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山仰止

2008-11-01 17:36:00 来源:书摘 国风 我有话说

列宁像

在40岁以上的中国人心目中,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伟大的名字。前不久,我有幸去莫斯科。一踏上俄罗斯的土地,朋友自然会提

起红场、克里姆林宫、列宁墓。这些都曾是我童年时心目中的圣地。

8月是莫斯科的黄金季节,阳光明媚,天高气爽。莫斯科红场,是三十年前在我刚上中学时就刻在脑海里的名字,但真正的红场并不像我心目中想象的那样,没想到红场是在一座凸凹不平的山坡上,没想到红场竟是这么小。在我的想象中,总是把红场和天安门广场相比。那时苏联是“老大哥”,想象中的红场一定会比天安门广场壮观。

列宁墓位于克里姆林宫的正北面,紧挨着克里姆林宫的围墙,外面用铁栅栏围起来。虽然才是早上九点钟,天气还有些凉,但参观的人很多,排着长长的队伍。列宁墓庄严、肃穆,用红色和黑色大理石砌成,墓前有两名着大盖帽、戴白手套、全副戎装的战士站岗,被称为俄罗斯第一哨位。

我们慢慢地走进列宁陵墓大厅,房间里有几名军人看护。列宁遗体保存得相当好,他身穿裁剪合身的藏蓝色西服,留着短短的小胡子,柔和的灯光轻轻地照着遗体的面部,就像睡着了一样,安详地、静静地躺在水晶棺里。面容和以往在画像上看到的一样。大厅里静悄悄的,大家非常恭敬地轻轻从水晶棺旁走过,没有人说一句话。我在他的正前方停下来,深深地向他鞠了一个躬。

有幸瞻仰列宁遗容,在我的一生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列宁是我最敬仰的人物之一。现在,列宁墓并不经常开放,和我同行者中有人曾六次来过莫斯科都没有碰到列宁墓开放的机会。我第一次就如愿以偿,不能不说是非常幸运了。

瞻仰过列宁墓之后,我还参观了列宁的故居,聆听了讲解员讲述列宁的工作和生活,对他伟大的人格愈来愈感到钦佩。

列宁的故居是莫斯科郊区的一座别墅,别墅周围是大片美丽的草场和森林。这座别墅据说原来是一位女富商的住宅,十月革命后成了国家的财产。列宁l918年遇刺后,由于身体元气大伤,医生建议他应该住在一个安静的、空气好的地方。所以,苏维埃政府才决定让列宁搬到这里来住。另一个原因是,莫斯科的冬天特别冷,而这里的供暖条件好,且有电话通莫斯科,列宁和莫斯科的苏联领导人联系起来比较方便。大概那时候,即使在莫斯科,电话也没有普及,还是特殊人物的奢侈品。我们在房间里看到了列宁用过的瑞士生产的爱立信手摇电话。

列宁墓

在列宁用过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一本老式的日历本,上面的日期是1924年1月21日。据说,列宁每天晚上下班离开办公室时,就顺手从日历本上撕下一页,标志着这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逝世的那天,他离开办公室时感到非常疲惫,无力撕下这页日历,这页日历上的日期就是列宁逝世的日子。从此,l924年1月21日就成了这里永恒的一天,写进了历史。那时,中国共产党诞生还不满三年。人们会发现,这座别墅每一个房间的钟都停在下午六时五十分。这就是列宁逝世的时刻。据说,列宁逝世后,他的夫人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把所有房间的钟都拨停在这个时刻,标志着这个房间的主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这处别墅离火车站还有四公里,当时,是由苏共的政治局委员轮流抬着列宁的灵柩步行四公里送上火车运到莫斯科的。

苏维埃共和国举国致哀。钟声长鸣,礼炮轰响,哀悼这位20世纪的巨人。

列宁房间的摆设,包括床、办公桌、沙发,简朴得让人难以相信这就是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住宅。讲解员说,列宁一生非常简朴,不喜欢奢华。就连外宾送的礼品,他也不喜欢贵重的。有一次,他很生气地把别人送的贵重礼品从房间里扔出来。列宁患中风后,英国人送给他一辆电动轮椅,列宁嫌太豪华,一次都没有用过,还是用他那辆手摇的。

列宁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刻的理论家。列宁从小酷爱学习,追求真理。他十八岁就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二十二岁就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写下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在被流放西伯利亚期间,列宁还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在第二次流亡期间,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列宁的全部著述达五十五卷。

列宁是在平凡中见伟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他的坚强,他的意志的纯洁,他的生活的俭朴,他的律己之严,他的勤奋――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他在任何时候都把自己看成社会的公仆,他时时都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凡的民众,一个普通的布尔什维克。他的生活是那样简朴,简朴到了寒碜的地步。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商品普遍紧缺,食品更加匮乏。据说,列宁住在这里时,一次都没有从莫斯科配给过食物,吃的都是从附近农庄买来的蔬菜和粮食,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也许,正是简朴的生活,使这位伟人的胸襟更开阔,志向更高远;正是因为简朴、平凡,才更知民生之疾苦,更思治国之艰难。

目睹了这一切,思考着这一切,我沉浸在深深的思绪中难以自拔。我想起一位古代哲人的名言:“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莫斯科河在我的眼前静静地流淌……

(摘自《古今临习》,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