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眼中的耶路撒冷

2009-02-01 14:29:00 来源:书摘 [捷]扬•聂鲁达 著 万世荣 译 我有话说

  扬・聂鲁达是捷克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受到捷克人民的爱戴和崇敬。智利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聂鲁达因为非常崇拜他,所以也改名叫聂鲁达。我们特摘选其文,以领略他那优美的文字和精神。

耶路撒冷啊!

我们的两条腿,站到了你的各个圣殿,耶路撒冷!

两条腿

走呀,走呀,要离开这古老的圣地。但是身不由己,那颗心在此留连忘返,不愿走出这挽歌般的意境。

你痛苦地询问耶利米:“这就是人们所传说的最美好的、让国家盼望的城市吗?”你每走一步,都会生气地重复《圣经》中的话:“它的赃物就在它的脚下。”这毕竟不是对一切都表现厌倦,也决非那种缺乏同情心的冷漠。同情,看对谁而言。同情人类神奇的历史,同情热情而敏捷的劳动者,同情人类再度胜利的精神,那当然无可非议了。

耶路撒冷自身的历史,已变得毫无生气。这里,昔日是一片欢腾。以赛亚可以热情地以上帝的名义歌唱道:“我创造了欢乐的耶路撒冷,它的人民兴高采烈。”后来,欢乐消失了,成为遥远的过去了。但是自那以后,我们连哭泣声也听不到了。曾经在这里欢度时光的人们,已被驱散到世界四面八方。留下来的,或者从异国归来的,在自己的家园遭受奴役,真是一幅最贫困的悲惨景象。近三千年来,这里僵化如石,而石头是沉默无言的!舒巴特说得好:“音乐女神展开紫罗兰色的翅膀,从锡安山飞到人们身边。”她是飞来了,但是又离去了!但我们在梦中仿佛还能听到从遥远的地方发出的美妙之声。站立在大卫城墙的城堞上,坚强民族的豪迈歌声,振荡着我们的神思,它是那样虔诚,热烈,像赞诗一样。我们穿过教堂广场,从那高耸入云的古老柏树丛中,似乎也传来了热情的圣歌。当我们进入耶利米空空的山洞时,从那久远年代的岩石缝里,似乎听到了哭泣声。我们的头顶上,也好像有人在叹息。我们仿佛一下子成了小孩,思想也年轻了,能将《圣经》中的故事变为生动的现实,给耶路撒冷镀上一层黄金,并以虔诚的泪水,滋润耶稣受难的地方。这种复苏的诗情,激起人们对它的回忆,而且饱含着悲怆。它的青春已经消失,周围的现实如同死亡一样沉寂!

耶路撒冷是一座世界性的城市,在历史上的影响,比罗马久远,所遭受的不幸,比拜占庭还深沉。多少帝王将相,征服过它。有大卫、尼布甲尼撒、希罗德大王、提图斯、谢利姆苏丹、伊卜拉欣等等,无数人征服了它。有多少次征服,就有多少次被荡涤和掳掠。

耶路撒冷,同世界宗教的最早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两大宗教在这里发展,这里还是第三种宗教――伊斯兰教的摇篮。继麦加之后,耶路撒冷是最具有世界性的城市。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都称颂它为神圣的、高尚的、值得祝福的地方。但它的遭遇多么奇特啊!对伊斯兰教徒来讲,它比不上麦加神圣,犹太教徒认为金融市场比它意义更重大,基督教徒则断定它不及罗马,可基督教产生于耶路撒冷,而罗马,那野蛮的,统治者的和罪恶的罗马,竟胆敢对这座城市进行诅咒,宣布判决。而罗马信奉的神正是在这活动和去世的!

但是,耶路撒冷依然是人类主要的朝圣之地。在它的高墙之内,并非由于宽容情感,穆罕默德圣殿同基督教教堂并立,基督教的祭坛与犹太教的建筑同在。祷告的唱诗班里,有天主教、新教和亚美尼亚教的哀歌和赞美诗。这是活生生的事实。“建筑的石头都相同,不论它是犹太教堂,天主教堂,还是清真寺;人也都一样,不论他是僧侣,神甫或禁欲主义者。”是的,对无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耶路撒冷也是一个瞻仰之地。人们怀着同样的热忱,来此探索人类的最高理想,即使再次受难,也在所不惜。人类平等的原则,首先是在这里明确而完美地提出来的,殉道者也是第一次在此被鞭笞和处死的。

两千年的时光逝去了,那些原则至今尚未实现。耶路撒冷,因巴勒斯坦人离散飘泊而荒芜不堪的石头城,在这方面讲话还有什么分量吗?对这座城市而言,关于它的地位和使命,不过是停留在诗歌中而已!

