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图书馆一瞥

2007-12-01 16:59:00 来源:书摘 程亚男  我有话说

一座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历史。

传统概念中的图书馆只是一座存放书籍的房子,书籍自甲骨、金石、简帛、纸,以至数字网络的演变,改变与创新着图书馆的生存形态,未来的图书馆也许是一台PC机,或一

个数字网络!阅读是心灵的家园,为使所有的民众能诗意地栖息,全世界的图书馆都在不断地努力和创新。

给你的图书馆打电话

“哎呀,我忘记水车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了!明天是星期一,要交作业了,怎么办呢?”十一岁的六年级学生丹尼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拿起电话,拨通了图书馆的热线。五分钟后,他满意地坐下来,开始写他的报告。

晚上,丹尼把他的作业交给爸爸检查。“水车是什么样子的?”爸爸问。丹尼比划了一番。爸爸摇摇头,“有几幅插图就好了,去国会找找吧。”丹尼走进书房,在电脑前敲打一番键盘,开始调阅三千里外国会图书馆百科全书的插图。不一会,打印机便把他需要的水车插图打印出来了。

上面这个小故事并不是科学幻想。在家中自由地调用图书馆资料,早已成为现实。

早在1936年,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就开始电话咨询服务。1981年,电话咨询服务已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一项极为传统的服务项目,即使在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给你的图书馆打电话”仍然是市民与图书馆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哥伦布市立图书馆的一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内,四壁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工具书,中间分隔成若干个小电话间,工作人员正忙着接听电话,并作耐心的解答。咨询的内容五花八门,包括查电话号码、看病找医生和如何做菜等,每天平均要接听300多个电话,而且全部免费。

纽约皇后区图书馆提出来的服务口号是“有困难找图书馆”,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困难找警察”可谓是异曲同工。对于简单的问题,图书馆员会随接随答;较为复杂的问题,一般在半小时内给予答复;无法一时解答的问题会转交给专门的咨询部门来回答。有时为了圆满地解答读者提出来的问题,图书馆会复印有关资料传真给读者,如果复印的资料不超过15页,一般都不收费。

纽约的每一个分馆都向读者免费提供纽约市地铁、公交车线路图,以及政府的出版物《绿皮书》。《绿皮书》上详细登载了市政府各部门及负责人的电话、地址,居民需要帮助、解答问题时,可按上面提供的电话咨询,有意见可向他们反映。《绿皮书》提供的另一项服务是如果你去华盛顿,又想参观白宫,可以事先给当地的参议员打电话,让他的助手提前为你预留参观票。因为白宫每天都有发给各州参、众议员的参观门票。《绿皮书》里还有与市民生活有关的电话,如纽约市消费者投诉办公室的电话,旅游者、消费者若碰到商业欺诈行为,可以打这个电话求助。

为及时准确地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美国公共图书馆一般都配备有电话咨询专业人员,并建有专门的常用工具资料库,资料库除一些常用的工具书以外,还有不少剪报资料和网上资料库,而且随着电话咨询服务的深入不断扩充与更新。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211”工程――紧急呼叫服务已经启动,在美国的版图内,任何人只要有信息和参考服务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公共健康和人文信息),都可以拨叫“211”。“211”连线通过当地的信息服务中心或图书馆迅速为呼叫者提供帮助,各地的公共图书馆成了“211”工程的连锁图书馆。自1997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开通了全美第一条“211”服务热线以来,“211”已成为全美文献利用信息专用号码,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全线开放,没有节假日。

大英图书馆:地下富矿

较之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的建筑外形似乎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低低的红砖彻成的院墙,灰兰色的屋顶,黑色的、用英文LIBRARY拼成的大门,静静地横卧在高层酒店与哥特式尖顶火车站的中间。

曾经见过不少图书馆的大门,应该说,每一座图书馆的大门都是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英国国家图书馆大门的经典之处在于别具一格:门不大,以LIBRARY字母为基本元素,体现一种书与文字的特别关系,卓而不凡。透过字母不规则的空隙,早已给人一抹书的浓香。

该新馆于1981年动工兴建,1997年11月对外开放,大部分藏书都收藏在深达24米的地下书库――活生生一座地下富矿。你不用担心取书不方便,这里有遍布全馆的水平滚筒传送带和竖式升降台与各阅览室相连,读者只要轻按桌前的电脑,系统就会自动将需要的资料送到读者所在的阅览室。如此方便、简捷的检索,为千万读者对这座知识富矿的挖掘和开采提供了便利。

走进读者接待大厅,立刻就能被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典雅的馆内布局,以及造型十分新颖的玻璃塔式的国王图书馆所震撼。玻璃塔高17米,存放着英王乔治三世的6万册书、装帧十分精美的稿本和印本,显现着大英图书馆的悠久与宏富。

读者入口大厅的正对面是一张出纳台,右侧是一张长型沙发,就像一本翻开的书,左侧高高的墙上挂着莎士比亚等英国著名人物的雕塑头像。大厅有多个入口分别通向书店、展览厅和存包处。展览厅有各种展览。在一个关于书籍发展演变历史的展厅里。不仅能看到纸草书和羊皮书,了解羊皮书的制作过程,比如如何加工羊皮、如何装订等,还能看到电子版的、能自动翻页的古本“唐人金刚经”和新版《中草药图谱》等。

