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学教育的缺失

2008-09-01 17:05:00 来源:书摘 张乃光 王秋云 我有话说

现在中学生到底怎么了?

自杀的,抢劫的,打架的,离家出走的,沉迷网络彻夜不归的,甚至不堪父母的逼迫残杀亲娘的,真是不一而足,更有甚者初中还没有毕业,班里就出现一批

恋爱群,他们却给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时髦”。出于义务和责任,我必须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去关心他们,去研究他们,去帮助他们,从2005年开始,我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先后发放调查问卷1025份,收回有效问卷1012份,找了68位学生进行了座谈,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上述现象是由于目前教育的缺失,导致中学生形成扭曲的“生活观”所造成的。

生命教育的缺失

前几天,我刚从网上看到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位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家庭境遇又不好,父母离异,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后,于是从宿舍楼上跳下自杀身亡;2003年正月初一,海口市一名年仅15岁的中学生陈某因为打游戏遭家人批评,于是在卫生间自杀身亡;江苏省宜兴铜峰中学初二(1)班一个15岁的女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在学校期中考试期间服毒身亡……我们的孩子何以自轻自贱?生命之花为何还来不及绽放便凋谢?众所周知,像马家爵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才生,最终不是也以残酷的手段结束了别人的生命,自己也难逃法网吗?一个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人,又如何能顾及别人的生命?这明显是学校或者家庭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造成的,试想,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生升学便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家长关注,学校重视,学校大搞升学率,有谁还专门拿出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近年来,各学校虽然在大张旗鼓地实施素质教育,开足、开全课程,实施新课程教学改革,但是我们来想一想,教师的教学方式又改变了多少?教师给予学生的还是强制性学习,让学生以生命的代价换取那点“可喜”的成绩。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生活,成为一句空话,生命教育在大多数学校里其实是一片空白。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做法,给孩子一份关爱,一点尊严,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是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迫切要做的事情。只有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注重方法,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人生观教育的缺失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只有在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下,生命过程中的每一天才会充实、有意义。“五四”时期之所以涌现出一大批爱国青年和仁人志士,这应该是与他们当时接受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所分不开的。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写出了自己人生的远大理想;保尔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关于“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的那段名言,至今仍烙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

如今的校园是怎样的情形呢?一些“好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正确人生观的指导,他们学习的目的只在于能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将来找一份挣钱多的工作,买车、买房。那些“差学生”,则是一副混日子的样子,不知道自己干嘛到学校,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父母而已。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过,人为什么活着,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应该怎样有益于社会。有一次,我在与学生聊天时,竟然听到有同学说,女生当“坐台小姐”没什么不好,也是靠她的劳动为生……此种言论真令我吃惊。我只好幽默地说了一句,“你的人生目标,也许定得有点太低了吧!”,事后,我想这可能是个别学生的一句玩笑话,但从中也会折射出目前学生的人生观,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好逸恶劳,不愿意付出努力。由此我联想起曾在大街边的商店里播放的声嘶力竭的歌曲中的一句“我要嫁个有钱人……”悲哀不禁袭上心头。不良的社会风气、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这对学生真是遗害无穷啊!

在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尽管后来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难.但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就像一盏明亮的灯始终激励着他们去努力奋斗,即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也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毫不动摇。试想,现在有哪所学校对学生提出并进行过人生观教育,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找学生谈话无非都是谈些你的成绩上升,以后继续努力,或者是你的成绩下降了是什么原因,以后努力呀,还有的教师干脆对学生惩罚一顿,至于鼓励引导学生说说以后准备干什么,或者你的理想是什么,几乎无人谈过。我们的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对学习目的不明确,所以,学生发展成现在的样子也就不足为奇。面对现实,教育主管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让每个校园都能多一些切中学生实际的心灵引导和活动,少一些形式主义的空洞说教,让每个校园都能涌现出一大批像“五四”爱国青年那样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学子,将来能报效我们的祖国。

