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单身女性的生活

2008-12-01 17:44:00 来源:书摘 【美】E.凯•崔姆博格 著 崔莹辉 译 我有话说

更多的单身甚至那些想找伴侣的女性,当她们年复一年地经历着毫无目的地寻找伴侣的痛苦时,不妨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生活,这样能够使她们的生活尽量避免处于悬浮状态。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决定对30岁到60岁的单身女性进行研究。我自己是单身女性,又是一个单身母亲,我思考单身这个话题大约有十年了,在这期间,我查阅了现存的少量社会学和心理学文献,发表了我个人对这个社会问题的一些粗浅见解,也在想是否投入到这个颇受个人关注的课题之中。作为一名社会学家,我想查明单身女性的数量激增是如何与婚姻危机和对家庭的影响相关联的。但现在作为一个五十五六岁从未结婚的女性,一个十几岁孩子的母亲,我也要寻找自己的个人目标。只是在最近我才接受了自己有可能会一直单身的生活状态。由于我没有可以模仿的先例,也没有文化指南来规划我的单身生活,我决定采访一些长期过单身生活的女性,希望能找到过着满意生活的单身女性,而且生活压力比我所经历的要小。这是我想发现的。

在1994至1995年间,通过大量寄信给同事、朋友、熟人,我的研究资料汇集了各种群体中的人,有中产阶级的白人、非洲裔美国人、拉丁人等。她们的年龄都超过了30岁,一些人从未结婚,另一些则是离异的,其中一半都有孩子,包括有异性恋者、同性恋者、双性恋者。我一共采访了46位女性,她们都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却成长在不同的地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家庭类型。她们大部分的成年生活都是离家在外,从事不同的职业。这些女性的多样性,及她们不同的渴望、感知、价值观,使我确信她们的经历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大多数美国女性。

在我采访的这些人中,起初基本上没有发现满意的单身女性,与我相比,大多数人对单身有着很矛盾的心理,即使她们没有过孤立的生活,即使她们积极地维持着这种生活。几乎所有的女性,包括那些五十多岁的,也不管她们是异性恋者、同性恋者、还是双性恋者,还都希望找到“合适的那一个”。

调查结果是令人沮丧的。既要工作又要担起单身母亲的担子,这个两难处境使我把研究暂时放在一边。在过了七八年之后,当我再次采访这些女性时,我发现其中有一半以上还是单身(其中有两人最近去世)。她们的人生经常处在难以预料的变化之中――动荡的生活,不稳定的关系以及转变的态度。

我发现经历一系列的与命运的抗争之后,大多数女性能够接受目前的单身状态,对她们的生活比较满意。这些单身女性 (包括两个已去世的)和我自己的故事,让我捕捉到了21世纪初中产阶级单身女性的生活精华。长期单身的我们成为创造切实可行的、令人满意的生活的先锋。我们的恐惧、抗争、焦虑以及成功代表着这一类女性的生活状态。

在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有时是向五十岁迈进的时候,新单身女性可以维持单身生活,通常在四十五六岁到五十八九岁的年龄她们能够放弃这种传统婚姻的文化理念――把婚姻作为唯一的幸福来源,作为克服孤独的唯一方式。一些人可能会说当人变老的时候,我们会更容易接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充分。我们完全可以想到五十多岁或六十多岁的单身女性,依然在痴迷地寻找伴侣,她们看起来很不开心,参与我的课题的就有这样的几位。但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一些因素使中产阶级女性的单身生活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为更多的女性提供了单身生活的可能,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维持自己和孩子的生活。与已婚的女性相比,如今35岁以上的从未结婚或离异的女性,个人收入更高些。尽管有理由为这些单身母亲的经济状况担忧,其中68%在贫困线以上,将近40%过着富裕的生活,但是单纯经济上的这种自足自立是不会让她们对单身生活持满意态度的。

自愿加入我这个课题采访的二三十岁的中产阶级女性,并不知道她们在42岁、55岁或者60岁时还会单身。虽然她们从未有意识地选择单身,但是回顾一些女性的经历,的确是因为她们做出的某种具体选择,才使她们变得更自立的,摸索出了另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她们选择放弃婚姻或者结束不美满的婚姻关系,全身心地打造自己的事业,追求叛逆的冒险生活,或者成为没有伴侣的单身母亲。

