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升一贬话青蚨

2008-08-01 11:56:00 来源:书摘 赵刚 我有话说

青蚨,是一种虫儿的名字。如果把青蚨的母子之血各涂在钱币之上,那么,放下子钱而使用母钱,或放下母钱而使用子钱,钱用毕后,这子钱或者母钱就会自动飞回来。所以,“青蚨”就成了金钱的代名词。

一升一贬意若何

 

 电视里播,电台里讲,报纸上登,皆言中国进入“百年盛世”,GDP增了,人民币升了,国际购买力强了,“中国人又一次扬眉吐气了”。果真如此吗?

女儿留学澳洲五载,学杂费自然花费外币。几年下来,未见澳大利亚物价有何上涨,可需支出的人民币却日渐增加。一直纳闷,不是总在说“人民币升值”,国人出国旅游、海外留学更加划算,好处多多吗?

后来总算明白,所谓“人民币升值”,是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其他货币不算。恰巧,手边有一份资料,不妨对照:

几种外币与人民币的汇率变化

时间

币种

2005年11月9日

2006年11月9日

2007年11月9日

英镑VS人民币

100∶1410.6

100∶1497.85

100∶1563.89

加拿大元VS人民币

100∶692.48

100∶696.56

100∶800.48

澳大利亚元VS人民币

100∶593.81

100∶603.85

100∶689.99

欧元VS人民币

100∶946.41

100∶ 1003.53

100∶1089.88

不比不知道,原来人民币对这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升值,一直都在贬值。所谓“升值”只不过是美元狂贬而已。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可在国内却不断贬值。从2006年起,国内物价就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居民的消费指数和生产者的价格指数不断上涨”;“城市的房价不断上涨”;“股市的股份不断上涨”。2008年1月份粮价上涨5.7%、油价上涨37.1%、肉禽及制品上涨41.2%、猪肉上涨58.8%。

人民币,升对美国人,贬对中国人。前者让美国资本家兴高采烈,可以抢占更多的消费品市场;后者让中国老百姓愁眉苦脸,居家过日子更得精打细算。人民币为何升?为何贬?这就不能不聊聊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

中国已有超过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居世界外汇储备前列。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等于国家拥有的财富,也不属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不是政府或百姓的盈利。按照规定,任何国外货币都不能在中国内地流通,单位和个人不准自由买卖和兑换外币。甭管旅游探亲,或是投资经商,只要拿着美元或其他国际通用货币进入中国境内,政府都要强制将你手中的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这无可厚非。

过去,许多国家发行货币是根据各自的黄金储备数量,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金本位”。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采取“国本位”发行货币。而中国的汇率政策过去一直是盯死美元,这样一来,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元就成了事实上的黄金,当拿着美元或外币进入中国时,中国政府会按照统一规定的牌价兑换给人民币。然后,国家将收到的外币,存到国外。由此可知,中国的外汇储备越多,中国发行的人民币也就越多,国内流通领域中的钱就越多,通货膨胀的压力随之越大。中国的外汇储备不过是人民币的保证金,政府只是管理者而已。

照此逻辑,中国每年的外汇储备增长如此之快,在国内就要相应配套增发大量人民币,如此说来,通货膨胀早应该爆发,为什么此时问题才凸显?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用了一个世界上其他政府都未曾使用的聪明方法:采取票证冲销。按常规,中国政府只要收到美元或外币,就要配套发行人民币,问题是,人民币发行数量的增多,并不意味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同步增长。钱多了,东西少了,人民币就要贬值。为平衡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在收到美元或外币之后,仅仅发行一部分人民币,另一部分采取发行票证借据的方式给国内各商业银行。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的人民币现钞流到市场,从而避免通货膨胀较快增长。

政府这样做确实起到了抑制人民币增发过快的作用,不过,并非尽善尽美。好比一则笑话所讲:一位妙龄少女与一位老妪同坐一列火车。不巧,少女腹中不适,忍不住放了一个屁。少女自知不雅,满脸羞涩。不一会儿,少女又开始难受,为避免再次尴尬,她假装漫不经心地用指甲划着车窗的玻璃,用来掩盖下面发出的响声。此时,老妪满脸诚恳地对少女说:小姐,声音是解决了,可气味呢?

