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真实的西海固

2009-03-01 13:02:00 来源:书摘 林燕平 我有话说

西海固,都说你是天下最穷的地方,住的是窑洞,睡的是土炕。在我的心里,你是我依恋的亲娘,那暖融融的胸膛,那湿漉漉的目光。

西海固,都说你是天下最穷的地方,喝的是窖水,吃的是馍馍。在我的眼里,你是我眷恋

的家乡,那热乎乎的洋芋,那香喷喷的面汤。

西海固,都说你是天下最穷的地方,走的是黄土路,穿的是旧衣裳。在我的梦里,你是寂静飘香的天堂,那蓝盈盈的天空,那金灿灿的麦浪。

……

窑洞前的村民

有的时候,从事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的人,其研究的深入思考,往往是从一个画面,一个诉说开始。

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难以计划的。特别是我们这些经历过文革动荡年代的人。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上大学还只是心中的一个梦,而这个梦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被冲得遥远起来。

时隔12年,我跨进大学的大门,坐在大学的讲堂,就是做梦也不会想到又一个12年后,我走进东京大学研究生院。10年前,我提交了博士论文,义无反顾地回到北京。那时,即使是梦中的梦也不会想到,2002年秋季,我作为“西部博士服务团”的一员,走进了宁夏。

宁夏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刚到银川的头两个月,几乎每天都能碰上令我惊诧、感悟的事情。2003年1月的岁末,当我以一个普通社科人的好奇,走进固原市原州区红庄乡骆驼巷村的时候,西海固第一次走进了我的眼帘,西海固农民的生活闯入了我的生活。

说实话,即便是正值隆冬时节的大西北,对我这个北京生北京长、初来咋到的城里人来说,一路上粗犷而又苍凉的景致也足以让我心旷神怡。西海固的农民祖祖辈辈都走不出去的坡坡望不到头的黄土塬,在我的眼里却充满了韵味,充满了神奇。然而,当我的脚迈进一户户农民家的黄土围子,被他们的生存现状震撼了。这是一种从未感受过的撕心的震撼,这是一种只能用心境而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震撼,这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碰撞的震撼。

我似乎一夜之间来到了一个未知的世界。或许是震撼给了我勇气,初到红庄乡正值春节前夕,乡上的干部都放假回家了,高大结实的黄土塬下一座简易的小二层楼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临时住在二层的我,一个是住在一层楼梯旁看门的姜老汉。楼道、楼梯没有照明用电,晚上七八点钟上厕所,就要用手贴着墙壁摸着下去。这时,我才发现西北冬季的夜色降临的这么早,平生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感觉。

夜幕里长风呼啸,门窗作响,偶尔从烟囱里倒灌进几缕呛人的煤烟。难怪下乡前有人说:出不了三天你就会跑回银川。

在那像死一般孤寂的夜晚,我没有觉得害怕,也没有想过马上离开。大山深处的农民那刻着一道道皱纹的脸庞,娃儿们那紧锁的眉头下一双双闪动的眸子,那身患绝症无钱医治在床上呻吟的病人,黄泥小屋的土炕上一块块编织袋拼接的垫子,灶房里堆放的一个个冻伤发黑的洋芋,在黄土坡上放羊、在山间小路上挑水、在小炕桌旁纳鞋垫、在锅灶旁生炊火的辍学女娃儿……,一幕一幕像演电影似地划过夜空,撞击着我,刺痛着我,鞭挞着我。

就这样,在我人生快要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时候,走进了一个我本该了解但又从不知的世界。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每一个人在浩瀚的人类社会面前都是那么渺小,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那么有限。我甚至觉得自己花费了那么多时光赢得的那纸“博士学位”,显得那么没血没肉,无根无基。我那本8年前在日本出版的《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分析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一书中,尽管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距进行了大量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但现在看来几乎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数据到数据的纸上谈兵。我感到很惭愧,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不了解中国,同时,我又感到很幸运,作为一个归国学人有机会触摸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乡村。

