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阅读千字文

2008-11-01 11:34:00 来源:书摘 望于江湖 我有话说

《千字文》是1500年前的作品,作者周兴嗣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进行排列组合,写出了一篇音韵谐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长诗。从这一千字中,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完整轮廓,称的上是世界上最为袖珍的百科全书。

 

 作者以幽默的文笔,用别开生面的历史典故解读《千字文》,本文摘选一二,以飨读者。

《千字文》第十九句

龙师火帝

龙,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异动物,有鳞、有角、有须;能兴云作雨,能走,能飞,能游泳。《说文》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有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啊!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爬行动物,比如恐龙。在现在的网络用语中,“恐龙”已经迅速进化,成为那些长得比较有创意的女性的代名词。

师,原来是用来表示众多之意的,《尔雅》中说:“师,众也。”从古代开始,“师”就作为军队编制的一级,《说文》中还把一个师的人数给明确了:“师,二千五百人为师。”泛指军队,或指民众。后来引申用于尊称长辈、首领、专业人才,或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火,这是个极其常用的字,意思很多,不详细说了。

帝,本来是一个花蒂的模样:上面是花的子房,中间像花萼,下垂是雌雄花蕊。后来这个字的意思完全变了味、走了调:用来指宗教或神话中主宰万物的神,以及现实中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凡间老大。《说文》解释说:“帝,王天下之号也。”

这句的四个字分开解释并不合适,因为“龙师”和“火帝”是对两个人的称呼:龙师是伏羲氏,火帝是燧人氏。

传说伏羲是个打猎的高手,当时人们还不会农耕,只能靠打猎维持生活,而打猎的本事也不高,常常是忙了一天连一只野鸡都逮不到,还经常有人被老虎逮去改善生活,于是打猎高手伏羲就教大家如何又快又好地打猎、抓鱼,并驯化了一些动物,大力发展畜牧业,让大家在什么也打不到的时候也不至于挨饿。

燧人氏的拿手绝活是钻木取火。火可是个好东西,史前人类对黑暗的恐惧比我们可厉害多了,要是在黑夜里能看到一点火光,比现在的人买彩票中了五百万还高兴。有光亮,就意味着有希望,就意味着能吃到滋滋冒油的红烧肉便当,就意味着能暖暖和和安安全全地睡个好觉。但当时的火种太难得了,好不容易碰上雷击树木起火,就赶紧把宝贝火种保护起来,派专人看管,还给负责看管火种的人封了个官职:祝融。当燧人氏展示了取火的绝活之后,人民群众可乐坏了,以后需要用火时,就可以按照燧人氏教的办法,找块木头铆足了劲儿钻去吧,只要有把子好力气,随时随地,火光四溢。

龙师火帝,实际上就是最早着手解决人们温饱这两大基本生存问题的人。

第二十句 鸟官人皇

鸟,繁体为“鸟”,如果写成小篆,你会发现这就是一只活脱脱的鸟儿,鸟身、鸟眼、鸟毛、鸟腿,一应俱全。《说文》中的解释是:“鸟,长尾禽总名也。”后来因为鸟与一些雄性动物的某个重要部位有点像,就被发展成为骂人的粗话,如鸟事,指坏事情;鸟人,指瞎胡闹或捣乱的人。

官,两张嘴表示能吃能喝,这样的人戴上宝盖帽子,不就是一个“官”吗?实际上可不是这样乱解释的,以宝盖覆众人,表示对群众进行治理,指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或属于国家、公家的东西。

人,最简单的字之一,却是最复杂的一种动物,太复杂了,没办法解释。我们都是人吧?自己解释一下自己吧。

皇,本来是指天的。《诗经・大雅・文王》中有“思皇多士”一句,这里“皇”就是天的意思。古人为了表示对统治者和神的景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就把“皇”作为君主及神的尊称。

鸟官,指以鸟为官职名称,出自《左传・昭公十七年》中的一段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郯子是郯国的当权派,自称为少氏后代。郯子来朝见鲁昭公,昭公问他:“听说你老祖宗少氏用鸟名作为官职,用什么不好非用鸟,这是为什么啊?”郯子说:“我老祖宗少氏当老大那时候,有凤鸟到此一游,百年难遇,大吉大利啊!于是就以鸟纪事,各部门领导干部都以鸟命名。”

考古研究表明,少氏是以鸟类为图腾的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本着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原则,把各部落信仰的鸟作为分配权限和职能的官衔,来共同管理联盟事务。

根据正史记载:黄帝当老大时,“有凤鸟集”,“或鸣于庭”;少登位时,“有凤鸟之瑞”;帝喾掌权时,“凤凰鼓翼而舞”;尧成为最高统治者时,“凤凰在庭”;舜接班时,“凤凰巢于庭”。这些记载你可以从二十五史中的“符瑞志”部分查到。

这个凤鸟真是既勤快又善解人意啊,碰上有人当老大就飞来助兴,不用接送,不讲吃住,不要出场费,比现在搞个什么庆典要请演员、名模来走穴都容易。你知道什么是牵强附会了吧?为了烘托出吉祥喜庆的气氛,正史也摆脱不了这些虚招子。用虚构的凤鸟来烘托气氛,可比那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之类的场面高级多了,又透着那么有档次。

后来的朝代也有以鸟来表示官职的。前面说过“衣冠禽兽”这一成语,明代官员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鸟,品级不同,绣的鸟也不同: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读“希翅”音,一种形似鸳鸯而稍大的水鸟,多紫色,雌雄偶游,亦称“紫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谁是几品官一看衣服就知道了,清清楚楚。

