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政府记者招待会一瞥

2008-04-01 14:23:00 来源:书摘 赵鸿燕  我有话说

政府记者招待会起源于西方,发端于美国,逐渐成熟成为一种制度,并被世界各国认可成为国际惯例。

  萌芽

美国政府记者招待会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当时,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已经开始接见记者,说明自己的主张和宣传政府的政策,并称之为“招待会”。更确切一点,政府记者招待会源于《华盛顿邮报》女记者安妮・罗耶尔对约翰・昆西・亚当斯总统的一次采访冒险。

1826年,美国社会有舆论说,合众国银行控制着全国的金融命脉,并且左右着政府的重大决策。为调查真相,安妮决定直接采访总统亚当斯,于是天天去白宫要求采访,但总统避而不见,拒绝采访。安妮经过多方打探,掌握了总统每天到白宫附近波多马克河游泳的规律,抓住机会使总统被迫接受了采访。采访的经过很有意思:当时,安妮站在岸边,请求总统接受采访。总统游得正高兴,没有答应采访要求。安妮是一个大胆而倔强的女性,遭到拒绝后她并没有离开,反而坐在总统的衣服上,发誓说,如果总统不接受采访,她决不离开。总统没有屈服,仍然不答应接受采访,两人僵持不下。那时正是秋天,波多马克河的河水凉得彻骨,总统在水里冷得实在受不了,只有上岸向安妮投降,迫不得已接受了采访。在和安妮同路返回的途中,总统开始思考,与其被迫地接受采访,不如把记者们召集起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主动地宣布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久,亚当斯开始举行记者招待会。


海伦・托马斯和前美国总统克林顿

  海伦・托马斯考问布什

2006年3月21日,在白宫新闻发布厅,美国老牌白宫记者海伦・托马斯向美国总统布什发问。

“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那么想开战?从你踏进白宫的那刻开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你说过不是因为石油,也不是因为以色列或其他,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海伦・托马斯单刀直入问道。

“……我并不想开战,想当然地认定我想开战,恰恰是错误的,海伦――”总统回应。

海伦打断了总统的话:“所有的一切――”

总统也立刻打断了她:“请让我说完――”

海伦接着说:“我们听到的所有的一切――”


总统赶紧插话:“打断一下,打断一下,没有总统想要战争……(大段的解释)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伊拉克――请让我说完――”

“他们并没有对你和我们国家干什么呀。”海伦反驳。

“对不起,请让我说完,让我说完。他们干了!(阿富汗)塔利班为基地组织提供安全避难所,基地组织就是在那儿接受训练――”

“可我说的是伊拉克――”海伦又一次不客气地打断了总统。

在美国新闻界,海伦以向总统提出尖锐问题而著称,被舆论称为“新闻界第一夫人”。据统计,自1960年担任白宫记者,海伦考问了从肯尼迪到布什等9任美国总统。从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直播中,总可以看到她率先从前排站起来,盯着总统的眼睛,提出尖锐的问题。

在总统记者招待会的现场,海伦就“美国为何要向伊拉克开战”这一核心问题穷追不舍、不断发难,并紧抓对方的回答漏洞,使布什招架不住、语无伦次,甚至离开伊拉克的核心问题跳到了阿富汗塔利班。为此,《华盛顿邮报》评说,“不用怀疑,40多年来,当这个女人走近时,总统们就会发抖。她有刀子似的舌头和利剑般的智慧。”

海伦在书中写道,“多年来,我总有机会质问这个国家最有权力的公仆――美国总统。我承认,对这个职位我抱有敬畏,可并不是对占据这一职位的那个人”,因为,“我们的职责不是去敬仰一个领导人多么德高望重,而是不时地把他们搁到聚光灯下,看看他们是否有负民众信赖。”“白宫新闻发布厅有时也会像法庭”,比如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伊朗人质危机中的卡特,“伊朗门”中的里根,还有性丑闻中的克林顿,“就像一个证人同时被来自60个不友善的检察官的质问狂轰滥炸”。

  化解尴尬和危机

曾任美国防部发言人的卡托把记者招待会比喻为“布满地雷的战区”。政府官员需要统领记者招待会全局,经常会遇到各种有挑战性的问题,因而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要尽量保持镇定平静的态度,善于用机智、幽默的话语化解尴尬。

