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关子女成长的几个问题

2008-04-01 16:48:00 来源:书摘 李玫瑾  我有话说


未成年人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真正要把孩子教育好,应当从小做起。首先给大家讲讲人的心理发展和呈现的问题。

心理发展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础的知识。人的发展大致经过这样几个阶段:1.动作发展

。这是人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2.情感发展。情感发展会伴随着语言发展,语言发展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会影响到孩子的认知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包括情感、语言、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还有一点就是观念和性格的发展。性格一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话,会影响到孩子道德发展和人格发展,当孩子的人格呈现一定特点的时候,孩子已经接近成年,也就是到了十八岁左右。

动作发展

女性在怀孕的时候,四个月就有胎动,胎动是生命独立的表现,开始有自己活动的征象。做母亲的都知道,他动的时候,你不让他动是很难的。动是孩子神经系统的发展,可以看出孩子的动作多少、好动好静以及神经系统的协调性,甚至影响到孩子的智力。这是最早的发展,更多的偏重于生理,但和以后的气质有一定关系。

情感发展

情感发展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对别人的需求满足与否的感受。我们知道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但正因为高级,在出生的初期却是相当的无能。低等动物出生时能力很强,而高等动物出生后能力却很弱。比如小鸡出生后很快能走,能独立找食吃,小蛇也是如此。比它稍微高级一些的哺乳动物如小猫、小狗出生后有一段时间睁不开眼睛,但可以蠕动身体,有一定的自主性。人虽然是最高级的动物,但出生时不如小鸡小蛇也不如小猫小狗。孩子出生后放在那里,不能抬头不能左右自己的身体,唯一的活动就是手脚乱摸乱踹,但是没有用处、无目的性的。孩子的本能是具有吸吮反射,把孩子放在那里,用手触及脸或者某个部位,他会移动嘴。孩子出生后能够左右自己的面部范围,其他范围不能动。这种状态决定了人的一个特点:人要生存下来,必须依赖另外一个人,完全的依赖,一天24小时的依赖,他所有的一切部需要别人来帮他完成,抚养人要给他喂奶、换尿布、换体位,孩子有几个最基本的需求:吃、拉、变换体位,最重要的是小孩需要变换体位。有的时候小孩吃饱后仍会闹,抱起来就好,这是因为体位需要变换。

孩子来到世界上,睁开眼睛最早看到的一切东西都会成为最早的感知觉,这个感知觉会成为一种记忆留在脑海中,并且是抹不掉的。虽然我们不记得一岁之前的事情,但你会知道某个人在你身边时你很舒服,这就和你一岁之前的记忆有关。这个抚养人是给你带来愉快感受的人,当你饿的时候,他给你吃,当你难受拉尿的时候,他给你换干净,他来了就会把你抱起来,这个人的面孔、声音、气味都会留在这个孩子的感觉里。当孩子到半岁左右,会出现认人的现象,这个人一出现,孩子特别快乐,这个人不出现,比如半年后妈妈上班由奶奶接手,当奶奶刚接手时他会哭闹,因为这个人长得和他熟悉的人不一样,味道、声音不一样,他明明饿却不吃,怎么抱都不睡。半岁左右人就出现了情感依恋,这是人最早的情绪发展,这又决定了他和别人的关系,决定人的一个基本特性是社会性,又决定了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很多家长不太注意这个东西。搞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到奶奶家,到孩子该上小学时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身的隔阂。青春期时很难管,甚至当母亲和奶奶有冲突,孩子从心理上恨他母亲,就是因为缺少早年的情感依恋。我们和很多年轻的母亲都要讲一句话,孩子出生后无论生活再难工作再忙,头一年半的时间孩子一定要自己带,这是情感投资。当你和一个成年人打交道的时候,你用什么做基础?实际上也是情感。狱管干部要管理好犯人,就要和犯人搞好感情关系,犯人才会接受要求和建议。对孩子教育的关键在于早年的付出,如果对孩子没有早年的付出,就丧失了以后对他的心理控制力。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一样的,领导对下层只是权力控制,下属服从你只是一种关系,并不是心里真正喜欢你。如果孩子心理和你没有关系,就很难接受你的管理。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孩子出生后父亲在外地当兵,偶尔回来但很少管孩子,孩子大后父亲回来,孩子和父亲话很少,甚至不亲近,对父亲没有依恋。如果孩子有行为问题,父亲要管他的时候,他的表现是什么?属于尊重他的,他还不太反感,但如果你管重一点,他马上就会和你势不两立。情感依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控制力。有些男孩很淘气,当妈妈表现出不高兴的时候,孩子会往妈妈怀里拱,意思是“你不要生气”,他会想办法讨好你。这是自己带的孩子,如果不是这样的关系就很麻烦。