大英图书馆是一所面向公众开放的研究型图书馆,无需任何证件,任何人都可以办借阅证,但需说明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其他图书馆可以办到的,大英图书馆则不办理。各司其职,这就是英国人办事的原则。

我们重点参观了该馆的东亚阅览室。东亚阅览室以收藏敦煌文献为主。阅览室的左侧是普通阅览区,右侧是专题研究室,每间约5-6平方米,配有电脑与各种资料,尚未写完的文稿和各种资料随意摆放在案头。在这里,研究人员有着充分的自由,就像是在自家的书房。阅览室中间是书架,陈列着许多在国内都难以看到的敦煌文献。据说,敦煌文献现存约5万件,散落在海外的就有3万余件,而其中1.3万余件被大英图书馆收存。整整一个世纪前,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国文化间谍深入到我国沙漠腹地莫高窟,窃走大量敦煌文书经卷……往事不堪回首,或许是为了掩盖历史的罪行,亦或是全球“资源共享”大势所趋,英国人除投入大量经费保护、修复这些敦煌文献外,还为各国学者开放和服务,并第一个将敦煌文献制成缩微胶卷在世界发售,数年前还开始在因特网上发布敦煌文献图片和检索文献。中英国家图书馆共同合作开展的国际敦煌学项目――敦煌中文网站也已开通。

无书的“图书馆纪念碑”

“1933年5月10日,在这个广场的中央,纳粹学生焚烧了几百位自由作家、出版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著作”――这是镌刻在柏林倍倍尔广场中央的方石地面上的几行字。石板字的旁边镶嵌着一块1.2米见方的钢玻璃。透过有点模糊的玻璃,可以看到下边一个密封的幽洞。洞深5米,洞底是一个约50平方米的暗室,暗室的四周摆着一排排木制的空书架。书架上没有一本书,或许是那薄薄的纸张已经无力承载那段血腥的历史――一座无书的“图书馆纪念碑”。

70多年前,希特勒一上台,为巩固他及纳粹党的统治,旋即制定了“对赤色恐怖进行斗争”的方针,签署了所谓《保护德意志人民紧急条例》,扬言要“切除民主制的毒瘤”,大肆摧残人类文化,焚烧进步书刊,迫害“非德意志”作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为此,他指使其党徒在40天的时间里放了两把火。第一把火是焚烧国会大厦,第二把火是焚烧进步图书。于是,在国会大厦纵火案发生仅仅一个多月之后,柏林市又一次陷入烈火的恐怖之中。纳粹在柏林市中心的剧院广场点燃了熊熊烈火,一群兴奋和激动的德国青年学生在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煽动指挥下,手举火炬,高唱《威塞尔进行曲》、《德意志高于一切》等纳粹歌曲,把位于倍倍尔广场旁边洪堡大学收藏的两万多册图书扔进了火堆。被焚烧的图书中,包括德国和其他各国大量文、史、哲名著。如海涅、马克思、弗洛伊德、茨威格等200多位作家的作品,还有一些自然科学著作,如举世闻名的化学家弗里茨・哈柏和爱因斯坦的作品等。欧美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厄普顿・辛克莱、海伦・凯勒的作品也未能幸免。许多作家和科学家,尤其是犹太作家和科学家不堪其辱,被迫逃往国外。这天晚上,德国其他城市也发生了类似的焚书行动。

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较大的焚书。较早的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除了农书和医书以外的书统统烧毁。阿拉伯人攻陷亚历山大城时,烧掉了那里的图书馆。希特勒步恺撒之后尘,不仅烧毁了“非德国思想”的书,还烧毁了大量关于性的书。用戈培尔的话来说,这火光结束了一个旧时代,照亮了一个新时代。然而,戈培尔所企盼的新时代并未出现,希特勒这个不可一世的暴君终于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1995年,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柏林市政府在倍倍尔广场,即当年焚书的地方修建了这座纪念碑。纪念碑由以色列雕塑家设计,空荡荡的书架提醒人们:这里原有两万多册图书,但均被法西斯匪徒们烧毁了。

世界上有许多的纪念碑,大多是为了纪念一段光荣的历史,一批伟人或英雄,记录愚昧和耻辱的纪念碑却不多见。联想到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代表德意志民族和国家在波兰华沙死难者纪念碑前长跪赎罪,人们不能不佩服德国人的勇气与气度。

  图书馆里的“儿童时间”

那是一个周末,我到香港的一家公共图书馆查找资料,不知为什么,昔日十分安静的图书馆今天却异常地喧闹,一些小朋友在高声朗读,一些在大喊大叫奔跑着做游戏,一些爬在地上搭积木。没有家长管束,也没有工作人员干涉,无拘无束的孩子们犹如脱缰的野马,尽情地撒野。难道图书馆已改建成幼儿园了?

