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科普第一刊”

2008-08-01 19:02:00 来源:书摘 □程新国 编著 我有话说

《科学画报》创刊号封面

1933年8月1日,中国第一本通俗科普期刊《科学画报》在上海创刊,创始人是时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杨孝述先生。

努力向公众传播科学

1929年6月,杨孝述得到杨杏佛等人的支持,以招股合资的方式,创办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并担任总经理,经营印刷出版科学书刊和生产普通的科学仪器。8月下旬,在北平燕京大学举行的科学社第十四次年会上,拟将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作为今后“三者并行”的任务。杨孝述是积极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会后,为加强社员内部的交流与协作,杨孝述自任编辑兼发行人,创办并印行了《社友》,以后成为月刊。

当时,中国科学社虽编辑出版有《科学》杂志,但又深感不足。基于中国广大群众还处于科盲状态,要提倡中国的科学化,单是提倡高深研究,还远远不够,必须提倡科学普及化,把一般群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提高才有可能。于是,1933年2月,杨孝述恢复了停顿多年的面向公众作通俗科学演讲的活动,请秉志先生在明复图书馆主讲“生物学的发达史”。接着,经杨孝述等人的推动,同仁们向中国科学社理事会提出了“举办民众科学化运动”的议案。

这时,身为总干事的杨孝述又觉得,要把这项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还要有一本向大众介绍科学知识的通俗刊物相配合才行,便提出创办一份图文并茂的通俗科学月刊的建议。1933年6月,这份提案在理事会上得到了杨杏佛、周仁等人的大力支持,获得通过。8月1日,《科学画报》在上海创刊,为半月刊,由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发行。初由冯执中任经理编辑,不久由杨孝述兼任。

《科学画报》创刊后,为明确《科学》与《科学画报》的分工,杨孝述又向理事会提出议案,改革《科学》杂志内容,目标为“介绍精深之科学”,《科学画报》为“普及科学知识于儿童与一般民众之工具”。9月6日,议案被董事会通过。运行两年之后,为使两本杂志更易于为公众接受,1935年9月,董事会再次批准“改进《科学》杂志编制案”,《科学》杂志栏目设置为“科学论坛”、“科学思潮”、“研究提要”、“专著选登”、“科学通讯”、“书报介绍”、“科学新闻”、“科学拾零”等。至此,两本刊物的内容趋于定型。

为向妇女和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画报》编辑部于1937年2月至6月间刊印了妇女和儿童读物《家常科学》九册,分为“书室”、“家房”、“厨房”、“采煤间・洗衣处”、“浴室”、“饭堂”、“客室”、“缝衣室”、“衣服室”、“首饰箱”等十编。

编辑出版“科学丛书”,是写入“社章”的工作之一。过去,由于受条件限制,未能形成规模,影响也不大。杨孝述任总干事后,下了很大精力来做这件事。一方面发动社员写科学普及的文章,如竺可桢、茅以升所写的一系列科普作品,很多是在杨孝述邀请下写出的,不仅在《科学画报》上连载,后来还出了单行本,收入“丛书”。

中国科学社在普及科学方面,影响最大的当推《科学画报》,杨孝述任《科学画报》总编辑达16年之久,呕心沥血,是办好这本刊物的主要功臣。

《科学画报》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期刊。该刊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要中国科学化主要在于民众和儿童具有科学知识”,因为“务农的缺乏生物园艺的常识,做工的缺乏机械等方面的工业知识”,迫切需要“用科学去解决他们生活和事业的困难”;中小学生缺乏科学的读品,需要“有兴味的简单科学读品满足他们知识的饥荒,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味”,引导他们“钻研科学,成为未来我国的科学人才”。

于是,《科学画报》所确定的办刊宗旨,最主要的就是:“要把普通科学知识输送到民间(工农群众和中小学生)去。”办刊的方式,则采取“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画或照片,把世界最新的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以及谐说、游戏都介绍给他们”,从而达到“逐渐地把科学变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使他们看科学为容易接近、可以利用的资料,而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幻术”。

《科学画报》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国外科普期刊上的内容(世界最新科技知识),以编译方式写成适合读者口味的文章,并辅以知名科学家结合自己专业撰著的长篇连载。《科学画报》还开辟了科学新闻、科学实验与工艺制作、小玩意儿和化学、物理等趣味性专栏,以及具有特色的物理图解、化学图解等,来启发青少年爱好科学。

《科学画报》从创刊起,就由科学家们来负责编辑工作,除杨孝述先生任总编辑外,还有化学家曹惠群、工程学家周仁、生理学家卢于道等人担任常务编辑,而生物学家秉志、气象学家竺可桢、科学评论家任鸿隽、语言学家赵元任、物理学家裘维裕、桥梁力学专家茅以升、水利工程专家汪胡桢、动物学家伍献文、化学家柳大纲等是《科学画报》的特约撰稿人。科学家们都懂得科普的重要性,同《科学》杂志一样,他们皆以社员身份热心为它写稿。这也是这份科普杂志能够始终保持高水准、高质量的内在原因。

《科学画报》和《科学》的编辑部都设在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明复图书馆三楼,馆长是著名人类学家刘咸,有一段时间,他还兼《科学》主编。杨孝述为编好《科学画报》,不断向科学家们约稿、谈选题。例如茅以升,因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就以“钱塘江”为题,一连写了12篇科学性、时效性、可读性都很强的科普文章,在《科学画报》连载,后来收入了《科学丛书》。除编辑工作外,杨孝述还要管理印刷和发行,工作量也很大。在杨孝述和同仁的努力下,《科学画报》深受读者欢迎,发行量很快就达到2万册以上。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那时,中国科学社的办公室设在明复图书馆底楼,杨孝述就在那里办公。图书馆对面原来作为科学社办公地的两层的小楼,为接待各地来沪的社员,改成了类似接待所的接待处。因工作忙,馆里的人手又紧,杨孝述很少回家,所以经常住宿在那里,每天都工作到很晚。

多年来,《科学画报》通俗生动、图文并茂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形式多样地普及科学技术,对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水平,启发青年爱好科学、投身科学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不少学者、教授、科学家,青少年时代都曾受到它的熏陶和启发。如我国著名的量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研究员陈念贻先生,在《〈科学画报〉和我的少年时代》一文中说:“在我的童年中,最值得回忆的是我与《科学画报》的友情。……我走上毕生研究化学的道路,《科学画报》对我的启蒙作用是很大的。”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元先生也说:“《科学画报》是我一生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科学启蒙读物,更是我从事科普事业的动力。”所以,茅以升先生将《科学画报》誉为中国普及科学的“开路先锋”。

上海解放后,《科学画报》先由中国科学院接办,后交给上海科学技术协会和上海科技出版社主办,依然保持了原来的办刊方针和办刊方式,只是适时对内容作了调整,最高发行量曾达到138万册。

(摘自《海上大师:中国现代科学奠基者萍踪》,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定价:39.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