情感发展和言语发展的关系。

在抚养过程中,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唠叨(有话)的,没有情感的抚养是没有话的。比如妈妈给孩子换尿布,妈妈拿热水,放好痱子粉,用热水给孩子擦干净,扑好粉,找块新的尿布换进去,这其中有一大堆的话比如“宝宝拉臭臭了”、“妈妈给你换尿布了”等等,这个过程中做妈妈的肯定唠叨。如果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一个老师看十个孩子,换尿布一定非常快,她会和每个孩子都说那么多话吗?不可能,那样一上午都干不完。一对一的抚养和一对多的抚养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找保姆看孩子,保姆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年轻的没有带过孩子,有的有孩子但看到孩子更想自己的孩子,不像母亲和奶奶对孩子的感情。我经常看到保姆把孩子放在小车里自己在和别人聊天。

唠叨不仅是对孩子,家里养个小猫,凡是你喜爱的一定是有话的,孩子在有话的抚养方式下长大,听得多就掌握快。有个同事学外语学了十年,口语还是不行,问老师如何把听说练上去,老师说“你看看美国的傻子会不会说英语”,老师的意思是你就要多听。孩子的语言就是这样,在抚养过程中说话早的孩子一定是身边亲人很多的,是个大家庭,孩子身边人不断,总有人说话聊天,这种孩子见了人不发怵,说话也会早。当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的时候,因为是一对一的抚养,关注很高,妈妈很快就发现,会告诉周围的人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父母一定会跑过来印证这个问题,孩子明白发出这个音爸爸妈妈就会高兴。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在这种抚养的背景下发生的,这种孩子会关注别人的反应,他会发现如何做对方很高兴,如果他学句广告词大家都会很高兴,他就会看着你反复说这句广告词。言语发展好,一定关注别人,社会性发展就会出现,会关注别人的表情、反应,在别人的反应中做出自己的行为。

如果一个家庭人很少,单亲,妈妈因工作关系很少和孩子说话。举个例子,妈妈是个做实验的知识分子,生完孩子没多久就要去实验室做实验,就把孩子带到实验室,放在一个地方,放点吃的喝的,这边上好闹钟,闹钟一闹就过去喂奶。孩子玩玩具,看妈妈做实验他就玩自己的,当他发音的时候,妈妈都没注意,后来妈妈把孩子领出去碰到同事让他叫叔叔,他会躲,他张不开嘴,他很少和人交流,这种孩子发育的特点是什么?他的成长环境是安静的,会让他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情。这种孩子走入学校,和前一种孩子上课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一个上课活灵活现,看老师盯着谁,另外那个孩子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学习成绩好的肯定是后者,他注意力非常稳定,不关注周围。有的家长说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学习成绩不好,就是社会性发展影响到他的认知方式。我会开玩笑,“别着急,这个孩子大了以后没准当领导”,因为他擅长关注周围的人,擅长关注周围人的反应。后一种孩子适合搞理工科,理工科的高材生都是不擅长言语,不擅长灵活地和周围人打交道的。

人的情感发展会影响到言语发展,而言语发展会影响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好的孩子属于和人打交道的、不怵人。有一次,《小崔说事》栏目中讲了三个小孩,都是十一二岁,一个是北京通州的,一个是北京密云的,一个是四川的。每个孩子表演自己的绝活,四川小孩发明了一个洗脚器,一按按钮,水就可以灌进来,再一按按钮水就停了,按个按钮就开始加热,把脚放进去,洗完之后再按个按钮水就排出去,不用动就洗完脚了。他说“我看书的时候我妈妈老让我洗脚,我觉得很烦,所以就发明了这个洗脚器”。崔永元问他这个发明难吗,他觉得不难、很简单,崔永元问他什么是困难,小孩说:“最困难的是和人打交道”,他说因为发明洗脚器很容易,和人打交道很难。这个男孩说出了一个真理:和人打交道是最难的。因为人与人的关系不像物理、数学关系那么简单,擅长社会性发展和擅长技术难度的人不一样,学技术性的理工科的人是搞技术工作的,在和别人打交道方面不如社会性发展好的人。人的心理发展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早年的抚养,能决定人的认知方式。