1860年,林肯在参加总统竞选时,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林肯回答:“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我也租了个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个大书架。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又高又瘦,面孔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靠的就是你们。”提问期望获知的信息是林肯的实际财产数目。林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巧妙地避开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竞选连任时,在和竞选对手蒙代尔进行第一次电视辩论中,他明显处于劣势。反对派媒体据此大肆渲染里根年纪大了,这对他相当不利。当里根与蒙代尔进行第二次辩论时,有人问里根:“你是否觉得年事已高会影响你在下一届任期内履行总统职责?”里根回答说:“我无意在这次竞选中在年龄问题上做文章,更不会利用我的竞选对手的年轻和经验贫乏为政治目的服务。”里根直面这一挑衅性提问,使自己的年龄大成为优势而对方年纪轻转为劣势。正是这一有力的反驳使里根获得连任。

1972年5月,美苏举行最高级会谈,签订了四个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协定。27日凌晨,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情况。基辛格微笑着向记者们透露:“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约250枚。”接着,基辛格诙谐地说:“先生们、女士们,如果我被当作间谍抓起来,咱们可都知道该怪谁。”记者们顿时哄堂大笑起来。这时,一位美国记者马上问道:“那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艘潜艇正在配置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你也像他们一样,为我们透露一些吧!”基辛格微笑着耸耸肩,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的苦处是,那是国家机密,你能保守秘密么?”记者说:“能。”基辛格说:“我也能。”会场顿时响起轻松善意的笑声。

政府官员说话的技巧在于有策略、有原则、有分寸地说真话。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菲利浦・里克说,“最要紧的就是讲真话”,“可能有些事情是我不能讲的,但是我绝对不能说任何谎话,我坚持只讲事实,不要害怕说我不知道”。“无可奉告”是政府记者招待会应答的禁忌。研究发现,65%的利益相关人在听到“无可奉告”时,会认为组织已经“认罪”。

1999年4月8日,朱?基、克林顿在华盛顿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

 1999年4月,朱?基访美,当时,由于美中贸易逆差、科索沃战争、人权问题、核机密间谍风波,美国声称要在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东亚部署TMD,中美关系骤然紧张。在这种情况下,4月8日,朱?基在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共同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的开场白中开诚布公地说明此行“关键是能够直接地跟美国人民来交谈,来说明我们的观点”,并表明“不是只对你说‘是’的朋友才是好朋友,敢于对你说‘不’的朋友也许是最好的朋友”。发言结束之时,朱?基说:“今天我愿意坦率地回答诸位提出的问题,但是,我作为总理,去年3月17日才刚刚上任,对于开这样的记者招待会还是第一次,现在我的心在跳。我没有他有经验,他对付你们是很有经验的,我没有,因此,如果我说错了话的时候,请你们笔下留情。”

香港文汇报记者向朱?基提问:“在您的美国之行开始之前,包括这一路从洛杉矶到华盛顿,人们,包括我们的读者,对您都一直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中美关系现在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您为什么还决定如期访美,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您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朱?基回答说:“你是要我说老实话吗?我一点也不想来。(笑声)在我访问美国以前,前两天,我会见了两个美国的议员代表团,一个是托马斯先生,一个是罗伯特先生,他们所率领的,一共有20个参议员和众议员。我当时就对他们说,你们那里的政治气氛那么反对中国,我不敢到你们那儿去访问。那些议员先生都告诉我,哎,你还是要去,我们欢迎你去,我们喜欢你的新面孔。我说,我的好朋友尚慕杰大使告诉我,他比我要先回美国,到我将要去的地方去介绍我,来宣传中国,他准备被打得鼻青脸肿,当他在美国见我的时候,脸上可能包着绷带。我说他是个美国人还要遭到这个待遇,这个中国人去了,我这个新面孔要变成一个血迹斑斑的面孔。(笑声)这些议员先生没有给我保证。但是江泽民主席要我还是来,他是中国的第一号人物,我只能听他的。(笑声)但是我可以告诉诸位,我现在的情绪比我来的时候要好得多了,因为我在这里碰到了非常友善的面孔和非常热烈的接待。”

回答举重若轻,使沉重话题轻松化,美国公众心理上能够接受。

  (摘自《政府记者招待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定价:43.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