到四五十岁的时候,这些离异的或者一直单身的女性从事一份好工作,有一个舒适的住所,有着牢固的家庭关系和朋友网络。她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自愿加入教会/犹太教会以及一些政治组织。她们以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但是,往往个人危机对于她们来说也是必需的,它让她们确信,美满生活与幸福婚姻(按照文化信息所讲的)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只有那时她们才能真正放弃那种文化规范,欣然接受自己创造的生活。她们默认了作家艾丽丝・库勒的观点:“不知不觉中我漂泊到人生的某种境地,接受它,然后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它。”没有憧憬和选择的生活方式不意味着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的探索和改变的过程。我发现创造一种满意的单身生活如同营造一个美满的婚姻一样,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发现和努力工作的过程。

新的文化理念逐渐对女性只有通过婚姻才能够幸福的这种传统理念产生质疑,同时也促进了单身女性接受自己的生活。我的采访对象之一南希・迪恩说:“我在牙医那里看到过一本杂志登着一大幅广告,金光闪闪的钻石正戴在一个纵情享受的单身女性的右手上。能看出当你勇于推销自己的时候,你已经克服了这种单身的心理障碍。”

在我采访的这些年里,通俗文学作品以及媒体逐渐肯定了单身生活。电视剧以及电影强调了朋友圈的重要性,因为朋友能够为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甚至年龄更大的女性提供亲密的情感交流,从而维持可行的单身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副总统候选人丹・奎尔公开谴责电视人墨菲・布朗,谴责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女人决定要一个孩子的想法。但是事隔十多年之后,在《欲望都市》中的一个单身女人做出同样的决定,却没有引起异议。毫无疑问,是媒体的关注引导更多的女性考虑把它当做一个选择。2004年美国有线电视公司制播六年的《欲望都市》的最后一集上演了,那时四个女主人公中的三个人,处在三十八九岁到四十出头的年龄,都已结婚或是有了一个可靠的男朋友,然而剧中的中心人物嘉莉的未来并不明朗。她总结说,她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那就是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老朋友和她喜欢的城市,而和一个只知埋头工作的著名画家到巴黎定居。当她以前的男朋友,对承诺有恐惧症的“大人物”火速赶到巴黎,将她带回纽约之前,她已经离开了那位名画家。但是他们的未来还是不明朗的。嘉莉肯定地说,她的幸福主要取决于了解自己、爱自己、真诚地面对自己。

最后,参与研究采访的这个过程改变了我自己,也改变了许多单身女性。首次采访的小组由三到五个人组成,她们的年纪相仿,或者是单身母亲,或者是没有孩子。一次三个小时的小组采访,允许她们说出对社会如何看待她们的不满,在一个充满同情的环境下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让她们有机会重新评价自己。在小组采访之后写评语时,她们阐明了那种经历如何导致个人变化。简喜欢“有机会谈论不经常探讨的话题”,相反,没有孩子、四十多岁的乔伊斯,曾害怕采访会带来一种意识不到的遗憾,但是后来她写道:“我知道了没有孩子也要舒适地生活。”31岁的琳达说:“采访后我意识到在人生的这一阶段,保持单身是多么好的选择。”八年后我发现她还是单身一人,想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怀孕,这一做法是受到了“选择单身母亲”国家组织承办的电子邮件讨论小组的启发。

这样,小组采访以及接下来的个人采访使得许多女性看到了她们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她们乐意和朋友们讨论单身问题,也乐于接受新观念。

新型单身女性

我和采访对象的人生变化,使我清楚地看到新型单身女性的出现。

新单身女性很满意自己的生活,对保持单身的前景比较乐观,她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人际关系以及身份都很满意。她不再被看做特殊的人群,不再是一个孤独者或是一个另类。她已经建造了六大支柱来保证自己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

1)新单身女性拥有自己的住所,不管她单独居住还是和别人住在一起。

2)她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能够使她经济独立,提高了心理定位,但这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因为新单身女性的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紧紧相连;和已婚女性相比,当事业机会出现时,她可能不会三心二意。

3)单身女性对自己的性生活比较满意,这种满意程度明显不同,我没有发现更多的性受挫者。参与我研究的性生活活跃的单身女性认为,不一定是永久的伴侣才能满足性需求,她们不把自己的性生活仅仅局限在心灵伴侣上。与一贯的做法相反,一些女性满足于自己的独身生活,另一些人已经找到了性欲发泄的其他途径。