  性格发展

性格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北京曾经发生过四个少年绑架杀人的案件。四个孩子商量他们都不满十八周岁,作案后不能判死刑,所以决定干个大的,就商量绑架杀人。他们认准了一个有钱的同学,但那个同学的爸爸开车来把他接走了。他们不死心,后来又出来一个同学,他们就把这个同学带到工地的楼下勒死了,然后用IC卡在公用电话亭给被害同学家里打电话,让被害同学的家里汇150万元到某个账户上。判决的结果是两个无期,一个十五年,一个三年,在法庭之外四个人相视而笑,没有一个人死刑。这个画面被北京电视台记者拍下来,《北京晚报》当天就发了一个新闻“四少年躲过死刑,法庭之外相视而笑”。现在青少年怎么了?我提出要见这四个孩子,见到这四个孩子之后分别聊,这四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但都有辍学的背景。记者问的是为何能下得去手,我问的是从小家里谁带的时间最多,小时候是否上过幼儿园,小时候和谁最亲,都做些什么。

回来我们去演播厅,请了案件主审的检察官、法官,法官说这个案子是孩子们通过模仿影视片作案的,但问孩子本人,孩子说很少看这些片子。检察官说在起诉之前走访了这几个孩子的家庭,每个人的家庭都是健全的,也不是很贫困,有的家庭条件还不错,为什么这些孩子会犯罪,问家长如何把孩子教育成这样,这些孩子的妈妈哭、父亲抽烟,说为了这个孩子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但管不了,他根本不听。把我叫上去问我是如何看的,我说,这几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辍学,走上犯罪道路都和他们辍学有关。有个孩子辍学之后父亲把他送到少林寺上了一年的武校,家庭都做了努力。看似问题出现在小学到中学,实际上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在六岁之前就开始形成了。这个案件很典型地说明了性格发展和观念相关,但性格更多的是行为方式。

什么是性格?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非常对。简单地说,性格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关键词是后天形成、社会行为方式。行为有很多种类型,学习成绩好坏是智力行为,而不是社会行为,与别人没有关系。还有一种行为是脾气,比如这个人说话、走路、睡觉快,做事风风火火,这也不是社会行为,这是气质行为。当我说这个人很自私,这就是社会行为,如果没有别人在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就不存在,性格一定是和别人有关的行为,类似的像残忍、冷漠,残忍指对另外一个生命如蚂蚁、蚂蚱、小猫小狗等甚至对他人的性命。冷漠是对别人的情感没有反应、不回报。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热情、大方、善良都是性格。

性格是在诸多行为中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后天的,气质是先天的,智力也是先天的。一个人不擅长数学,别指望把他培养成数学家,他思维方式就不擅长数学。绘画好的人数学一定差,数学好的人绘画差,这都是先天的。

性格是伴随人的成长过程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性格培养往往在于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抱两三岁的孩子到别人家玩,拿吃的喝的玩的给孩子,孩子吃呀玩呀特别高兴,走的时候吃的还要再抓一把,玩得不撒手,妈妈的态度就会给孩子造成影响。如果妈妈让孩子把东西拿走,这就给孩子一种态度。有的妈妈让孩子把东西放下,孩子哭也不让孩子拿。出来之后,有的妈妈教育孩子不能拿人家的东西,人家给吃的东西要说谢谢,玩的东西不能拿走,可以自己买但不能拿别人的。妈妈给孩子一个信号,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东西是有你我之分的,给孩子灌输一个观念。前一个孩子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不给就闹,后一个孩子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要,我如果需要就让妈妈给我买,大了自己挣钱去买,不能拿别人的。这就是观念和性格的养成,往往在我们的抚养方式之中,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

