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的读研与坏的读研

2009-03-01 13:02:00 来源:书摘 徐小平 我有话说

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不仅体现在传授的知识和技术与技术发展滞后、和生产实践脱节、跟公司需求矛盾,更造成了求学历程中职业意识缺位――不知道一切学历必须以职业定位为最终目标,结果今年硕士明年博士后年烈士,有一首“考研吉祥三宝”是这样说的:

爸爸

哎!

本科毕业就非得考研吗?

对啦!

不考研难道就没有出路吗?

哪有啊!

许多硕士生也相当郁闷啊!

接着读博嘛!

学士硕士博士就是吉祥的一家!

妈妈

哎!

病中的儿子何时能够回家?

等考研成了!

考不上难道你就不爱我吗?

去火葬场吧!

李嘉诚也就是小学毕业啊!

少跟我废话!

硕士博士烈士就是吉祥的一家!

宝贝

啊?

爸爸像太阳照着妈妈!

那妈妈呢?

妈妈像绿叶托着红花!

那我呢?

你是考研无意识的苦瓜!

噢!明白啦!

考研盲从抑郁症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W(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大经济学院,此后继续读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一直为能加入顶级投资银行准备,并最终加入荷兰银行投行部,年薪60万):

我看过徐老师写的文章,您一般是不主张本科后直接读研的。我完全赞同徐老师的观点,因为您是针对很多盲目考研的学生说那样的话。但就我自己的情况来说,我觉得我这两年研究生读得还是挺值的。这两年,我思考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东西。简单地说,我考研是为了想明白自己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徐小平做客新华网

我本科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时,我也是比较贪心的人,什么都想要尝试一下。因为本科期间我给自己的一个定位,就是要尝试不同的东西。从大二开始,我自己做了不少学校的社团工作,也参加过一些出国交流活动,还利用假期和课余的时间在公司里实习或兼职。各式各样的实习我都去做过,包括证券、咨询等等,还有朋友的私人公司我也去帮过忙。

最后到了大四临近毕业的时候,我却发现不知道干什么最好。一方面是因为体验了很多以后,有一点迷茫,没有找到特别明确的发展方向。看着周围的同学去宝洁、壳牌、“四大”之类,觉得自己想过一种和他们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未来一定要进入顶尖的工作领域,这就要求具备很高的竞争力,需要从各方面进行准备。而当时我在心态和能力上的储备都还不够。通过实习,我已经基本了解了几个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以及这些行业对人的基本要求,所以非常希望能够更好地让自己做好准备。于是,读研就成为我进入自己心仪的行业前的一个非常必要的缓冲和准备阶段。

当时我也计算了读研的成本。因为我是推荐研究生,不是考的,这就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是考研的话,成本太高了,完全没有那个必要,也许当时我就会做出另外的选择,比如直接工作也有可能。但我现在读研的成本很低,不需要考试,导师又是自己很喜欢的,还可以有很多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这样综合考虑下来,所以当时就决定读研。

于是在推研备选的几个专业中,我就选择了一个跟本科根本不搭配的专业,转到人力资源专业上去了。因为本科学的专业属于技术和管理结合,通过本科时的摸索,我已经明确了自己对技术毫无兴趣。

当时决定要再读两年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这两年不是用来读书的,而是寻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我选择的导师也是很偏实际的导师。读研期间,我还做了无数的企业管理咨询,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事先已经想好了才去做的,不然的话我会觉得不值。读研时我在外面实习比较多,如果是在假期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平时导师就不太同意。不过只要不耽误学业和导师的项目,一般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毕竟大家都要面对未来的找工作,很多同学都会出去实习,一般情况下导师也会理解。

通过种种实习,我渐渐发现,做人力资源也不是我最想要的。后来我的兴趣慢慢就锁定在投资银行上面,而我以前积累的东西跟投资银行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终于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投资银行。

假如和那些毕业后即参加工作而没有读研的本科同学相比,我的劣势仅仅在于我老了两年,但我的优势是我对我自己想干什么、爱干什么、能干什么已经想得很明白。我的本科同学,全班有30人,当时毕业以后工作的有十来个,大部分的人继续读研或者出国。当初这工作的十来个人里,他们现在能说自己想明白了的都比较少。即使想明白了,也还是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困扰。

