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对数学有很大兴趣

2008-03-01 16:10:00 来源:书摘 邱成桐 陈金次  我有话说

求学过程

陈金次教授(以下简称陈):我想首先从你的求学过程开始我们的采访,你为何决定这一生走到“数学”这个行业中来。

丘成桐教授(以下简称丘):其实我当初没想到要念数学,倒想念历史。

陈:为什么?

丘:有很多的因素。数学我当然有很大的兴趣,可

以讲对数学的兴趣大过历史。对于历史也有很大的兴趣,这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初中三年级时,我父亲去世了。我父亲是念哲学的,所以当时我念了不少哲学的东西。

不过念数学开始倒是跟父亲念哲学有关。从某方面来看,数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一种自然的推广,所以父亲鼓励我念这方面。从另一方面来讲,我父亲对历史文科方面有很大的兴趣,所以我对历史很自然地有兴趣。

这其实跟老师有很大的关系。我记得中学的时候,基本上同样的一个题目,到物理上教,跟在数学上教,学生的感受就不同。基本上一模一样的题目,在数学上很容易,在考物理的时候可能考不过。我想基本的原因是老师不懂得引导学生。很多老师不懂,不懂又吓唬学生,说这个东西很难,学生自动觉得老师说难,学生也难。“难”其实是心理上的问题,所以当时觉得老师教得不错,老师跟我们说其实不难,同时也讲一些数学历史上的事情,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真正开始对数学有兴趣是初三、高一念平面几何的时候。其次是看参考书,现在也不记得是看哪些参考书,一般中学生都不大看参考书。念平面几何时,我自己看多了,觉得基本上都懂了,自己想了题目来做,那时是自得其乐。老师懂的东西其实也不多,所以学的也有限,考试也考得很好,慢慢兴趣也愈浓、愈大,基本上就是这样。我开始看大学的东西,有的也看不大懂,有的书实在写得太糟糕了。

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看大学的书?

丘:从高二就看了点。

陈:看了哪些?微积分?

丘:微积分看了,线性代数也看了。看的时候不太懂,到了高三的时候,基本上很多都弄懂了。

陈:你是自修吗?

丘:自修。

陈:有没有人讨论?

丘:很少讨论。因为一般同学基本上不太想学数学,数学不赚钱,大家想念工程。自己看参考书有些看不懂,不过看不懂也没有什么关系,看多了以后也就慢慢看懂了。我想现在很多中学生、大学生研究学问的大毛病是有的东西看不懂就算了。有些东西其实看几次就慢慢吸收进去了。有些学生另一个大毛病是听课听不懂就不想再听了。

陈:现在的学生不肯吃苦。

丘:不吃苦是个原因,不过主要是兴趣提得不够大。其实一个做学问的人,所谓兴趣很多是要自己培养的。就是讲,有的东西还没看到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因为你还没看到。譬如来讲,你爬山,爬到山上以前,你也想不大清楚究竟这个地方是什么。所以兴趣有时候跟努力也有很大的关系,还没到达的时候兴趣不见得能提得起来,到达以后眼界才慢慢打开,这跟时间有关系。

兴趣要培养,不只是年轻时要培养,就是到我们这时候也要培养,因为学问在不停地进步。一门新的学问出现,很多人就讲这东西没意思,因为基本上是他不懂,不想去看它。假使不看的话,兴趣就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就很难提得起精神来。所以如何培养做研究的兴趣是门很大的学问,这是一种驱动力,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多少有关。

可以讲中学毕业进大学的时候,我就想要做一个好的数学家,所以一开始我就对不同的课业有很大的兴趣。我觉得要学的学问以后都会有很大的用处。其实我进大学的时候,有很多基本的课我大概都懂了,所以我就没有去听它,我去修比较难一点的课,因为我想学到一些东西。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是一个小学校,它的好处是一般学生和老师常在一起,同学跟同学之间常可以谈一些不同的问题。对学数学来说也不见得好,但做学问的气氛是有的。当时基本上都是讨论学问,政治上的问题也谈谈,谈的都是一些很健康的东西。最近这几年我觉得学校的气氛不好,大家聚在一起想做生意,想赚钱,谈的是赚钱的东西。当时我们从没有这个想法。有些人讲救国,这是另一回事,不会影响到对学问的想法。

当时几位老师介绍我到伯克利去,到伯克利以后当然眼界大得多了。这是个有名的学校,有不同的课程。我到伯克利以后念了很多不同的课。到伯克利的时候,我从早到晚都上课,有的课是不必要上的,我自己也去听,真正修的课有三门。伯克利的校园很大,上课分散在好几个地方,有时候从一个教室到另一个教室要走六七分钟,所以我中间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有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我花很多工夫去学,慢慢对整个的数学有了比较确定的观点,知道要学些什么东西。开始想:对自己来讲,什么东西比较重要一点?