第二十五句 吊民伐罪

吊,即,是一个人拉弓射的样子。(读“增”音)是什么东西呢?是古代用来射鸟的短箭。这是一种专用箭,最大特点是箭尾拴着一根长丝绳。用一般的箭射中鸟之后,不知道鸟会掉到哪里去,可能被别人捡了便宜。用来射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射中鸟之后把丝绳往回一拉,鸟就被收回来了。

“吊”的本义表示悼念死者――这和射鸟的箭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禽。”,即“驱”。据说在远古时候,人死了就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又怕让秃鹫之类的腐食性动物吃掉,怎么办呢?亲友就都带着弓箭来帮助驱赶。

在这句里,“吊”引申为慰问,吊民,就是慰问广大劳苦民众。

伐,指用戈砍人的脑袋,砍杀之意,后来引申为讨伐、进攻,再进一步引申为自我吹嘘、自我夸耀、穷显摆。伐罪,就是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吊民伐罪”这个成语,最初是孟子老先生提出的,在《孟子》中曾两次表达过这个意思。《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孟子・滕文公下》又把这些话简单重复了一次。

孟子这番话的大意是这样的:说商汤反抗夏桀的反动统治,带兵东征,西面的老百姓不高兴了;带兵南征,北面的老百姓不高兴了。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大家都盼着商汤赶紧来解放自己,说为什么不先打我呢?我皮好痒啊!老百姓盼商汤的大军如同久旱盼甘露、他乡盼老乡、高考盼录取、新郎盼新娘一样。商汤大军来到的时候,市场上人们照样做买卖,耕地的还在那赶牛。商汤推翻反动统治、解放老百姓的行为,恰似那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呀,老百姓都乐疯了!

根据孟子的描述,暴政下的老百姓对外来新兴力量是十分期待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人权和主权的态度:商汤征讨夏桀,明显是干涉别国内政嘛,可是老百姓却持欢迎的态度,看来当时的老百姓是很重视人权的,对国家主权却显得漠不关心。

那么“干涉别国内政”的力量真的是为了“吊民伐罪”这么高尚的目标而战吗?多数不是这样的,特别是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之后,涌现出了很多以“吊民伐罪”为幌子和口号的武装暴动者,最终目标还是为那个至高无上的皇权。

第二十七句 坐朝问道

坐,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有人说了:什么坐啊,这不就是跪吗?实际上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跪也是双膝着地,但臀部与脚跟还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当臀部离开脚跟,挺身直腰,才称“长跪”或“跽”。

按照我国古俗坐姿,双脚是不能伸到体前来的,那是粗俗无礼的表现,直到“五胡乱华”时期,少数民族的垂足坐及蹲踞等坐姿由于其随意性和舒适性而开始流行,席地起居的古俗坐姿慢慢被遗弃了。”到了北宋时期,垂足坐已成人们日常的坐姿,而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我国的古俗坐姿。个人认为古俗坐姿还是有好处的,既能增强膝关节的力量,又能有效预防痔疮。“坐”字的意思也已经随着习惯的变化而变化,现泛指以臀部着物的止息方式。

朝,从这个字的构成来看,太阳还没出来,在草里头藏着呢,而月亮还统治着半边天空,表示早晨。这个时候该干什么?可不是睡懒觉的大好时光,古人没现代人这么会享受。《礼记・内则》中说:“昧爽而朝。”昧爽就是黎明,朝,指向父母请安。《说文解字注笺》中说:“晨见曰朝……子于父母、妇于舅姑皆是。”意思是说早晨省亲,儿子儿媳向父母、公婆请安。古代臣见君也为“朝”,做名词时指朝廷或朝堂。

问,最初是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礼节。

道,这个字的意思很多,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方略。

这句的意思是:君臣在朝堂上一起坐着商谈治国方略。

大臣能在朝堂上和皇帝一起坐着说话吗?当然能,但后来不行了,这个变化始于宋太祖赵匡胤。

第二十八句 垂拱平章

这句是由《尚书・武成》中“敦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及《尚书・尧典》中的“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两句中的两个关键词组成的。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垂,就是下垂、垂挂,你站在那里衣服自然下垂,要是不想让胳膊酸疼,手就别总举着了,也要自然下垂,但手的下垂要有讲究,就是要“拱”着。什么样的姿势才叫“拱”呢?《说文》的解释是:“拱,敛手也”,其注还说:“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拱手的基本要领是左手掌心盖在右手手背而轻握,自然下垂于身前。在行拜礼(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后来才演变为下跪叩头)的时候更要讲究,手不能乱拱,碰到好事的时候,比如参加人家的婚礼,行拜礼的基本原则是男左女右,如果弄反了可不得了,不被人家乱棍打出才怪。

“垂拱”这个词主要是用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上古时期的帝王都是面南背北站着听政,所以才有垂拱之说。后来的帝王觉得站着太累,就自作主张坐下了,也没有人敢不让他坐,“垂拱”一词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官话、套话、拍马屁专用语,还曾经被唐代一个傀儡皇帝当过年号。

平章,《辞海》的解释是辨别、彰明、品评和筹商的意思。在《尚书》中“平章百姓”这句里,应该为“辨别彰明”之意。那个时候的“百姓”与现在的意思差别比较大,郑玄笺注《诗经》说“百姓,百官族姓也”,“百姓”是古代对官员贵族的总称,而那些无权无势的平民统称为“黎民”或者“庶民”,直到战国以后,“百姓”才被用来泛指不居官位的人。“平章百姓”其实就是帝王考察分辨百官优劣,选任人才,这是古代帝王建立社会伦理秩序的重要手段,深为后世儒家所推崇。从唐代开始,“平章”这个词一度成为某个官职名称的一部分。

这一句和上一句是并列兼承接的关系,大致可以这样解释:帝王有条不紊地处理政务,考察任用百官。

  (摘自《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下班读读千字文》,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版,定价:2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