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旁观者的心理

2008-02-01 14:30:00 来源:书摘 〔日〕深堀元文 著 侯释 译  我有话说

在公共汽车中,经常发生小偷明目张胆地偷窃,而周围的乘客却无动于衷的现象,这就是一种群体心理――旁观者心理。

  旁观者心理

在纽约一个住宅区的街道上,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件――一个精神错乱者袭击了一位女性

并将她杀害。警方的调查结果显示,罪犯行凶时有很多人都看到了却袖手旁观。媒体以此为题,讨论了大都市的人们对于周围一切都极为冷漠的现状。

罪犯行凶的整个过程长达30多分钟,有38个人目击了这一事件,但是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没有一个人报警。

学者们指出,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不仅是因为人们头脑中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还由于处在群体中的个人普遍具有一种“旁观者心理”,即“不用我操心,自然有人会去做”的想法。

下面的实验可以验证这种心理的存在:

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人数不同的几个小组,分别给他们一个题目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突然有一个参加者急病发作,十分痛苦,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行为来进行实验。

结果显示,小组的人数越多,去报告求救的人反而越少。如果一个小组中包括发病的学生只有两个人,那么另外一个人几乎肯定会去求救。

在一个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人的救助行为与当时情况下的相关人数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周围除了自己以外没有其他人,救助者就会产生“只有自己能帮助他,一定要帮忙才对”的想法。

如果小组中有人与“发病者”相识,那么结果就会与小组只有两个人时相同,相识者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从实验的这一结论来看,如果上文所说的纽约凶杀事件发生时,周围有那位女性的熟人,那么他一定不会袖手旁观。

  在群体意识中的陷阱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某家医院发生做错手术的事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有多个医生和护士共同来做这个手术,所以才会发生事故,这是群体意识所造成的陷阱。

心理学上有一种称做“林格曼效应”(Ringelmann Effect)的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我们就可以对上面的现象做出解释。

比如说一个群体做一件事,其中的个人或许就不会很努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性的偷懒”。

研究人员认为,林格曼效应的发生是由于集团中责任感变得分散所造成的。

(摘自《图解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出版,定价: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