馆长笑着为我解开了疑惑。原来,这是图书馆特设的“儿童时间”。放学了,孩子们该到哪里去?踢球?上网?读书?逛公园?孩子们应该有多种选择,社会也应该多加引导。尽管中央图书馆有一个非常宽敞的儿童图书馆,但总是座无虚席,特别是那间玩具图书馆,排队等候的孩子就更多了。其他一些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接待能力也很有限。于是一些原来专为成人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每逢周六,专有一个小时为6-12岁的小孩开放。小朋友可以在这一特殊的时间段内在馆内的推广活动室里尽情地唱歌、跳舞、喊叫、玩游戏、做手工、讲故事。给孩子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唤回孩子已经失去的童真,家长也可以放松放松。“儿童时间”是香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全年性”活动,每个图书馆都会精心设计这段时间。参加的办法也很简单,孩子们只要到开办了“儿童时间”的图书馆报名就行,没有名额限制,也不收费。

关心孩子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题之一。新加坡的图书馆不仅有许多漂亮的、专供孩子阅读的图书,还有相当多的儿童卡通片、美丽的童话片。很大的视听室,孩子们与妈妈都带上耳机,静静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互不干扰。即使是母亲怀抱着的幼儿们,新加坡的图书馆也让他们享受阅读的“权利”。在Ju Rong图书馆地下一层,就有一间专门为幼儿设立的阅览室,许多看起来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婴儿被妈妈抱着或者坐在婴儿车里来到这里,图书馆还专门为幼儿提供可以啃咬和撕扯的书。一块地方还挂着“大声朗读”的牌子,妈妈可以在这里给宝宝读书。国家图书馆还鼓励2岁以下儿童的父母办理借书证,鼓励更多的家长为孩子们阅读。

台北市图书馆一到周末就被前来听故事的小朋友挤得水泄不通,连老师的讲台旁也有许多席地而坐的孩子。“林老师讲故事”已成为他们的一个服务品牌。在台湾,亲子共读、小博士信箱等系列少儿读书活动也十分普遍。亲子共读主要是立足于营造一种父母与小孩共同读书的环境,加强父母与小孩的交流与共享,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将信任、忠诚、正直、同情、自尊与健康内化为人格。小博士信箱每周公布一个题目,如:请列举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的东西(两件以上);请问仪仗队表演时使用哪些乐器?小朋友必须自己动手利用图书馆资料找答案,答对了的小朋友按累计答题数兑换奖品,即使只是图书馆员手制的一朵小红花,小朋友也把它视为至高的荣誉仔细珍藏。图书馆还为孩子们编印了不少阅读辅导资料,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没有半点成人说教的口吻,即使是阅读守则,也是用图形表示,活泼亲切。为了让小读者认识图书分类的方法,他们把分类法编成口诀,朗朗上口,好记易懂。

台湾普遍开展儿童阅读运动已有几十年的时间,目前,儿童读书会遍布台湾,成为很大的社会力量。

1999年9月21日的台湾毁灭性大地震,许多孩子失去了父母。为安抚受伤的心灵,台湾人在重建家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建一间临时的乡村图书馆少儿阅览室。记得那是在南投县的中寮乡,用四辆货柜车搭建了临时图书馆――中寮乡图书馆,约1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一层是成人阅览室,二层是少儿阅览室,不少小朋友在那里看书,那样关注,那样开心,那是一种不掺任何杂质的快乐。

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已成为世界各国图书馆服务的重点。英国的公共图书馆都会为孩子们单辟一间儿童图书室。笔者所见的一间儿童图书室尽管面积不大,但内容丰富,有供孩子们上网的电脑,有年龄稍大的孩子的阅览区,有学龄前儿童的玩具区。地毯上放着各种木制儿童玩具、几个皮垫子和几个小帐篷。矮书架上摆着图画书,还有不少有声读物和卡通录像带,孩子们可以任意拿取。

2005年,英国政府斥资2700万英镑(4860万美元),启动家庭读书计划,旨在引导儿童从小养成读书习惯。计划启动的同时向家长发放书袋,即使只有几星期大的婴儿也能获赠一袋子书。根据年龄的大小,书袋里的书也各有特点:1岁以下幼儿的帆布包内,有图书、儿歌集和一本有关与其他孩子分享故事的小册子;1岁至2岁幼童,赠送一个书包风格的背包、两本书、涂写垫、蜡笔和一份书单;3至4岁儿童,则提供“我的起步藏宝箱”,有用于放置小玩具或图书的口袋,两本阅读书、一本活动书、一块涂写垫和蜡笔,鼓励孩子书写。入选的“起步图书”包括埃里克・希尔所著《斑点狗在哪里》、埃里克・卡尔斯的《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等适于所有3岁以下儿童的读物。还有一些孩子喜爱的动画形象,比如《奇柏狗》和《大象艾玛》。

每个孩子一生都应有最好的开端。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Charles.F.Beldrn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始于孩子们。对于孩子们来说,图书馆是通向书的世界的主要通道。”让孩子多读书,书读多了,孩子也就长大了。

(摘自《流动的风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定价:3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