4)新单身女性乐于同下一代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包括与儿子、孙子、侄子、侄女、继子女、年轻的女门徒,还愿意和年轻人在一起做一些自愿性的工作。

5)新单身女性在朋友圈,或者在家庭朋友中有亲密的情感沟通,在遇到麻烦和困难时有可以依赖的同伴和朋友。因为友谊不是唯一的人际关系,还因为美国文化强调友谊中平等互助的重要性。比起大多数家庭成员和浪漫情人来说,朋友更有助于女性的自立,四十多岁的单身女性尤其擅长发展和维持这种友谊,所以她们通常拥有较大的朋友圈。

6)新单身女性主要通过朋友圈来创建、维持这种社团,把不同社会背景(来自学校、教堂、政治组织及其他工作岗位)的朋友结合在一起形成当代社团的基础,这样,单身女性就不是独自一人,也不是一切只靠自己了。

当为长期单身找到这些支持的依据时,我认为这只适用于满意的单身者。然而,当我在一个社区学院的一次谈话中概括这些特征时,一位女士举手发言:“可是所有人过好日子都需要这样,不管单身还是已婚。”我马上肯定她讲的有道理,我自己还没有从这种错误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总认为单身和已婚人过着不同的生活。这成了我醒悟的开始:单身和已婚女性过好日子的统一性。尽管文化上总是把两者的身份区分开来。

我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也是我所不曾预料的――大约有一半我所采访的长期单身的女性生长在稳定的、良好的家庭气氛中,一些人还和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可能我本不应该奇怪,因为我的家庭背景也是这样,但是社会学以及通俗文学作品过分渲染的是,父母离婚的经历以及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单身数量的增加。虽然我的抽样调查不足以得出任何确定的分析,但是如果说离婚的增加是导致单身数量增长的唯一因素,那么我对单身女性家庭背景的调查却与此相悖。

单身女性首先是如何对待心灵伴侣,然后又使自己摆脱心灵伴侣这一理想的束缚的生活。通过长期精心营造自己的单身生活,一些人变得更加自立并从中找到人生价值。

面向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最近历史学家安・道格拉斯对记者说:“女性有可能维持单身生活是正在进行的最重要的社会变化之一,除了恐吓战术之外基本上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希望改变这一点。我想要的是讲述一个有关长期单身生活的故事――在社会文化方面不以浪漫爱情、走向婚姻或者成为伴侣为中心,而强调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间的支持;个人在家庭、工作和团体中的完善;对于一些人而言,是在性生活中或在育儿中得到满足。由于受变化的文化视角影响,友谊被看做亲密情感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从这点来说,单身女性通常过着非常充实的生活。

与许多当代婚姻危机的分析家谴责单身不同,也与批评婚姻的单身维护者相反,我想说明的是,长期单身人数的增加与更稳定的婚姻状态可以同时并存。使长期单身正常化的文化氛围可能会减少离婚率,因为人们有明确的理由要结婚,而不单单为了不背负单身这个名声而结婚。佩吉・欧伦斯坦明智地指出:“如果女性不认为单身生活是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本身拥有一套成本、报酬、挑战,她们就会像上一代人那样受婚姻控制,同样屈服,作出消极的选择,那是出于恐惧而不是发自内心真正的愿望。”与有更高的结婚和离婚率的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美国拥有较少但是却更稳定的婚姻人口,他们和单身人群能够和谐共存。朋友圈对于单身、已婚女性都同样重要,一旦离异、配偶死亡或患严重疾病时,能够为她们提供亲情关怀以及安全感。单身也可以过着一种充实而完善的生活,和那些已婚的人相比,没有多大差异。

如果我们从成年人入手,大多数人不知道会在哪结束。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单身女性,不管有没有找到伴侣,假设她们有意识地营造可行的生活,这就通向了更充实的生活道路,以后也会有更多的选择。相反,单单专注于寻找伴侣而忽视人生的其他因素则成为不幸的缘由。

我希望通过阅读、接受、欣赏单身女性奋斗的故事,将有助于其他的女性缩短这个抗争过程。单身不仅仅被看做婚恋关系中虚空的中转站,它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带有很多变异、拥有需求和回报的令人满意的生活之路。

(摘自《新单身女人》,重庆出版社出版,定价: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