耶路撒冷有一个充满诗意的谷地,即约沙发谷。犹太人认为这是进行最后审判的地方。“我要聚集万民,带他们下到约沙发谷,在那里施行审判,我要同他们一道审判自己的人,决定以色列的继承权,这个权利现在分散于各族之中。”约珥这样预言道。在十字军的“金色之门”上,有一根城市大柱。据称,穆罕默德将坐在这里进行审判。而对面的橄榄山上,坐着审判者耶稣。这就是说,一边是耶稣,一边是穆罕默德,中间为耶和华,身着黑袍,身上射出雷电般的光,声音震撼着天空。让他们并坐着、审判人类的败类吧。那些人靠上帝的血活着,但却在扼杀他的思想,消灭他倡导的自由!

我真想知道,画家们是从哪个角度来描绘耶路撒冷的。我所见到的绘画作品,全是低劣之作,至少从透视学上来讲是如此。如果他们不害怕被犹地亚山附近狂热的农民用石头砸死,在那山上是可以很好地俯视全城的。要是在邻近的橄榄山上,鸟瞰效果会更佳。这样,我们可将耶路撒冷全部小小的空间,装入心中,尽收眼底。

耶路撒冷位于朱迪亚山麓。我们从萨龙高原骑马走七八小时,从一个山脊到另一个山脊,逐步往上攀登,最后到达最高峰。在那里可望见耶路撒冷的城墙,再看远一点,就是橄榄山,它高高屹立于群山之上。

从山顶往下看,该城是一个很规则的四边形,显得很雄伟。高高的城墙,还有城垛,坚固得很。里面一个拐角处,嵌有所罗门庙的巨石,值得一看。众多的小教堂中间,屹立着几座大教堂和清真寺的拱顶和尖塔。每座楼房几乎都有白色的拱顶,大一点的修道院,拱顶达30个!因此,给人的感觉是:楼房拱顶林立。有的屋顶为东方式的平台,上面摆着芦荟和仙人掌。砖是三边形,空心,围绕着屋顶,可防止邻居窥视,又可通风,还可以清晰地?望城市景色。但建筑全部由灰白色石头建成,色彩格外单调。耶路撒冷,如同一部大棺材覆盖下的城市。

耶路撒冷,曾几次遭到彻底毁灭,地震也使它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已无法确切叙述它的山丘和峡谷,只有锡安山、橄榄山、约沙发谷和古庙广场这几处是清楚的。其他的地方都不大肯定。耶稣墓则完全是传说。比较现代化的耶路撒冷城,几乎处处都一样。只有雅发门前面的建筑为欧洲风格。那儿的高地上,有几所阿拉伯孩子的学校、正教执事官、麻风病院、供朝圣者治病的俄罗斯医院。城里虽然划分为亚美尼亚、基督教徒、犹太人、伊斯兰教徒几个区,但四万名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并不严格限于自己的住区。从建筑风格上讲,各区几乎没有区别。

除了古庙广场,耶路撒冷广场很少。即使有,也不规则,面积很小。街道多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交叉之处,一般为直角。但不少街道为死胡同。没有一条平坦的街,所有街道都有缓缓的斜坡。路面比君士坦丁堡铺得还差,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差的。铺的砖又大又滑,骑着马走很危险。步行吧,在耶路撒冷又“不合时宜”。不仅在耶路撒冷,在整个巴勒斯坦也没看到马车行驶。

晚上,街道完全没有照明,行人按规定手拿小灯。白天,街上也是暗淡的。有的商业街有顶棚,有的街道很狭窄。如果你遇上从希布伦来的运木柴的骆驼或者拖着木桶的毛驴,就只好转身往回走。此外,这儿像开罗一样脏,狗比开罗和君士坦丁堡加起来还要多。石砌的楼房高高耸起,简直教人看不到一线蓝天。有的楼前,石头凳子一直摆到街头。窗户一般装有雕刻精美的十字,并且突出到墙外。作坊都冒着浓浓的煤烟。耶路撒冷只有煤灶,灶门都朝外。你在这儿想找烟囱,那是徒劳的。