采取票证冲销的方式,只是解决了“声音”,但留下了“气味”,通货膨胀增长过快的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在中国的银行内部,产生了大量的人民币债务,而外汇储备量越大,政府负担的债务也就越多。

中国经济每年保持高速增长,一靠外来资金,二靠政府投资,三靠出口。这三项中,有两项直接与外汇管理有关。所以,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06年新华社发布了一幅图表,该表显示:中国GDP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以年均20%的速度攀升,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则从1989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12%,2006年更是降至10.9%。据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收入一般都占GDP的50%~60%。远的不说,自1999年至2006年,俄罗斯GDP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工资和人均收支增加了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增长超过了200%,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两倍。

而2006年我国工资占GDP的比例不足当年GDP的11%。工资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国内需求不足,成为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一升一贬利如何

从欧美国家立场看,人民币与美元汇率长期维持在1∶8.30元左右,尽管让这些国家的消费者享受到来自中国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可却让这些国家对华出口以及本国国内某些产业尝到苦头。中国商品四处出击,引得这些国家联手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诉讼,形成对中国出口商品全球性的围追堵截。

一方面,美国和欧盟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美国利用美元贬值,吸纳全球产业资本,美国可以改善和提升本国经济实力。而人民币升值、加息,将会刺激国际游资跑到中国投机牟利。吸引海外投机资本,中国只能加速通货膨胀和金融领域的泡沫化。

对人民币升值,中国的不少学者、专家以及出口行业是反对的。首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意味着美国消费者需要用更高的价格购买来自中国的商品。中国出口商品多为低端日用消费品,一向以价廉取胜,价格上涨,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必然下降。其次,人民币升值加速的趋势,也造成使用美元结算的出口企业汇兑风险增加。出口结算,不像农贸市场买土豆,一手钱,一手货。从客户询价、接到订单、签署合同、寻求货源、加工生产、装船运输,到最后货款到账,是一个销售链,存在一定周期。如果周期结束后,美元国对人民币贬值,那么,以美元结算的出口企业的利润就会大受影响。而由于人民币汇率多年稳定,造成国内出口企业缺乏汇兑风险意识,缺少减少汇兑损失的经验和手段。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靠内需,主要是依赖出口,因为内需起不来。在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如此差距,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内需不振是这几年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当前必须首先启动消费。话好说,可事难办。

说老百姓不喜欢消费,那是睁着眼说瞎话。不是不愿意花钱,实在是不敢花钱。这段时间,物价上涨已经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心病。房价上涨,最不济,不买;衣服贵了,穿旧的;日用品贵了,找便宜的。但是食品涨价,老百姓可就一点辄也没有了!中国贫富差距过大,对食物等基本消费品的价格上涨这事,或许占总人口比例不到10%的高收入家庭根本不在意。可问题是,中国人还有将近一半人生活在日均消费2美元这条线之下。物价上涨过快,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因为他们不得不把有限的钱更多地用于食品消费而不是其他的消费。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穷人的日子更加难过,不是相对贫穷,而是绝对贫穷。世界银行的研究证明,中国的贫穷人口已经不再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区,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各个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都有。因此,发生在上海、重庆等城市因抢购半价或8折食用油而导致群众恶性踩踏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一般来说,穷人所从事的行业通常是价格上涨最晚、持续时间最短、幅度最小的,而富人、掌握权力者所在行业的价格上涨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幅度也最大。通货膨胀必然会使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一升一贬欲何往

按照政府规定,2007年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应超过7%,这个界限早已突破。2008年1月初,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已至1∶7.16,比起人民币升值经前的1∶8.3的汇率,人民币总共升值了11%。摩根斯坦利公司甚至判断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升值17%,远远超出了当时很多主张人民币升值的专家、学者的预期。

于是,一些学者开始渲染:强势人民币的时代已经来临。问题是:人民币会一直升值吗?果真如此,那么,人民币升值的顶点又将在哪里?