我们本科的专业是为企业的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培养人才,要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职业定位很明确,就业形势也还可以。但这个方向与很多同学的兴趣点不符合,所以他们并不喜欢,我本科的同学中就业做本行的比例也不高。不过这实际上是高考选择的问题,跟专业本身的职业定位没什么关系。很多人发现这个职业定位跟自己的喜好不符合,就开始去寻找新的方向,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和别人相比,我确实少了两年的工作经验,但这两年时间我也在学校里没有白待。因为我不读这两年的话,就不会有“过来人”的经验。不读这两年,我就不会决定做投行。甚至不读这两年,也不会认识您了。

我最后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投行,最重要的原因,坦白地说,是对收入的考虑。同时这个选择也是经过对自己的认真反思而得出的。我经历过不同的企业,我发现自己需要的是高度竞争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而在我的兴趣范围内,基本上只有投行能够给我这种环境。我也特别喜欢和这个行业的人一起工作。

现在回想两年的读研生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一旦明确了目标,就很容易集中精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了。我自己喜欢用“境界”这个词来概括我读研的收获,虽然这个词有点虚。本科毕业时的境界不够高,因为太多的精力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中,都没有时间来好好总结和反思。本科只是在积累量,人的提高需要从量变到质变,我在读研时终于完成了这个质变。

徐小平:

如何解决中国学生考研的盲目性?我想我能够提供明确无误的答案:考研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终生职业为目的。不确立这个目标,不把这个问题想透,就不可以轻率考研。否则,多一个学位,多一份精神负担、多一份求职压力、多一份年龄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

读研的目的就是要你在职业场上证明高等教育如何改变你的命运,提高你的地位。如果读完研究生和大专毕业工资一样高,你简直就是辱没了高等教育的神圣性。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的研究生来说,如果能把精力投入跟自己的兴趣相关的行业,一般来说都会有比较辉煌的成就。

在《仙人指路》里,我写过一篇文章《新杂志旧杂志》。文章里的女主人公“旧杂志”,在北京广播学院读研究生,但毕业后却找不到像样的工作。经过半年努力,她只得到了一份广告公司月薪2000元人民币的工作。如果读完研究生和大专毕业工资一样高,那么读研究生究竟有何用处?正所谓硕士到手烦恼起,北广毕业等于零。

那么她的问题在哪里?就在于她虽然苦读多年获得北广的硕士学位,但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却非常落后。换句话说,没有以就业为指导全面协调发展自己的能力。最糟糕的是,她以自己来自农村不施粉黛、素面朝天而辩护,说一支口红贵得可以贵到农村一家人几个月的口粮钱,一瓶香水甚至可以超过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这可谓极其陈旧的观念。我也以种地为比喻,告诉她说,作为记者,你每天都要和人面对面交往、眼对眼对流、口对口呼吸,你的面孔,就是你的耕地;你的口红,就是你的化肥。为了土地――面孔――的肥沃而投资一些颜料和油料,是农民兄弟都深谙的伟大智慧。这是投资,而不是挥霍。这是施肥壮苗,而不是水土流失。

“旧杂志”可谓“坏的读研”的典型性人物。如果以就业为指导,“旧杂志”同学读研时就不会只重视新闻理论和技巧,而不学习现代媒体人应该有的现代气质、表达和思想。

其实,熟悉我的读者和学生都知道,关于考研的话题,在我的各种演讲、文章和关于职业问题的专著《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和重要的位置。

我的核心思想,就是读研要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有职业目标。读死书而不考虑就业可能,求学位而不追求就业技能,是中国教育最大最大的弊病之一。很多人在拿到他们苦苦追求默默等待的那张文凭之后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工作,或者即使找到了工作却远远低于自己当初的期待值,被工作抛弃,被机会抛弃,被社会抛弃。他们,几乎所有人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把自己的奋斗与出路结合,把自己的学习与生存挂钩,把自己的成功与就业焊接,把自己的幸福与工资串连。

如果说在高考阶段,大家的人生理想、理性和志趣都处在不确定的状态,在就业目标上也许可以,甚至必须稍微缓一缓,不必那么急切地决定。但临到大学毕业时期,如果你决定考研,你就一定要仔细想清楚你考研的目的――毕业后出来干什么。因为,“更好的职业”才是人们读书的主要理由。如果对这个更好的就业出路存在怀疑,就千万不要跳进研究生的火坑!