耶路撒冷共有七座城门。其中三座给砖堵上了。有的城门为拜占庭式,柱子华丽,号称“金门”,或者叫“仁慈门”,阿拉伯人是这么称呼的。据说,耶稣曾骑着毛驴从这座门通过。所以后来在这里举行过基督教的宗教行列仪式。但是,伊斯兰教徒用砖将该城门堵上了。因为传说有位国王要从这儿进城,统治该城,再由该城来统治世界。由于这一传说,在重大节日祷告时,其他城门也关上。平时到天黑,城门也都关闭,只有雅发门开的时间长一些。人们于是涌向阿拉伯人所谓的哈里门,也叫“友人门”。穆斯林认为亚伯拉罕是“上帝的朋友”。希布伦,伯利恒的公路,都通向这座门。这样,哈里也就成了阿拉伯人对希布伦的称呼,成了亚伯拉罕的故乡。

死灰般的色调不仅笼罩着耶路撒冷,还扩展到它的郊区。巴勒斯坦是石岩般的沙漠,悲伤的沙漠。当大卫王清晨在犹太人城堡祷告时,据说耶路撒冷的鸟儿像唱歌一样,重复他讲的每一个字。现在你祈祷得大哭大叫,也不会有鸟儿的回应。过去,这里无疑有鲜花盛开的时候。现在即使是春天,也只有稀稀的几点绿色,石缝里冒出的几根青草。整个地区一片灰白,光秃秃的。几株带灰色的橄榄树,也呈现出一种忧伤的浅绿色。好像一切都被焚烧过,只有灰烬覆盖。但在这荒芜的地方,人却产生了一种崇高的强烈感情。当你登上橄榄山,站在清真寺后面,过去的基督升天教堂旁边,靠近阿拉伯的图尔小村时,一种庄重威严的氛围,简直要让你屏住呼吸!这是一座永恒的死城,被白石头的坟墓环绕着。其中有一处光秃的山岩,就是撒母尔的墓。再往前走,仍然是光秃的山岩,沉寂的高地,灰色的起伏不平的山峦。如果往远处看,就是摩押大山。前面的峡谷,一直延伸到约旦,附近有所谓耶稣沙漠地。右边为死海,好像一面蓝色的镜子,那样惊人的清澈,平静,平静得如同深沉的梦。

三座山峰鼎立的橄榄山,好像展翅翱翔的雄鹰。它的思想,经过三十英里的圆圈,转眼之间,已飞越了几千年!

耶路撒冷有些街道,特别是穆斯林居住的地方,像修道院一样寂静,街上见不到人影,住宅的门也紧闭着。你要想去,就得用斧子敲门。一位穆斯林妇女,在十分保险的情况下,伸出未带头巾的脑袋。她会抱怨不止,说自己不幸。你还会听到成群的蝗虫飞动的响声。它们真是数以万计,在阳光照耀下,翅膀闪闪发光。它们污染饮水池,毁掉一切。

市内有些领事馆,也是永远安静。不过偶儿也会听到钢琴声。那就是这里仅有的音乐会了。在这神圣的城市,过去还不曾有过。从雅发门往东,在穆斯林小商店,在基督教徒街,情况就不同了。有很多作坊。太阳一出,相当热闹。洋铁皮匠忙得不可开交,为朝圣者制做洋铁水壶,装从约旦运来的水。车床工做小箱子,架子,木板,放置耶路撒冷的书籍。还有做黄木烟斗,橄榄树烟斗,深色的希布伦烟斗等。他们将烟斗出售给贫穷的朝圣者,每只要两法郎,但可能连五分钱也不值。还有的手工业者用橄榄木做念珠。磨工用死海的灰黑色摩西石做墨水池、压尺。同君士坦丁堡一样,有的街道有钱币商店,用铁丝箍的箱子装着,有拿破仑时期的、特列西亚时期的硬币,还有西班牙、英国、埃及、土耳其、俄罗斯等国硬币,真是钱币的大混合。

各个民族的人,也来到这里。你可以听到人们讲俄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希腊语、叙利亚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在耶路撒冷,你每天听到世界各种语言。可以说,这儿盛开着人类多彩多姿的花朵!

一群农村男女站在卖水人的周围。他们穿着蓝色衬衣,驼绒长袍,上有白色与褐色条纹。光秃的脑袋上,顶着圆形布帽。他们是从农村来找工作的。妇女们陪着丈夫一起来。耶路撒冷的主妇们不喜欢女性去服务,她们自己也羞于干这类事情,只有最贫困的女人,才到人家当仆人。

(摘自《聂鲁达情书与游记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定价:19.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