到了第一个学期的中段,我就开始念一些书。看书的时候我同时思考微分几何的问题,不仅把书上的题做完了,还解决了许多自己提出的问题。当时看的书并不都是微分几何的书,不过从那里也可以引申出一些几何上的问题。我跟当时教课的老师讨论,后来合作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也成了我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那时我发表了一两篇论文,虽然别人觉得不错,我自己却不太满意,所以花了一番工夫去学其他东西。后来陈省身先生认为我的文章已经足够作为博士论文,就让我提前毕业。当时还学了不少东西,尽量去看很多不同方面的文章。

  走向微分几何

丘:第二年没修很多课,倒是想了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当时学的一些课是做几何的人不大愿意学的。当时做几何的人认为微分方程跟几何无关。可是我总觉得微分几何的工具很多是从微分方程方面来的,我没什么道理不去学,所以我去跟很出名的做微分方程的老师学,他名叫Charles Morrey。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当年不是觉得很懂,不过有些基本工具掌握了。因为这门学问也不是那么容易学的,再过了五六年以后,我才能真正用上当时学的东西。

我毕业后到普林斯顿去做研究员,在那边看得比较多的是拓扑,也受了一些影响,所以以后做拓扑方面的文章跟这有关。

过了一年,我到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去教课。当时石溪分校倒是一个有名的做微分几何的地方,很多出名的微分几何专家在那里,在那边跟他们讨论一些微分几何方面的问题。可是待了一年我就不想待了。我去了斯坦福大学,主要原因是我不想长久待在那里,受石溪分校度量几何想法的左右。我总是希望发展我自己在微分几何上的想法。

到斯坦福碰到几个人对我的影响很大,当时几个年轻人,澳洲的Leon Simon在那里做微分方程,Richard Schoen是研究生。以前跟Morrey学的那些微分方程的东西,现在重新再看就不会觉得那么深奥了。

斯坦福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孤立的地方,可是我觉得很满意。因为一方面有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讨论,另一方面我在想问题的时候不必受人家的影响。需要找人家合作什么东西的话,去伯克利也好,去别的地方也好,都不是太远。我在那里待了好几年,慢慢把自己的想法培养出来。

老实讲我当时很用功,做学问不用功不行。我早上八点多到办公室,到晚上十一点多才走。从早到晚在办公室,当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看书,有时跟学生聊聊天,有时玩玩。基本上我是从早到晚在办公室,看不同的书、不同的文章,同时教教课也有很大的帮助,有好的学生。所以从某方面来讲,在一个孤立的地方,不见得不好,但也不能太孤立,因为得和某些人交换你的看法。所以从某方面来讲,学问的成长某些是偶然,某些也是自我要求才能做到。我去斯坦福也不晓得去到那边会怎么样,不过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能够坐下来慢慢地想问题是很重要的。

当时主要是没有什么其他的杂想,全心在读书,想做学问的事情。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父亲对我的影响

陈:你提到早年想念历史。你的一篇文章里,提到你的父母亲,我看你对父亲的感情很深厚。能不能谈谈父亲对你的影响?

丘:我刚才讲初三那年我父亲去世了。以前我父亲常常教我读不同的书,中国小说、历史、文学跟哲学。我很年轻时他就教我看,有的东西不懂,不过慢慢学一点。他是一名教授,我常常看到学生来家里看他、谈学问的东西,也谈些政治上的问题,但主要是谈学问的东西。我在旁边听得不少,慢慢吸收了不少他的想法。那时候小,不大懂。慢慢以后再想回去,受到影响。

我父亲在做人方面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时我们很穷,父亲跟我们讲过,做人要讲人格,做学问也一样。这些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那时候靠薪水吃饭,家里有钱的时候,你不大觉得,到了缺钱的时候,对我们影响很大。

其实母亲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从父亲去世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受到很大的压力。以后几十年,有很多人对我们有一定的欺负,你可能想象不到。

我受到我父母亲的影响很大,所以影响到我以后做学问的时候,我不一定要跟人家走,我觉得要自己走出自己的脚步出来。生活上、做学问都一样,不能常常看别人怎么做。

陈:所以影响一个人的学问事业,有时候常常是一些跟学问无关的事情。

丘:你要清楚什么东西比较重要,要不要坚持这些东西?我父亲是农村出身的,我母亲也是。当年(清朝末年)的中学教员待在乡下教很多学生,学生中出了很多很出名的学者。其实我教的学生很多是农村出身的,他们的成就不错,可能是杂念比较少,对钱考虑不多。赚钱对国家有很大的帮助,做学问则是不同的志向。

陈:这就像有的人跑步很快,有的人擅长游泳,有的人数学很有天分,这样的人受风气左右,跑去炒股票,这是一种人才的浪费,这很可惜。时代的风气常会把一个人才流失。

丘:是这样子,我跟人谈过,很多人学问能力不错,但不愿花那个时间。我有时候问他,你学问其实不错,能力也不错,你将时间全部放在做学问之上,得出来的结果,会是很好的。同时我想从学问正途出身,比你从不正当的手法出身更有意思得多了。

陈:在这地方跟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有关系。像你说你家庭过去的历史,对你当然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假如说一个人能力很好,但是家里环境比较喜欢逢迎,从小这样,影响他做学问。

丘:其实有些人能力很好,他不需要这样。比如讲,你得的荣誉真正是靠自己的本领得到的,是不是这样你才比较高兴一点呢?

(摘自《丘成桐的数学人生》,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2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