我曾经粗略地把大学后教育阶段即“研究生”阶段,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研究”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比如基础科学和高科技,这样的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取向是大学、政府或企业的研究机构,其职业头衔是教授、研究者……在这种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后教育中,博士学位往往是未来的入门资格。这样的研究生,我称之为“学术研究生”。而另外一种,虽然在美国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实现多年,但可惜在中国还没有被人们意识到,这就是职业学院制度,比如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等,这种学院的学生,本质上不是“研究生”,而只是一种为了进入所学专业而接受的职业培训。这样的研究生,我称之为“职业研究生”。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生分开来命名,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就可以得到普及澄清,考研目的性也就随之而水落石出。

但一般中国学生心目中的考研,却往往只是把本科阶段的学习科目多学两年,深入一个专题、多拿一个学位而已。所以,中国人考研,很大部分要求专业对口。而北美大学生考研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一个特定的职业未来,通过对大学后另外一个学位的学习,获得进入某个特定领域的职业资格。所以北美大学生“考研”,往往并不要求你有对口专业背景。进入医学院的学生,生物化学固然是热门背景,但物理数学人文地理照样有资格申请医学院入学。而法学院、管理学院这样的职业学院,学生的本科背景就更加五花八门了。

在新东方,经常有学生来问我:老师,我是去美国读DBA呢还是去读MBA?这样的学生,其实是把中国人特有的问题,带到美国去麻烦别人了。为什么?美国有MBA,工商管理硕士,这是职业类学位;也有DBA,工商管理博士,则是学术类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只要求你会用现成的知识和工具去解决组织发生的问题;而工商管理博士,则要求你对工商管理提供新的、别人还没有发现、没有提出、没有想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所以答案非常简单――你想做管理、搞企业、赚大钱,就读MBA,如果你想到北大光华学院搞研究、带学生、写专著,你就去读DBA!

再回到你的案例。你的考研经历,无论是你考研的动机,还是你选择的专业以及导师的类型,还是你在读研阶段所进行的大量社会实践,都恰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类“考研”制度暗合,都属于那种典型的“职业研究生”。也可以说,你就是“好的读研”的典范!

曾经有一个在新东方教书的青年教师,他毕业于一个边远省份的师范大专英语专业,来到北京努力奋斗,成为新东方新概念英语部一个不错的教师。在和他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会而且只会培根的一些名言。其实这就是他的核心问题――虽然侥幸在新东方做了一个老师,但他的英语和文化基础并不足以长期支撑他在这个领域发展下去。但他把进修深造的迫切需要,错误地定位在学位之上,以为自己只要出国读个MBA,就可以解决他的心理和职业发展问题。其实,他需要的是真正定心读书思考的机会,考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告诉他,他不应该读MBA,因为这个学位对于他认定的教育职业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帮助。既然他喜欢教学并且打算把这个工作当作事业来终生追求,他就应该顺水摸鱼,从实际出发,干脆到北大或什么大学的英语系读个英美语言文学的研究生!我说,别人考研是为了拿个学历,而你的这个考研计划则将直接丰富你的讲课、直接提高你的收入,直接推动你在新东方教学岗位上不断升官发财(在新东方做到管理者的收入会很高),为了这个具体可行的职业目标而考研,那无论多么辛苦、多么艰难,哪怕花个三五年的时间来努力读书,黄金屋和颜如玉都会被你读得次第敞开的……

这也是一个“好的读研”的典型。总之,一定要把读研和你既有的经验能力以及将来打算从事的职业结合起来,这样的读研,才是理性的读研,才是能够确保人生收获的读研。

(摘自《职场新物种》,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11月版,定价:29.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