对性格的培养,我有个观点是要在六岁之前对孩子说“不”。孩子从出生之后,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所有表达都是哭声,孩子哭了不是饿了就是拉了,我们会根据哭声来做判断。孩子两岁能够说简单的话,三岁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但说话不如哭方便,孩子在不高兴的时候会哭。三岁时候的哭和一岁时候的哭是不一样的,一岁时候的哭是有问题,三岁时候的哭是有意向,要根据外界控制,不然会随意闹下去。六岁之前告诉他这件事不能做,他知道了,以后就不闹了。等十二岁之后懂事了,告诉他现在不能再闹了。孩子如果离家出走,是在利用你的爱,因为在此之前你没有对他说过不。

对孩子说“不”最好选择在三至四岁之间,当你发现孩子因为一件不合理的事情而闹的时候,比如他要拿菜刀,你说危险,他开始哭,你把菜刀拿走说敢动就打他,孩子会闹,这时不要打他不要骂他也不要讲道理,你复杂的语言在他耳中就是噪音,你应当搬个椅子坐在他面前,他会很气愤、很痛苦,因为他以前哭你会把他抱起来,会给他安慰,而这时你却坐在那儿看着他。看着他哭,等他哭完给他擦擦脸,问他“你还想哭吗?如果想哭可以继续哭”。在他不哭的情况下,再和他讲道理。这样有两个优点,逼着孩子和你交流,很多孩子有问题是因为不和大人交流,告诉他哭是没有用的,要说出来才行,而当孩子以后说的时候你要真正当回事。

性格的形成是在小时候,等到孩子十二三岁懂事的时候再开始说已经晚了,九岁以后孩子就敢离家出走。

性格培养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刚才讲的那几个孩子辍学的问题,那几个孩子智力上不傻完全能学好学校的东西,问他们为什么不上学,他们的回答很简单,“上学没劲,玩有劲”,问不上学之后怎么办,他们说:“不知道,没想过”。小学六年级就辍学,那么小的年纪能想那么遥远的未来吗?我就想两个问题,这几个孩子一定从小被宠,宠的结果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六岁之前该说“不”的时候不说,到十二岁之后就控制不了了。

性格的问题很多缘于我们早年的教育,有的人咨询时说孩子上学表现不好,到部队当兵也不好,到军校被开除,到邮电局工作两年又被开除了,这个孩子已经二十一岁了,问我有什么办法,我说没有办法了。这个孩子自己没有吃过苦,不懂这个问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问题。让孩子吃苦,包括心理上、身体上的痛苦训练是好的,不要以为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就是好的,孩子小时候吃点苦,对他成年以后有帮助。不要以孩子的成绩断定自己的成功,现在很多大学生、研究生自杀,性格和心理健康都有问题。有个博士生留学回来刚结婚,突然从楼上跳下来,自杀的人中得抑郁症的非常多。北师大的一个研究生跳楼是因为申请学校允许他论文推迟答辩失败,他就自杀了。心理的耐挫能力很差,无法面对自己失败,品尝痛苦是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对孩子说“不”,因为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的,长大不是所有需求都能被满足的,现实是很多想做的事就是不能做。要让孩子在体力上忍受痛苦,很多体育活动如长跑、游泳都要经过一些不愉快的感觉,很多孩子怕水,老师把孩子往水里扔,感觉被淹没了,挣扎着扑腾着就上来了,以后孩子就不再怕水,如果不扔下去孩子永远不敢下水。长跑也一样,靠忍耐调整状态,等到征服之后你会发觉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我们小时候搞长征拉练,走得脚底起泡,饿得浑身无力,走过之后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现在孩子安全一出现问题家长就告学校,很多学校不敢搞体育训练,但很多体育训练必须在学校搞,为了孩子健康发展,不能只计算一点点得失,学校要做好安全保险等问题,但不能把责任全归在学校。学校不做,孩子没有机会吃苦,即使孩子成绩很好,很多人毕业后也不知道如何去做事,找不到工作。有一次,一个校长带着我们五个老师出国,最年轻的一个人最先上车最后下车,让领导在后面关门、开门,领导说这个年轻人到公安部一定会被开除,他头脑中没有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概念。很多家长看孩子成绩好,就只让他高考,造成孩子生活上的低能甚至无能,在工作中会体现出不懂事,不会审时度势,这是性格的缺陷。

  (摘自《寻找生命的智慧:文化名人演讲录》,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定价: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