃性的进展,知识已经产生结构性的变化,学科开始重叠,文理不可能再泾渭分明,互不相干。不论学文还是学理,如果没有审美观或社会良知,判断上就会出问题,专业知识以及因知识所得到的权力,不但不能造福人类,反而可能危害社会。

当下我们既缺乏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掌握,也缺乏社会良知和伦理的训练,所以很多科技的决定,不一定符合社会长期的利益。现代知识结构的变化要求贯通文理,才能使学术有大的进展。社会也需要文理贯通,才能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这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又如何贯通文理呢?基本上可采取核心课程的方式,强调讨论与思考的教学方法。领域并不是绝对重要,重要在贯通,需要学识与使命感兼备的资深教师,从设计发展文理贯通的课程出发。目前大学文理分科的限制,使人人具备的多方面潜能无从发挥,乃是人才的大浪费。人类知识既然有了结构性的变化,文理贯通必然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新挑战。

一个大学的社会声望,最终还是决定于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大学排名的先后,迟早也将取决于他们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文理贯通是不可避免的趋向,这将是一场公平的竞赛,不但不需要上亿的经费,而且不需要教育部批准,也不一定要院士、科研平台,只需要有学识、有使命感的资深教授,以及有能力、有求知欲的学生,再加上有眼光的行政人员。有钱的学校不一定成功,因为他们都忙于建造科研平台去了。

(摘自《书窗梦笔》,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6月版,定价:19.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