就在美国学者鼓噪人民币升值的时候,曾有人撰文要求人民币应该升值50%。也就是说,1美元兑换4.1元人民币。可能吗?不妨算一笔账:

2006年全年出口总额9691亿美元。假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50%,即减少4845.5亿美元。中国的出口企业,特别是以美国为出口目的地的企业,大部分都不会再玩了。这些企业不仅丢了市场,而且也将亏损严重,甚至连本钱也许都收不回来。目前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升值50%后,也就剩下7000亿。中国人民十年的经济增长和贸易的血汗钱,全都捐献给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了。

中国的出口创汇,更多的是靠我们的低工资、低成本的劳动力换来的,甚至是在牺牲自己健康的情况下换来的。大量的农民工没有任何保障,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没有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劳动保护,一句话,用透支的社会保障换来了出口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包括出口贸易),是在透支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民健康受损这三大成本换来的。这不仅使中华文明陷入了空前的物质基础危机,加大了华夏神州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以及健康和医疗成本,而且还使贫富差距加剧、中央与地方关系畸形、腐败蔓延滋长、社会诚信降低,统统这一切,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诸多因素。

对于人民币升值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承受能力问题。如果人民币升值造成出口行业全面亏损,这对采取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中国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从道理上说,“毕其功于一役”是解决人民币汇率的最快的办法。一次性升值到位,不给海外热钱赚钱机会。但这势必要把中国出口企业抛到火山口上,大量出口企业出口受阻,海外市场也会因中国商品价格缺乏竞争力,被其他国家瓜分侵占。一旦如此,便会造成出口企业倒闭,而合资或外资企业也会纷纷撤出中国,将企业转移到像越南、墨西哥、巴西、印度甚至非洲这样的劳动资源更便宜、有利可图的国家和地区去,中国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的局面。中国经济不要说停滞十年,就是停滞三年五载,其结果也不堪设想。没有经济增长,每年将无法解决1千万人的就业,假设20%的外资企业移出中国,每年至少会增加6千万的失业人员。真要有数千万的无业人口成为城市游民,政府又能拿出多少钱来救济?

可慢慢地升值也非万全之策。地球人都知道,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慢慢升值,金融投机的热钱肯定会滚滚而来。就算中国经济增长得再快,恐怕也赶不上热钱流进来的速度快。GDP每年增加10%,热钱没准儿一个月就能增加10%。央行发行再多的银行票据也无法减缓人民币的增加。实物的增加赶不上货币的增加,再傻的人也明白,通货膨胀了!

投机的目的就是赚钱。中国股市盘子小,制度不健全,房地产黑幕重重,所以,浑水摸鱼,趁火打劫,是最好的机会。大量热钱进入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必然带动这两个行业上涨。面对股市和房地产上涨,地方政府既有税收,又有政绩,何乐而不为呢?结果当然是鼓励、支持。

眼瞧着人民币不断贬值,钱放在银行里,利息都不够涨价的,老百姓只有靠股市和房地产来平衡,最起码可以让手里的钱少损失一点。可老百姓的钱从何而来?只能用自己在银行的储蓄,或者把房产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可这样一来,银行又着急了。银行本来头寸紧张,八个锅,七个盖,全靠资金不停流转,才能盖住。老百姓把银行的储蓄拿出来,投资到股市和房地产,银行周转不了,无奈之下,只有收紧银根,减少对企业的贷款,而企业没有了生产资金,势必减少生产,而生产又不如炒股赚钱快,便刺激企业把钱拿到股市上去炒作。企业不生产或减少生产,物资更少了,通货膨胀更会加剧,于是新一轮的恶性循环便产生了。

尽管政府告诫,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可老百姓明白,股市就是赌市。百姓心里也有个小九九,2008年要开奥运会,政府总不能在奥运会之前让股市崩盘吧?穷了半辈子,好不容易赶上了这次奥运会,不赌一把,绝不甘心。中国的股民,尤其是散户,算不上是投资者,都是以百分之百的投机心态入市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盲目性与脆弱心态,一旦牛市,就不断一切地入市,而一旦熊市,则逃之夭夭。这种心态与行为,必然会让中国股市反复出现黑色星期×。

因此,人民币到底如何升值,既是考验中国政府大智慧的难题,也是社会上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焦点。

哈耶克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初就曾断言:不少权威主义政府也是蛮能干的,它们的成就并不逊色于当世;但当他们回望自己为人民建设的设定目标时,看到的将是一些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些陷入了贫困。因此,盲目追求GDP的增加,表面上的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社会财富增加,也不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GDP数字意义上的增加,让我们忽视了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使我们误以为全体人民能从GDP的增加中获益,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摘自《经济学家茶座》2008.1,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定价:14.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