青春期教育的缺失

中学生早恋问题成了困扰校园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成熟,使他们从两小无猜的状态向朦胧地意识到男女有别的状态过渡,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使他们有意无意地把目光投向异性,并产生了与之交往的愿望,要求获得亲密、信赖、愉悦的内心体验,这个时候他们对异性的感觉是非常微妙的。控制得好,便只是“来往过密”;控制不好,不由自主地坠入“爱河”,产生了早恋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过早地偷尝禁果,终生身心受害。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发现,目前,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呈现严重的上升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学生早恋比率增多,向低龄化延伸。原来早恋现象主要发生在高中阶段,初中阶段也存在,但很少。最近,我对几所初中学校的男、女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收回的有效问卷看,关于早恋问题,九年级占调查总体的38%,其中想涉足者有58%(单相思占15%)。二是,相对公开化。以往的中学生早恋,可以说是极其含蓄,也极其隐蔽。但如今,有的中学生谈恋爱除了对父母、老师等一些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人有所顾忌外,对其他像一般同学、一般熟人等并不怎么避嫌,对于非熟人更不用说了。在校园角落、马路边经常会看到恋爱的中学生结伴而行,拥抱、接吻,无拘无束。一位老者看见这种现象,连连摇头感叹“现在的孩子变了!”,三是,恋爱“时髦”化。谈恋爱本是成年人的行为,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一种潮流,是跟上形势的一种标志,有的男、女中学生以自己能谈上恋爱为自豪。相反的,没有异性朋友的学生却感到不正常,觉得自己不如人家,有一种羡慕感。我找学生座谈问起一个女生为什么谈恋爱时,这个女生毫不避讳地说:“我看见别的同学都谈恋爱,成双成对的,非常羡慕,自己长得也不比他们差,为什么就没有一个男生看上我?后来有一个男生向我求爱,我就接受了,感觉非常刺激,有一种成功感。”

“早恋”现象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需要由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

据专家分析,青少年早恋低龄化存在着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孩子们的生理发育期都提前了许多,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心发生着大幅度的变化,他们对于这些变化比较紧张,又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以解决诸多心理矛盾,这个时候他们非常需要指导。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和家长却处于淡化和避讳状态。在初中的生理教育课上,老师对青春期两性心理变化的解说往往只是三言两语、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学生们听得一头雾水。于是,中学生对于两性内容“这么”、“那么”地想着,越想就越觉神秘,越神秘就越有吸引力,最后弄不懂,只能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探讨、获取有关两性知识,因而极容易受到毒害。

因此,在初中阶段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指导他们遵循“自然”和“适度”两个关于异性正常交往的原则,把握好异性间交往的“度”,提倡集体和公开的异性交往,淡化“一对一”和隐蔽性的异性交往,预防情感列车脱轨;同时,广泛实施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缓解或消除其在异性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帮助他们预防不正常异性情爱的产生,纠正逐渐偏离或已经偏离情感轨道的不良关系,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防腐教育的缺失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切繁荣和开放,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影视、网络以及其他媒体夹杂着大量的情爱甚至色情内容,报纸、杂志以及其他一些不健康的书籍等,无不侵蚀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孩子们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甚至是“言”传“身”教,结果可想而知。

据调查统计显示,在经常上网的中学生中有近一半的男生光顾过色情暴力网站,有的学生不仅经常访问和浏览网页,还下载其中的黄色图片。俗话说“近墨者黑”,催化剂就时时在身边发生作用,学生们的思想怎能不发生变化呢?如今,中学生中流行的暗语“今天,你网恋了吗?”“我今天又杀死了一个情敌,我现在已经有8个女人了。”网上聊天中打出的“老公,你还想我吗?”“真的好想你,想得睡不着”“快来885(抱抱我)”之类文字的,绝大部分是中学生。我们的学生网瘾难戒,越戒越凶,其中的奥妙也就可想而知。

事实上,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工作上的成就是与自己思想上的抗腐能力分不开的,只有分清什么是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才能在自己今后的事业中取得更好的成就。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就好像是病毒,我们无法彻底清除,但人们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来防御病毒的入侵。面对社会不良环境和风气,作为教师我们显然无能为力去改变,但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防腐识别能力,杜绝不良现象对学生的侵蚀,这些是教师完全能够做到的,也是教师现在必须开始做的。

(摘自《教书育人》2008年第4期,原题为:现在的中学生怎么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