驮水的孩子

有人说,西海固农民的日子是“咸”的。他们为了维持生计,抹灰淌汗,汗水是咸的;他们为了送孩子上学、给孩子治病,愁出了泪,泪水是咸的;他们吃洋芋面,往碗里撒上一撮盐,饭是咸的;男人好不容易娶上个媳妇,又欠下一屁股债,还债让他们不得不又过上“咸”的日子。但是,当你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就会发现这“咸”的背后有坚韧、有不屈、有顽强。他们用生命默默地承载着岁月的磨难,用心灵静静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他们的生命力、包容力、忍耐力超出我的想象,给了我许多感悟与思考。

西海固的寒冬冷酷无情,但它已经无法压倒大山深处那些不寻常的生灵带给我的激情和勇气。初到骆驼巷村的二十多天里,我跟着马支书一口气走访了小庄、驼巷两个回族自然村的一百二十多户农家,多次走访了骆驼巷行政村十几户生活困难的农家。我花光了身上的零用钱,送掉了随身携带的衣物,离开骆驼巷村时把身上的外套脱下来送给了一个穿得单薄的男娃儿……

返回银川后,骆驼巷村贫困农民的生活让我百感交集,彻夜难眠。我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建国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为什么还这么贫穷?这个看上去过于简单的问题,已经有了不少现成的答案,但这些与我的耳闻目睹却相去甚远。我深知,同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西海固农民的生存现状,要想真正帮助他们,就要真正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只有对他们了解得越彻底,才能帮助得越得力。

我萌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渴望:亲身感受西海固农民真实生活的渴望。以一个普通社科人的脚步,走遍骆驼巷村的家家户户,以一个独立行者的观察与思考,真实地记述、读解骆驼巷村农民的生存现状。

幸运的是,2003年2月末我赶写的《固原南部山区回汉农家生产、生育和教育现状的实地考察》的申请课题,于7月被国家社科基金批准立项。并且,于2007年6月正式通过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骆驼巷村的农民生活,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海固农民生存现状的窗口,为我的研究搭建起注入血肉的平台,而且更重要的是带给了我许多新的思考。

《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不仅用第一手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海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存现状,而更重要的是它用事实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西北地区一些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医疗、义务教育、行政村管理等公共事业的社会服务,比起毛泽东时代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落后了。虽然那里的农民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可是吃水、行路、看病、居住、个人安全等直接关乎农民生活的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弱势农民的放任自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既是学术的,又是人文的。或许它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收集到的第一手数据本身,而在于我们的社科人能否平等地与农民对话,能否以手足之情解读农民的生存现状。李昌平在《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中真情地说:“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我在实地考察中切肤地感受到:西海固山村的农民真苦,西海固山村的农民真穷,西海固山村的农民真无奈!

西海固的农民苦惯了,穷惯了,比起生活的苦与穷,他们有更多精神层面的无奈。他们是何等的坚强,但又是何等的无奈,无奈到冷漠,无奈到麻木,无奈到默默地接纳所面对的一切。比起钱与物的帮助,他们更需要的是理解与关爱,一个公民给予一个公民的平等对话,一个生命给予一个生命的人文关爱。

中国的农民最朴实、最伟大、最富有牺牲精神。冬季的风雪路,无论你的脚步停在哪里,他们都会请你进屋烤烤火,端上一杯热乎乎的茶;夏季骤雨时,无论你的目光停留在哪里,他们都会请你进屋避避雨,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馍。虽然他们的屋子很小、很暗,但他们的心很宽、很诚。

我们到应该深入关注、深切关爱农民的时候了,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这种关注、关爱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重要、更迫切的是农民精神需求的层面。因为农民太需要帮助,农村太需要发展,农业太需要呵护。

真实是一种声音、一种品格、一种力量;真实是一种呼唤、一种贴近、一种关爱;真实是一种思考、一种实践、一种挑战。回望我国百年多的发展史,我们从来都不缺少冷眼窥视的旁观者、说三道四的抱怨者、夸夸其谈的评论者;我们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建设者、身体力行的实践者、锐意进取的开拓者。

(摘自《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方志出版社2009年2月版,本文为书的自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